书城励志和谐做人
3396000000012

第12章 自然本色(2)

当罗斯来到人潮汹涌的码头时,一下子就被眼前景象惊呆了。不要说劳务市场里人山人海,就连附近一些还未竣工的楼房里,都东倒西歪地躺满了没找到活儿的外来民工,看到这些衣衫槛褛的落魄男女,谁都会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尽快找到一份工作!这是罗斯惟一的愿望。然而那时正值生产的淡季,绝大部分工厂不招工,忙碌了数天的罗斯一无所获。由于盘缠有限,他不得不离开了那家一个晚上15美元的小旅馆。当时露宿街头是十分危险的。在昏黄的灯光下,罗斯终于在一个立交桥下的桥洞里找到了住处。为了生存,罗斯开始了捡垃圾的工作。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罗斯平均每天可以挣60美元钱左右。随着“拾荒队伍”不断地扩大,“货源”一天一天地减少,有时挑着担子跑了几十里,收获却寥寥无几。

这时,已有1万美元的罗斯发现街头几个俄罗斯人在烤羊肉串,便也照葫芦画瓢干了起来。刚开始罗斯的生意不如那些俄罗斯人好,但他肯动脑筋,知道顾客对餐饮最关心的就是卫生,便把自己的衣着洗得干干净净,烧烤用具擦得锃光瓦亮,盘子里的羊肉串摆得整整齐齐,他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街头,人们开始涌向罗斯的烧烤摊。他又在质量上下工夫,不仅向同行学习,还向顾客请教,结果罗斯烤出的羊肉串,清洁卫生,香气扑鼻。到后来,罗斯的摊位由一个增到两个、三个……成为阿拉斯加街头颇有影响的烧烤点,最后他创办了罗斯羊肉食品公司。

从破产到捡破烂,从卖烤羊肉串到罗斯羊肉食品公司,罗斯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打拼,从失败中开拓出希望的天地。

失败是难免的,企业失败了就应该像罗斯这样不服输,不怨天尤人,而是去四处寻找机遇,探求商机,知难而进,四处出击,破釜沉舟,敢打敢拼才能反败为胜。

老子曾经说过:“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这是说,能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反败为胜的成功者,首先要战胜自我,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把抱怨化成行为的力量。

善无巨细

与人为善的主体,不分大小,皇帝也要与人为善;受人之善的客体,也不分大小,哪怕是身边的奴仆,也知道知恩图报。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才会善有善报。

一只小蚂蚁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掉了下去。

它用尽全身力气想靠近岸边,但没一会儿就游不动了,在原地打转,小蚂蚁近乎绝望地挣扎着。

这时,正在河边觅食的一只大鸟看见了这一幕,它同情地看着这只可怜的小蚂蚁。

然后它衔起一根小树枝扔到它旁边,小蚂蚁挣扎着爬上树枝,终于脱险回到岸上。

当小蚂蚁在河边草地上晒身上的水时,它听到了一个人的脚步声。

一个猎人轻轻地走过来,手里端着枪,准备射杀那只大鸟。

小蚂蚁迅速地爬上猎人的脚趾,钻进他的裤管,就在猎人扣动扳机的瞬间,小蚂蚁咬了他一口。

猎人一分神,子弹打偏了。

枪声把大鸟惊起,振翅飞走了。

尽管蚂蚁是比大鸟弱小许多的小动物,但它却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大鸟躲过一次杀身之祸。

善事从小积累,才足以成就好的名声。

由一颗小小的种子到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成长发展的过程。对于人的德性的修养来说,也同样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渐积的过程。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从古至今,历来注重人的德性的涵养。道德虽不是万能的,但对于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进步而言,道德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的道德品格的提高,需从一点一滴的道德修养抓起。

善无得失

我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教育我们“与人亲善,真诚待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生意都是靠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来进行的。只要合作双方取得了信任,建立了真诚友好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合作就远远比一纸合约的约束更让人放心。重合同守信誉是基本的行为规则,对于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是不能计较得失的。

犹太人认为,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而已经签订的契约是一成不变的,这是最有保障的。犹太人认为遵守契约、履行契约自己的利益就是有保障的。“契约”就是他们赚钱的法律保护。对于违约者,犹太人深恶痛绝,一定要严格追究其责任,毫不客气地要求其赔偿损失。很多人认为违约者大概是指那些比合同上标明的数量少的,或是质量差的。其实只要是与合同上的要求不一致那都是违约。

一个日本企业家与犹太企业家签订了10000箱蘑菇罐头的合同,要求每箱装20罐,每罐100克。

但是日本企业家在出货时却装运了10000箱150克的蘑菇罐头。犹太人以不符合契约为由拒绝收货。当日本企业家表示超出重量不收钱时,犹太人仍不同意,并要求其赔偿,理由就是日本人没有遵守他们之间签定的合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企业家赔给犹太企业家10万美元,那10000箱的货物自己另作处理。也许很多人对于犹太企业家的作法感到不能理解,认为他们太不通情达理,同样的价格买更多一些的货物为什么还不要呢?对此现象众说纷纭,有的说:“犹太企业家购买这样规格的商品,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商业目的,是根据他所做的市场调查得来的结论。他的原订计划100克装的罐头是最合适的,在价格方面、消费习惯方面都有极好的发展优势。所以即使日本人在加量不加价的情况下出售,犹太企业家也不会接受的。”一位英国律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犹太企业家的这一做法:“所谓合同就是双方必须按照上面要求的条件来遵守的,是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的。合同的品质条件是一项重要条件,英国法称之为要件。而日本企业家没有按照合同上要求的100克/每罐,每罐多出了50克,成了每罐150克就属于是违反了合约。按照惯例,犹太企业家是有权不收货并要求赔偿的。”

那么作为当事者的犹太企业家是怎么想的呢?犹太人是非常重视合同的,他们既然签订了合约,那么凡事就必须以合约上面的内容为准,至于其他人所想到的理由他们倒是没有刻意地研究过。他们只认为一切与合同不相符的内容全都被视为违约,然后一路追究到底。尽管日本人是多给了,但在犹太企业家看来还是违背了合同,当然应该赔偿了。

“契约”、“合同”本来就是为了约束交易双方的行为而签订的,具有一定的法律保障。犹太人认为“契约就是契约”,不带有任何私人的感情色彩。严格按照这一点来进行,你在做生意时赚钱的机会就会得到保障。

人生十分短促,似燧石相碰而撞击出的火花;人生的舞台十分狭窄,似局限在蜗牛角上……此生此地,老做那些无谓的雌雄之争,只会浪费了生命的光阴,忘记了人生的使命。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行善是十分困难的事呢?原因之一是受制于自私自利的想法,以为自己为别人花费了时间与精力,是得不偿失。原因之二可能是好高鹜远,眼光只注意惊天动地的大善行,忽略了自己可以由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修养完美的人格。

那么,行善是否得不偿失呢?譬如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老弱妇孺,自己就须摇摇晃晃地站到下车。表面看来,这是自讨苦吃,但是同车乘客赞许的眼光,自己内心安慰的肯定,却充分显示了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行善最乐,确实是一句经验之谈。

像“让座”这种每天都会发生的事,在我们四周还有很多。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我们认识的人实在数不清。那么,回想一下:我们曾经获得过多少人的帮助与照顾,我们又曾经主动去关怀过多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以及日益丰富的资源与条件,我们确实发现自己的行善能力越来越强了。但是,真正的善行不能出自伪装,而一定要发自内在的情感,如此才能像源头活水一般生生不息。只要真诚反省,每一个人都可以坦然地说:我的内心有一股向善的冲动,我相信自己具有行善的能力。

言语为善

与人交往中,言语为善、以善为贵。

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

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惟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它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您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由此可见,语言伤害有时超过肉体伤害,因为它刺伤的是心,是灵魂。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顾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以礼相待,不搞差别待遇,更不能粗鲁无礼地对待别人。可是,当我们情绪不佳时,心中的怒火往往会按捺不住地爆发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地发泄在别人身上。

现代人对他人的粗俗无礼似乎已习以为常,反正流行“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如果我们受到别人无礼的对待,相信自己也会感到不舒服吧!同理,既然我们不喜欢,别人又何尝不是呢?

有个人开车行驶在拥挤的车潮中,在等待红灯时,一个衣服褴褛的小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花。

准备拿钱买花的他,由于绿灯已亮,后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促,因此他粗暴地对着正问他要什么花的男孩说:“什么颜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就好!”

那男孩十分礼貌地说:“谢谢你,先生。”

开了一小段路后,他有些良心不安,认为自己粗暴无礼的态度,却得到对方如此有礼的回答,于是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走向孩子表示歉意,并且又给了两块美金,请小男孩自己买一束花送给喜欢的人。

这个小男孩笑了笑,道谢且接受了他的心意。

当他回去发动车子时,发现车子抛锚了,动也动不了。一阵忙乱后,他决定步行去找拖吊车帮忙,正在思索时,一辆拖吊车已经迎面驶来。

一脸惊讶的他,难以想像自己的好运。这时司机笑着对他说:“有个小男孩给了我4块美金,要我开过来帮你,并且还写了一张纸条。”

他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善意的行动,不只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敬重,而且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美国唐纳德·麦克库罗夫说:“如果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相信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以善应变

治理天下的人应该增加自己的美德,积累各种善行,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老子认为:

对于善良之人,我善待之;对于不善之人,我也善待之。故而我德平等。对于守信用的人,我相信他;对于无信之人,我也信他。故而我德为世人所信。

老子这句话有3层意思,这就是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

苏州新区第三百货大楼工艺绣品柜有一次进货,绣花被面都是梅花图案。售货员小李见了就皱眉头,根据他的销售经验,有一些顾客不喜欢梅花图案。他从一叠被面中翻出一幅倒悬式梅花的图案,指着道:“‘梅’与‘霉’谐音,特别是这一幅倒悬梅花,容易与‘倒霉’联想起来,不吉利,所以不易销售。”从苏州旅游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的汪艳艳不以为然,她说:“就是遇上这种顾客,只要有嘴上的功夫,也是可以说服的嘛。”

小李嗤之以鼻:“好吧,那就看你的嘴上功夫了。”从此凡有顾客来买被面,小李都退缩一旁,有意推给汪艳艳接待。只等有顾客嫌梅花图案不吉利而拒绝购买时,便可以趁机奚落她一番。

第一位顾客走过来向小李提出要看看被面,小李指指汪艳艳便走开了。顾客便向汪艳艳提出要挑选象征长寿的手绣被面,准备馈赠侨居海外的长辈。汪艳艳拿一条绣有松鹤图案的被面给他看,同时注视着这位顾客的神情。顾客正想掏钱付款,忽然发现松树旁边还有一簇梅花,又迟疑起来,而他向汪艳艳说明的理由,正同小李所说的一样。汪艳艳见小李在一旁狡黠地含笑,毫不理会,立即解释:“您别以为这梅花绣得不恰当,其实它是吉祥的象征。您一定听见过有‘梅开五福’的说法吧?”

顾客经汪艳艳一点拨,连连点头,可不是吗,梅花是五瓣,“梅开五福”,“五福”者一福为寿,二福为富,三福为康宁,四福为修好德——谓所好者德,五福为考终命——能得善终。这不都是吉利的口彩吗?顾客便高兴地买下了这条被面。

小李摸摸后脑勺,回过头去看着窗外。

第二位来看绣花被面的顾客是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一看就知道是知识分子。汪艳艳毕竟只有中专文化,未免有点心虚。但是当着小李的面又不能“临阵脱逃”,只得硬着头皮上前接待。中年顾客开口说的是吴侬软语,原来是本地人。他看来看去尽是梅花图案,边翻边问:“怎么没有其他图案呢?”

汪艳艳仍然不停地将不同构图、不同色彩的梅花图案被面,拿给中年顾客看,介绍道:“我们是为了满足大多数顾客的需要,专门进的货。”

“这么多的人对梅花图案有偏爱吗?”

“其实也不是偏爱。这些外地来苏州游览的顾客,都想从苏州带一些有苏州地方色彩的日用工艺品回去,纪念苏州之行;本地顾客选购有地方色彩的礼品,送给外地亲友,觉得更有意义;他们见了礼品就想起远在苏州的故交。”

“照你这样说,梅花成了苏州的标志?”

汪艳艳在这些日子的业余时间里全力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现在正好派上用场。应声道:“梅文化已经成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你能说具体一些吗?”

“对于吴文化您一定有专门研究。苏州画家多喜欢对梅花挥毫写生,颂扬梅花的高洁品格。苏州“明四家”的沈周有《竹堂寺探梅图》,唐寅有《梅花图》,文微明有《玄墓山探梅图》。苏州明末清初画梅名家有金俊明,清代有潘奕隽,都是画梅能手。走进苏州园林,处处能品味梅的风姿神韵。”

“这倒没有留意,你谈谈看。”

“狮子林有‘问梅阁’,阁内除了铺地、窗格、桌凳、匾额等均为梅花式样外,其所陈设的诗文书画,内容同样与梅花有关。耦园又有“冰梅漏窗”。拙政园西部留听阁内的飞罩,也是以梅花为主题的。”

“倒是园林处处皆梅花。只有这些吗?”

“还有,苏州历代文人久已是以踏青赏梅传风雅的。三朋四友相约,坐倚香花桥石栏,观赏白花成雪海,红葩绿萼相间,绵谷跨岭,领略踏青赏梅的雅趣。苏州人自古就有爱梅的传统,因而也有了内容丰富的梅文化。这不是苏州地方特色吗?”

“我的一位在旧金山的老朋友来苏探亲,我正考虑要送一件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给他。经你这样一说,梅花图案的被面还真合适。”说完选购了两条,生意成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