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决定孩子一生的三大商数
3395900000016

第16章 决定孩子一生的第二大商数——情商(2)

60个路口,确实很远,但是5个、6个却不远,很容易就能走到,所以,化整为零,把目标具体化,就能很轻松地达到目的。比如你想把英文学好,那么你就订一个目标,每天一定要背10个单词、一篇文章,要求自己在一年之内能看懂英文书报,由于你订的目标很具体,并能按部就班地去做,目标就容易达到。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大概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说:“你们能跳过2米5。”而对另一组只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2米5这样的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过了,而第二组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只跳过2米多一点,只有少数人跳过了2米5。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第一组有一个具体目标。

约翰是一位拥有出色业绩的推销员,可是他一直都希望能跻身于销售最高业绩的行列中。但是一开始这不过是他的一个愿望,从没真正去争取过。直到三年后的一天,他想起了一句话,“如果让愿望更加明确,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于是,他当晚就开始设定自己希望的总业绩,然后再逐渐增加,i吝里提高5%,那里提高10%,结果顾客增加了20%,甚至更高,这激发了约翰的热情。从此他不论碰到什么状况,任何交易,都会设定一个明确的数字作为目标,并在一两个月内完成。

“我觉得,目标越是明确越感到自己对达成目标有股强烈的自信与决心。”约翰说。他的计划里包括“我想得到的地位、我想得到的收入、我想具有的能力”,然后,他把所有的访问都准备得充分完善,相关的业界知识加上多方面的努力积累,终于在第一年的年终使自己的业绩创造了空前的记录,以后的年头效果更佳。

约翰自己得出一个结论:“以前,我不是不曾考虑过要扩展业绩、是升自己的工作成就。但是因为我从来只是想想而已,不曾付诸行动,当然所有的愿望都落空了。自从我明确设立了目标,以及为了切实实现目标而设定具体的数字和期限后,我才真正感觉到,强大的推动力正在鞭策我去达成它。”

积少成多的成功机会

卡尔·华尔德曾经是爱尔斯金(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爱尔斯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他:“你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

爱尔斯金说:“大约每天三四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

“我想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卡尔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花上5分钟去练习,这样,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14岁的爱尔斯金对卡尔的忠告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并且他从中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处。

当爱尔斯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他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他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他不曾动笔,他的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他突然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他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他就把卡尔的话实验起来。只要有5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他就坐下来写作100字或短短的几行。

出乎意料之外,在那个星期快结束的时候,爱尔斯金竟写出了相当多的稿子。后来,他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爱尔斯金的授课工作虽一天比一天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短短余闲。他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他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土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激起孩子征服欲

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并感觉到他人的欣赏、肯定,他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责任,也就会具备追求财富的意念。父母的激励将有助于孩子获得这些。

父母要激励孩子,可通过发现孩子最擅长做的事来表扬、肯定孩子。

激励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家长的谈话来实现的。这方面的范例比较多,如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父子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殿堂里的最高荣誉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子承父业的奇迹呢?这与母亲对小汤姆生采用激励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母亲在小汤姆生14岁生日的时候说:“孩子,别忘了你爸爸14岁就上大学了,虽然你的祖爷只是一个小书贩。”这对小汤姆生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他想:“父亲14岁已入大学,我14岁才是中学生,而我现在的条件比父亲小的时候好得多,有什么理由在学业上比不上父亲呢?”在以后的岁月里,母亲的教诲一直激励他奋发读书,直至取得最辉煌的成就。

家长期望的目标,有时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父母要对孩子的发展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要善于抓住孩子的优势以激励孩子主动发展,追求财富。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特点,为其设定合适的追求目标。父母特定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都具有某种激励作用,以至于孩子具有更强的追求财富的意念。

孩子,特别是幼小的少儿,他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家长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并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确立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孩子才会产生为实现目标奋斗的动力。当孩子认同这个目标,并为此付出劳动时,他已有了追求财富的意念。

要自信

一个公司招聘员工,面试时总经理出了这样一道算术题:十减一等于几?

有的应试者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还有的说:“十减一等于九,就是消费;十减一等于十二,那是经营;十减一等于十五,那是贸易。”

只有一个应试者回答:等于九。结果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是不是感觉轻易说出这个答案,会显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把“诚实”视为“愚蠢”。一个简单的问题,被千奇百怪的答案搞得十分离奇。

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套上繁重的枷锁,使原本应该轻松的生活变得沉重,而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往往使人啼笑皆非。

要自信,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千万别让虚伪的表象所蒙蔽你的心灵。

“成功者之所思,是如何取得成功;失败者之所虑,是如何免于失败。”

这是一位成功人士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名19岁的射箭运动员去向教练请教技艺,说她已经具备未来奥运会得奖者之全部技巧,但从没有得到理想发挥。于是教练给了她四支箭,指示她射向对面的靶子。

她忽然神态变得紧张起来,望着教练问道:“倘若射偏了怎么办?”

她的紧张神态表明:原来她所担忧的是如何免于失败的尴尬,而没有把思想聚焦到如何去取得胜利。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做事的各种能力上,自信心都占据着基石性的支持地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约束。

自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于孩子来说,则是为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实力而创造条件。

刘金凤是一位小学教师,她的儿子读五年级,她没有摆出家长的权威,而是很民主地为儿子当助手,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并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天,刘金凤正烧火做饭,发现儿子忙来忙去,又找剪刀又找纸。她一边做饭一边偷偷地观察,看他做什么。只见他摆弄来摆弄去,也没做出个什么名堂,最后,把纸揉成团扔了。刘金风便问他想做什么,他没好气地说:“长方体、正方体。”“噢,这不容易吗,来,我帮你做。”说完,妈妈给他找来硬纸板、塑料胶布,让他拿出尺子,量好尺寸,再用铅笔画好线,教他沿线折,该剪开的剪开。然后,妈妈给他剪胶布,他粘合。一会儿,一个正方体模型做成了,方方正正的。孩子松了一口气,高兴地笑了。接着他按上面的方法,自己做成了一个长方体。看孩子那开心的样子,刘金凤也美滋滋的。第二天,孩子一醒来就去看他的模型,看来看去,然后仔细地装进书包里。等他放学回来,刘金凤问他:“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做得怎么样?”儿子高兴地说:“老师说数我做的好。幸亏我有好助手。”说着朝妈妈做了个鬼脸,妈妈也笑了。

刘金凤发现儿子喜欢自然学科,他回家常常做一些小小的实验。有次中午放学,一进门他就找手电筒、玻璃、镜子,一会儿打开手电,一会儿打开电灯。他又在做什么?刘金凤停下手中的活儿问他,他说是做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接着他让妈妈给他移动灯泡,他指挥着妈妈,一会儿往这移,一会儿往那移。他自己不停地挪动着镜片,一会儿他高兴地喊起来:“好好,好了,成了!”

刘金凤不但是儿子学习的助手,他做玩具,妈妈也常当助手。春天到了,他做风筝,妈妈给他找布头,剪好了风筝身子,还要用竹子做骨,没有合适的竹条,怎么办呢?刘金凤就把织毛衣的棒针拿给他,儿子很高兴。风筝身子做好了,要做长尾巴。刘金凤找出几块薄布,让他剪成条形,儿子粗针大线地缝。妈妈告诉他,把同颜色的分开才显得漂亮。他略加思索,点了点头,然后在绿的后面接红的,红的后面接黄的,接好后,他高兴地说:“果然好看。”风筝第一次没飞上天,失败了。妈妈帮他找原因,发现风筝的身子不该是正方形的,后头应长一些。儿子明白了,把后头加上一些,拿出去试试,果然成功了。他高兴地大喊:“妈妈,成功了!谢谢您,我的好助手。”

刘金凤给儿子当助手,和他一起庆祝他的成功,就成了儿子的好朋友。这种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自信心影响很大。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们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经常给孩子支持、表扬和鼓励。所以,孩子的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便较强。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

有一个大师,一直潜心苦练,几十年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

有人虔诚地请教:“大师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练出如此神功呢?”

大师笑道:“练此神功也很简单,只要掌握一点: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你一定也知道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动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

我讲“移山大法”的故事是想让你明白: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来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别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别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满意的产品。

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让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有位年老的盲人琴师,技艺高超,远近闻名。他带着一个盲童,以弹唱为生,四处漂泊。老琴师每弹断一根琴弦,就在琴体上认真地刻下一道痕迹。有一天,老琴师终于弹断了第一百根琴弦,他泪流满面地刻下了第一百道。因为老琴师的师傅在临终前曾叮嘱过他:当他弹断第一百根琴弦、刻到第一百道的时候,便可以打开遗嘱,按照遗嘱中的药方到药店去买药,用药后定能双目复明。

他带着盲童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药店。出乎意料的是,药店的伙计大惑不解地说:“遗嘱中一个字也没有,只是一张白纸。”老琴师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尽管他明白了自己师傅的一片苦心,可是那支撑着生命的精神支柱却彻底崩溃了。不久,老琴师便去世了。

老琴师在去世前,用盲文在那张原来无字的遗嘱上给盲童写下了自己的遗嘱:“我的生命可以告诉你:要战胜客观环境,首先要战胜自己。人的生命不仅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持,而且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光阴似箭,当年的盲童已是一位技艺更加高超、名声更加显赫的老者。他在珍藏了数十年的遗嘱上又用盲文补充道:希望、信念和目标引导着光明和生存,绝望和颓废引导着黑暗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