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3394400000036

第36章 听比说更重要(2)

家长总是喜欢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必然造成亲子之间沟通的障碍。这样,家长也就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也不会知道,问题也就不会得到及时地解决,孩子的心理必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另外,家长总是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总是憋在心里,也对孩子心理发展不利。

聪明的家长,在孩子倾诉时,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而耍缮孩孑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这样家长才能更了解孩子,而且还会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更融洽。

3. 不要以强权口吻让孩子服从

齐齐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是班里面的班干部,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里是同学们的榜样。齐齐深知作为一个班干部每一件事情都要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方面,他都能做出很好的表率。老师常常夸奖齐齐是个“以身作则”的好学生干部。

这天,齐齐学校号召大家义务献血,为了让同学们踊跃响应,老师就先给学生干部做思想工作,希望由各班的学生干部先加入献血的行列。

齐齐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和妈妈说了,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可是,齐齐刚把话说完,妈妈就大声地拒绝了:“不行!你怎么能去随便献血,你知道要吃多少营养品,你的血才能补回来吗?”

齐齐向妈妈解释道:“其实,正常人献一些血是不影响健康的。”

妈妈立刻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你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决不能献血。知道吗?”

齐齐还在和妈妈辩解道:“老师希望班干部起带头作用,我可不能成为后进分子。”

妈妈不容争辩:“后进就后进,你就和老师说你贫血。别和我争啦,按我说的做!”

齐齐无可奈何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像故事里面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给出合理充分的原因。但为了让孩子打消念头,便使出最后的绝招:“你是我生的,所以凡事必须都得听我的。”在这种强权教育下,孩子需要做的只是接受家长的指令,然后去执行就可以了。长期如此,孩子的独立精神、自主意识都成了父母意志的附庸。

如果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只是一厢情愿、一意孤行,以为自己说的任何话语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不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孩子的愿望,那么,事情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初衷相反。就拿故事里面的齐齐来说,孩子的愿望是能在学校里面起到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可是妈妈却认为这样会影响健康。

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认为妈妈说的话没有道理,从此对母亲说的话产生怀疑;另一种情况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孩子听从了母亲的意见,从此时时处处只想自己的利益,从此失去了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父母应该分析孩子的真正需要,切不可压抑孩子的主体精神,用优美而符合情理的语言激发孩子的能力去实现他自己的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完成事情。

家长切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当作孩子的意愿和需要。父母要记住孩子不是傀儡,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时,要尊重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愿。

经常与孩子进行近星璃的情感交流。如果孩子想出的想法或愿望合理时,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并用语言加以鼓励。如果孩子的想法有悖于父母的意愿,父母也要把自己的理由确切地对孩子说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说服孩子的效果。

4. 倾听的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孩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妈妈,我想把在学校发生的所有事告诉你!”

妈妈:“你说,你说,妈妈听着呢?”

孩子:“我们班的小帅又把新来的女老师气哭了。”

妈妈:“噢!”

孩子:“小明和强子打架被老师罚站了。”

妈妈:“噢!”一边说,一边还在厨房里不停地忙碌着。

孩子继续:“我们要发新书了!”

妈妈:“知道了!”

孩子有点不耐烦:“妈妈,你到底有没有再听我讲啊!”

妈妈:“听着呢,都听见了。”

孩子:“那就给我复述一下。”

妈妈:“我现在忙着呢!”

孩子:“算了,我也不跟你说了,你好像一点也不关心,我回屋了!”

学会倾听首先要注意倾听的态度,倾听的态度比倾听的技巧更为重要。上面例子的谈话,为什么无法进行下去,就是因为母亲的态度有问题。有效的倾听需要我们对倾听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并利用鼓励、询问、探究的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倾听的有效信息量。

具体来说,倾听态度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安静。

在孩子谈话时,尽量不要插嘴,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保持安静,直到他/她把话说完。

第二,专注倾听。

在倾听过程中,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暂时把手里的活停下来,不要眼睛看书或盯着电视,不要显出心不在焉的样子。

第三,注意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就是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眼睛、手、脚以及身体的动作、姿态,传达某种情感的不言之语。如在舞台上,好的演员会用许多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时,父母可以用许多体态语言对孩子表示关注。如:

让孩子坐下,自己也靠近孩子坐下。空间距离中包含着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成正比,空间距离越大,心理距离也越大;相反,空间距离越小,心理距离也越小。

父母坐的时候要使自己的身体前倾,不要后仰。前倾表示重视孩子的讲话,后仰则显示出对孩子的一种不在乎。

父母的表情要与孩子“同频共振”,也就是说,要与孩子的情感相吻合。如果孩子当时非常痛苦,父母要有沉重的表情;如果孩子很高兴,父母也要流露出愉快的神情。

如果孩子说到伤心处,有时会痛哭,这时,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递过手绢、纸巾,或为孩子拭泪,但不要阻止。因为哭也是一种宣泄,有利于身心健康。递上手绢或纸巾是对孩子哭的行为的一种支持。

将孩子抱在怀里,抚摸他的头发、脸颊、肩膀,亲亲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很乐于表达亲昵的行为,其实孩子长大后,也需要温暖的身体接触,这可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

第四,适时做出回应。

如“嗯”、“噢”、“我知道了”之类的话语,表示自己正在专心地关注孩子讲话。如果父母只顾听孩子说,而不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关注,会引起孩子的误会,以为父母在想别的问题,没有在倾听他说话。当然父母的口头语言要简洁、清晰、合情。如孩子在觉得委屈时,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对孩子用语时,低声细语能让孩子感到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孩子的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惶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甚至引起反感,反而听不进你的话。常用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来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并能增进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

第五,复述和释义。

在孩子说完一个内容或话题后,引用他/她原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对孩子做出复述性的回馈。这些复述或释义的技巧不仅有助于父母确定没有误解孩子的意思,还可以反馈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的父母很认真地在听我的谈话,他/她在努力理解我,我可以把我的想法进一步告诉他/她。

除此之外,复述和释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思想。如下边的一段复述和释义对话:

父亲:你刚才说你再也不想上学了,因为班主任对你不公平,这是你真实的想法吗?

儿子:他老是教训我,烦死了。

父亲:你不想见他,所以不想上学。

儿子:我刚才确实是这样想的,现在觉得这想法有点冲动,不值得。

第六,保持冷静。

父母保持冷静是保证倾听能够顺畅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孩子谈话中的内容和观点您无法接受,或者他/她的谈话误解或冒犯了您,请不要马上辩解或反驳,更不要恼怒。如果感觉自己的情绪要失控,做几次深呼吸,实在控制不住,可以很正式地告诉孩子,暂时中断谈话,您会找时间让他/她把话说完。

第七,时机要选择好。

父母听孩子说话的时机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心情不佳,过于疲劳或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必须尽快处理时,最好不要听孩子说话。

要有一个理智的心理环境。环境安静,心理平和,能较好地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思考,采取成熟的解决策略。

根据具体情况,父母谁出面,或一起出面,都要事先商量好,但要注意回避政策,避开其他人。

§§§附录:父母让孩子闭上嘴巴的8句话

* “我忙着呢?”

* “现在没心情听你讲,改天再说。”

* “你都说的什么呀,我一句也没听懂。”

* “快给我闭上你的臭嘴!”

* “现在,马上,按我说的去做,否则你就别在这家里待着。”

* “你必须先听我说……”

* “回屋做作业去!”

* “不知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