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3392700000040

第40章 诚明(1)

诚,就是心地坦荡,不怀功利,没有杂念,怀有美好的愿望。

“诚”就是真实无妄。真诚与伪善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在诚实的人眼中,世界是美好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真心待人,无欲无求,是可以信赖的,也就认为,别人也同样是可以信任的,所以他不必怀有顾虑,也就没有必要背负歉疚。

信守诚笃的人,说出的都是真话,因为这是他的天性,他不会说谎,也不知道如何说谎。而伪善的人,也会说出真话,但是他说出的真话是有条件的,是怀有算计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虽然可能得到他想要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寄存,不可能长久拥有。

原文

自诚明①,谓之性:自明诚②,谓之教。诚则明矣③,明则诚矣。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注释

①自:从,由。明:明白。

②自:因为,由于。

③明:洞察。

活学活用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人无一内省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陕足宽平,是做人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这就告诉我们先审视自己的良心,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行动之前以良心监督自己,行动之中诚实讲信用。《后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杨震奉命到别的地方任太守,中途经过好几个县,其中有一个县的县令叫王密,这个王密是杨震一手提拔上来的,所以王密想借这个机会,向杨震表示谢意。

晚上,王密就带着礼物来到杨震的住处,献上黄金以表感激之情。杨震坚决不收,王密推托一番,说:“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说:“没有人知道吗?天知道,鬼神也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很惭愧,只好失望地走了。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旨在要求和规范人们在做人处世中一定要做到耿直中正,利用别人不知道而欺瞒别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事,这就违背了“中庸之道”。我们再来看一个现代的故事。

一个美国游客到泰国旅游,在路边的货摊上看到了一种纪念品,选中几件后问价钱。商贩说每件100铢。游客还价到80,可商贩不同意,说:“我每卖出100铢,才能从老板那里得到10铢。如果只卖80,我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游客想了想,对商贩说:“这样吧,你卖给我60铢一个,我再额外加你20铢,这样就比你老板给的还要多,而我也少花钱,你我双方都得到了好处,这样行吗?”游客以为商贩会马上答应,但又只见她摇头,游客又说了一句:“别担心,你老板不会知道的。”女商贩听了这句话,看着这位游客,更加坚决地摇头说:“佛会知道的。”

泰国是信奉佛的国家,当然觉得“佛”万事皆知,这不是说什么迷信,而是一个人在面对是非面前,要能做到不为不明之利而动,更不能因为老板不知道就卖给别人,要耿直诚实地处理每一件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耿直光明、严于律己、背后不做有愧于己有愧于人的事,这就是君子;而心理狭隘、自私自利、喜欢在暗地里害人的,就是小人。

当代学者朱伯昆在诠释儒家伦理中的“信。时,说过这样的话:信有二义:信任和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显而易见,“信”的涵义就是恪守诺言,不欺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承诺。但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不在少数,请看下面这位。

有一个人总是向同事炫耀自己在市房管局有熟人,办房产证很容易且花钱少、效率高,同事们大都信以为真。

有一次同事找到他,说急着要办理房产证,便交钱相托,但过了很多天,也没有回音,于是这个同事就跑过来问,他支吾半天才说:“近来人家事儿太多,你再等等看,包在我身上,肯定行的。”拖得时间长了,同事对他的办事能力就产生了怀疑,便向他要钱,他却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的事虽然没办成,可我该跑的跑了,该请的请了,你总不能让我为你掏腰包吧?”言下之意,钱是还不了了。从这件事以后,他的话就再也没人信了,以至于同事们在闲暇聊天的时候,只要他往人群里一站,大家就好像有一种默契似的,不再言语,继而纷纷散了。

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就是看信用与否,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讲信用,别人也就会对你讲信用,反之亦然。

可见,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共事的时候,首先要有耿直诚实的本性,之后言行才能与自己的本性相吻合,才不会反复无常、欺骗狡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社会的秩序,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也才能保证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和谐。

做人做事都必须把握一定的分寸,哪些事是自己可以做到的,哪些事自己很难做到,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轻易就对人许愿,结果困难一来就只能干瞪眼了,就会失信于人。一旦失信于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坏印象,就会给自己的前程埋下隐患。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从正面鼓励人们要谨守信义,不能违背诺言。你不违诺就是一个君子,就是人上人,就能受到人们的敬重,就会从中受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是从反面警告人们不能不讲信义,不能违背诺言,如果你出尔反尔,你就不是东西,会遭到人们的鄙夷,会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在他看来,诚实待人,不说假话,不骗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品德,“人者,仁也”,仁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准。而“信”则是“仁”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告诉人们,做人要“主忠信”,要把“忠”和“信”作为品德的基础。他还说:“信则人任焉。”你讲究信义,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被别人任用。

墨家的开山鼻祖墨翟也说:“言而不信者,行不果。”如果你说话不诚实,不讲信用,那你就休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帮助,也就办不成事了。

主张“法、术、势”的法家代表韩非子也主张“信”。他认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应当注意取信于民。同时,他认为形成讲信用这种优良品德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韩非子讲究领导人应当“积信”,只有从每一件小事上做起,遇到大事才能讲信用,即所谓“小信成则大信立”,君子的权威来源于时时处处注重信义。

《中庸》上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是中庸德性观的轴心,它是联结天人,使之合一的规范,它是人无条件地依此规范而行的存在,是人的道德思想与行为规范的凭借;“诚”是贯通天地人的普适规范,它能够将三者有效连接,从而使人的生存处在一种相互和谐的格局之中;“诚”允诺了在具体的、不完满的伦理实践中,达到全体的、完满的道德理想的可能性,从而开启了中庸作为实践伦理的大门。

诚信可表现天地之真,充实天地之美,完成天地之善。有了诚信,才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神明之所以为神明。有了诚信,才见人之所以为人,英雄豪杰之所以为英雄豪杰。诚信为人性中第一美德,为英雄豪杰、伟大人物立德立言的第一要素。

“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增添他人的无谓麻烦,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别人委托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又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

齐桓公之所以能获得“春秋五霸”之首这一称号,主要是由于他的一系列行动使天下人信任他,各国的诸侯都愿意推他为盟主。这其中就有他信守诺言,言出必行的做人风格的一份功劳。

齐国与鲁国曾经是世仇,两国交战多年,不分胜负。齐桓公即位之后重用宰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国力迅速增长,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了鲁国。于是齐桓公决定进攻鲁国,为齐国报多年未胜之仇。

由于实力相距悬殊,齐国一战就打败了鲁国,于是双方决定在“柯”这个地方会集天下诸侯,召开一个和会。

会议当天,天下诸侯云集于柯镇,鲁庄王同意签署投降文书。正当鲁庄王提笔要签字时,鲁国将军曹沫突然冲到台上,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大家一阵慌张,齐桓公心中也十分紧张,他问曹沫:“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你赶快把从鲁国夺去的土地交出来,否则我要你的命!”说着把匕首移到齐桓公的脖子前。

本来土地就是抢来的,再还回去虽然有点舍不得,但还不会痛彻骨髓,何况曹沫用匕首逼着他,生命危在旦夕,人死不能复生,想来想去还是命更重要。于是齐桓公咬牙答应道:“可以,我答应退地!”

曹沫听了齐桓公这句话,立即松开了他,一甩手把匕首丢在地上,退后三步,深深地向齐桓公鞠了一躬,转身便退回到他原来的位置上去了。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从柯镇回来后,齐桓公越想越有气:“鲁国人太卑鄙了,居然敢在和会上安排刺客,让我当着天下人出丑。我劳师动众费尽千辛万苦才夺得一点土地,他们派个刺客就又要了回去,这不是侮辱我齐国人没有本事吗?说什么我也不能履行这个屈辱的条件,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我一定要想办法不退地!”

于是,齐桓公找来管仲,商量如何对待和会上的约定。齐桓公说他是在受到胁迫的情况下被逼无奈才答应退地的,鲁国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所以不能履行协定。要派杀手干掉曹沫,让这事死无对证,不了了之。

管仲不同意,他说:“您虽说是被逼无奈答应了对方的条件,但是当时您所面对的是天下的诸侯,既然您已经许下诺言,那就应当严格履行,让天下人知道您是讲信用的。”

“如果您杀掉对方毁约,那就违背了信义。虽然能暂时发泄心里的怨恨,但会毁坏您在诸侯心中的声誉,会让天下人唾弃您背信弃义,不守信用!这个损失可比退还一块土地大多了。没有信用的君主,土地再丰厚也没有资格成为天下的盟主!”

听了管仲的分析,齐桓公改变了主意,履行了与曹沫的约定,还回了夺自鲁国的土地。

消息传开以后,天下的人都对齐桓公赞不绝口:“齐桓公是一个重信义、守诺言的君主,在被逼无奈情况下许下的诺言他也兑现,这种人值得信赖,与齐国结交没有错。”

齐桓公守约退地之后,天下人都把他当成重信义的人,有什么事情都请他出面解决,许多国家都争着和齐国结盟。在短短一年之后,齐桓公被诸侯拥戴为霸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霸”。

诚信做人,不失信于人是一条不可儿戏的原则。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他人,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晔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信赖的。

诺言是必须信守的,不管在何种情况下许下的诺言都一定要信守。即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许下的诺言,也不能当作权宜之计,因为人们只看重是否履行诺言这个原则。不重视、不遵循这一原则,不仅是做事的失败,做人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对人对己,都要诚信

现代人最难的处世原则也许是“诚信”了,不只对他人诚信,也要对自己诚信。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送玫瑰花给别人的人,自己手中常留有余香,多计较一点,你便多失去一点,不如诚以待人,诚以待己,这才是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一种报酬方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一年一度的丰年祭即将来临,由于今年的收成特别好,因此村长决定要大肆庆祝一番,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为了使庆典更加隆重热闹,村长在空地上摆了一个大得可以容纳十几个人的酒缸,要求每一户人家贡献一壶自己酿制的小米酒,好让大家有喝不完的酒,可以把酒言欢,狂欢到天明。

庆典开始前,每一户人家都郑重其事地把自己带来的酒倒入大酒缸中,很快,大酒缸就被装满了,然后大家围着酒缸跳舞歌唱,好不快活。

到了庆典即将落幕时,村长带领众人伏地谢天,感谢上天的恩德,并舀起酒缸里的酒,人手一杯。

待村长念完一段酬神的祝祷文之后,大家纷纷举杯向天,然后一饮而尽,没想到酒还没喝完,大伙儿的脸色就全变了,每个人皆面有愧色,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良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原来,每户人家所提供的酒壶里装的都不是酒,而是清水而已。

每个人都以为在这么一大缸酒之中,用区区一壶清水充数是不会被发现的,于是大酒缸里装的都是水,没有一滴酒,令原本欢乐无比的丰年祭尴尬地收场。

如果村里的每户人家拿出的都是自家的上好小酒,那他们享用的就不是一家的,而是全村的美酒了。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由于诚信而暂时错过或付出一些东西,但是,从长远的人生来看,那些简直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信用,树立诚信的名声,累积我们做人的资本,让别人知道我们值得信赖,而这些是不能用简单的得失来衡量的。

神话中的那位樵夫在河边砍柴,一不小心,斧头掉到了深水里。他丢了谋生的工具,无脸回家,于是坐在河边嚎啕大哭,悲叹自己运气很坏。赫耳墨斯来了,问他因为什么要哭。他把自己的不幸告诉了赫耳墨斯,赫耳墨斯就跳到河里。第一次打捞出一把金斧头,问他落到水中的是不是这一把。樵夫摇摇头:“不是。”赫耳墨斯再次下水,又捞上一把银斧头。樵夫还是摇头。赫耳墨斯第三次下水,这次捞上来的正是樵夫落水的那把旧的木斧头。樵夫大喜:“就是这把。”赫耳墨斯非常称赞他的诚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也送给他了。

樵夫在金斧银斧面前,因为诚信而拒绝了一些他想要的东西。他家境贫寒,金子银子不正是他迫切需要的吗?但是用自己的诚信获得了神的信任,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财富。

为人一生,对人对己都要讲诚信,诚信是美德,诚信是财富,诚信不是一句口号,诚信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