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3392700000009

第9章 不行(1)

朱熹说:“由不明,故不行。”由于人们对道的内容和重要性不了解,所以不能实行之。

于是,在各种色彩的旗帜下,都有一个理由,都标榜着所谓的“正义”或“道”。

其实,天地之道是存在的,也在依照固有的必然法则运行着,导引着世界的发展。它深隐在各种现象的背后,以难以察觉的方式和自然之力影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规定着前进的进程。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

译文

孔子说:“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吧。”

注释

①其:表示推测的语气助词。夫:语尾词,表示感叹。

活学活用

贪心不足,灾祸临头

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佛曲《大智度论》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必须节制,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否则,大难临头,一切都将得而复失。

古时候,有个放羊的男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山洞,这个地方很隐蔽,他从未涉足过。好奇心促使他一步步地往山洞深处走去。突然,就在洞的深处,他发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库。天啊,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天下第一宝藏呢?放羊的男孩很好奇,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金子,他很高兴。小心地从金山拿了小小一条,他自言自语道:“要是财主不再让我帮他放羊的话,这几十两银子也够我生活几年了。”他边说边从金洞回到放羊的山上。然后不急不忙地将羊赶回了财主家,又如实地把一天的经历告诉了财主。还把自己捡到的那块金子拿出来给财主看,让他辨别真假。财主一看、二摸、三咬后,一把将放羊的男孩拉到身边,问藏金子的山洞在哪里。男孩把藏金子的山洞的大体位置告诉了他,老财主马上命令管家与手下的打手们直奔山洞,还担心找不准位置,就让男孩为他们带路。

财主很快就到了山洞,见到了金光闪闪的金山。他顾不得其他事情了。赶忙把金子往自己的衣袋里装,想带走所有的金子。洞里的神仙发话了:“人啊,别让欲望负重太多,天一黑下来,山门就要关了。到时候,你不仅得不到半两金子,连老命也会在这里丢掉,别太贪婪了。”

可是财主面对金山,哪里还听得进劝告,他想,就是天大的石头掉下来,也砸不到自己的头上,何况这里有这么多金子!拥有这些金子,出去以后我就是大富翁了,还怕负重吗?于是财主不停地搬运,非要把金山搬完才能满足。忽然,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响过后,山洞全被地下冒出来的岩浆吞没了,财主别说当富翁,连自己的命也丢在了火山的岩浆之中。

人是感性动物,无论什么人,只要进入社会,接触到物质社会的利益,都会在心里产生种种欲望。有人贪钱,有人贪权,有人贪酒。有人贪色,大凡“贪”字当头,就会忘乎所以,丢掉理性,走上极端,最终毁在“贪”字之上。

《后汉书·岑彭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意思是说既想取得陇右,又想进攻西蜀,后来便用“得陇望蜀”来形容人的贪得无厌,或不知满足,用一句俗语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英国作家史密斯写道:“人生追求的目的有:一是得到想要的,二是享受拥有的。可惜往往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达到第二个目的。”生活中,一些人总认为吃不到的葡萄才是最甜的。这种人贪欲太盛,从来就不知道珍惜已经得到的东西,从而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总是处于企盼的煎熬中。

人在进入社会后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人有欲望是无可厚非的。有的人的欲望是客观的,有节制的,这样的欲望则会是一种目标,一股动力,它可以使人具有方向性,这样的欲望为中庸之道所称颂。而有的人的欲望则是主观的,无限制的,甚至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需要多少才会满足。这样的欲望就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引导自己走上与中庸所倡导的欲望的对立面,直至毁身损誉。

人有七情,也有六欲。这本属正常,也是作为一个人在物质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东西。可是六欲不能太重,七情亦不能太多,只有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的做人之理,也才能不为欲望所左右,否则,总有一天,用自己的贪心铸就的美好生活会变得灰飞烟灭。

豁达大度,宽阔胸怀

豁达是做人的高尚境界。中庸处世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要像山一样高耸,像水一样绵长。

《中庸》上说:“修养人道要用仁的美德。”而“仁的美德”的最基本含义便是豁达处世。而且也只有豁达处世,才能站在中正的角度,而不是用过左或过右的极端方法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处世中正,就是通达的道理”。可见,豁达处世是处世的优良原则之一。

人与人是不同的,甚至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但人与人又是相通和相连的,一个人绝对不可以孤立于人群之外生存。在这样的一个整体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成人之美,道人之善,生就了一双鳝鱼眼睛、一副小肚鸡肠,专门挑剔人、嫉妒人、算计人,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人人弃而远之的瘟神。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他又如何能够豁达起来呢?而那些不责人之过,不夸己之能,乐于帮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放在哪里都会展现他的人格魅力,都会让人们主动接近他,帮助他,成为孔子所说的具有君子之风的人。

佛家历来提倡为人要豁达,所以,我们在许多庙里都会看到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这尊代表了宽容、喜悦、吉祥的弥勒佛像,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思。他袒胸露腹,肚子滚圆凸出,笑口常开,正是表达了仁爱、宽厚、豁达的生活智慧。

东汉时,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系了许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却恃强不从。

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的友好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时,汉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面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是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不计前嫌,友好地接待了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诋毁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留,那也太没有将军的风度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才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别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生活中,一个心狭气窄的人,凡事都与人斤斤计较,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自己也难以快乐起来。而一个豁达的人,总能善以待人,多行义举,受到人们的称赞,从中得到快乐。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