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3392700000026

第26章 素位(1)

这里讲的是儒家为己之学。“为己”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君子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一个人生下来,会碰到许多先天条件,诸如富贵、贫贱、患难等等。无论条件怎么样,都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处富贵者,不欺负人,处贫贱者,不攀附人,这样就不会遭到嫉妒和怨恨。不抱怨别人,也不抱怨客观环境,一如既往地做事,达不到目的反身求己,这样才是君子。

儒家的命定论,凸显道德、道义的至上性,使人适应环境,不那么患得患失,但忽略了社会环境的改造。实际上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机遇和具有才智。但一切都要从自己现状出发,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鹜远,自己折磨自己。

生活的一切烦恼,尽皆根源于心存奢望。不要存有非分之想,也不要到处伸手,但决不能无原则地退缩。

让繁星缀满夜空,让灵魂回归心灵,愿德行使我们得以永生。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①。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②,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③。在上位,不陵下④;在下位,不援上⑤。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⑦。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⑧,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羡慕这以外的事情。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要回过头来寻找自身技艺的问题。”

注释

①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愿:倾慕,羡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东西。

②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③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

④陵:通“凌”,欺侮。

⑤援:攀附,巴结。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

⑥尤:抱怨。

⑦居易:居于平易安全的境地,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俟命:等待天命。行险:冒险。徼幸:企图依靠偶然因素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徼:谋求。幸:指所得不当。

⑧射:指射箭。正鹄:指箭靶子中心的圆圈。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活学活用

行险侥幸,不可冲动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正所谓盖棺定论。孔子把事业看作永久性的,稍有懈怠,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孔子家语·困誓》有这样的记载:“子贡困于学,倦于道矣,问孔子何所而能息,孔子曰:‘君子能息者,惟坟而已。’子贡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孔子告诫人们,君子要冷静地等待机会,不可做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的小人。他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人要是行动不顾后果,喜欢冲动,那么必然招致祸端。诸葛恪是三国时吴国大臣诸葛瑾的儿子,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侄子。他自幼聪慧过人,很有才名,特别是他的随机应变的辩才,颇得孙权的欢心和信任。一次孙权宴集群臣,他想让众人高兴一下,便想了一个恶作剧。命人牵一头驴到庭院,众人一看,驴脖上挂着“诸葛子瑜”的牌子,子瑜是诸葛瑾的字。诸葛瑾感到受到了戏弄,拉长了脸,恰似驴脸,众人不免哄堂大笑。其实,三国时人好学驴叫,这种恶作剧也不算过分。这时诸葛恪跪在孙权面前,请求加上两个字,得到允许后,他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了。这一改使举坐皆笑,孙权也顺水推舟,把驴奖给了诸葛恪。

不久,孙权宴请蜀国使者费袆,在请客前预先告诉部下说:“使者来吃饭的时候,你们只管低头吃不要抬头。”费袆来赴宴了,孙权吃到中途放下筷子不吃,而群臣仍在低头进食。费神看到这样,便带着嘲谑的口气吟诵:“凤凰回旋而飞,麒麟停止吃食,只有驴骡无知,仍是低头咀嚼。”诸葛恪答道:“种植梧桐之树,为了等待凤凰,何方飞来燕雀,自称凤凰飞翔?何不弹射一弓,叫他飞还故乡!”孙权听了大笑不已,对他更加器重。

然而,知子莫过父,诸葛瑾却感到儿子那闪烁的才华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知道儿子恃才傲物,必兴败端,并经常为此忧郁。

不久,吴国重臣陆逊病故,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掌握军事大权。七年后,孙权病故,遗诏诸葛恪辅国,此时,他已处于吴国最重要的地位。这时,魏国利用吴主新丧,举国哀痛之机,兴兵伐吴。诸葛恪亲率大军迎击魏军于东兴,结果大败魏军。他因为这次功绩而声望扶摇直上,深得人心。当时人们一看到诸葛恪外出远行,就群集在他周围送行,诸葛恪非常得意。

沉浸在胜利中的诸葛恪,认为魏国不堪一击,准备出兵伐魏。但是,这次出战,遭到了吴国大臣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吴国屡次用兵,军队疲劳,不能久战,且魏国强大,不能取胜。急于求成的诸葛恪认为凭他的才干,足以扫平中原,统一宇内,不顾众人反对,而下了全国总动员令。

骄兵必败。诸葛恪率20万大军包围魏的新城,两个月也没有攻下。这期间,士卒困乏,又值天气炎热,军中瘟疫流行,士兵多数病倒。部下天天报告士兵病倒的情况,但诸葛恪却认为是胡说八道,甚至将报告者斩首。以20万大军,攻一小城而不下,诸葛恪感到大伤体面,常常满面怒气申斥部下,当然也挽救不了败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下令撤退。撤退之时,伤病兵东倒西歪堵住道路,或倒在沟里,或给敌人当俘虏,到处是呻吟、哭救之声,惨不忍睹。而诸葛恪却是衣冠整齐,仪仗威严,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随军众将,心中暗自愤恨。

这个战败的结局,使诸葛恪大失人心,并且处在朝廷内外的严厉批评声中。控制近卫军的武卫将军孙峻看到诸葛恪的失败,燃起了夺权的野心。他强迫皇帝孙亮设宴招待诸葛恪,暗中伏下刀斧手,在席间杀了诸葛恪,并灭其家族。诸葛瑾的担忧,竟成为事实。

以诸葛恪的才干,确实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但却因盲目冲动而自毁前程。

脚踏实地,做事之道

马是世界上比较善跑的动物,它跑得又快又稳,它奔跑时很少会摔倒。

我们一般在形容一个人跑得快时,常常和马联系在一起,“如同脱缰的野马”,我们还总爱用“飞奔”来形容像马一样跑得飞快,但马即使跑得再快,也没有“飞”起来,因为它始终保持有一条腿不离开大地。

有人用高倍摄像机摄录马儿奔跑时的步态,发现马与其他四足动物的步态一点都不一样。一般四足动物奔跑起来,前面两足大多同时落地,而马儿不是,它的前面两足落地总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同时,它的后面两足与前面两足也存在着延迟的时间差。也就是说,马儿在奔跑时,它的四个足落地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始终保持有一个足踏在大地上。

马这种动物,不管跑得多快,也不把自己悬空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很多人都不如马。不是吗?一些人一旦成功了,飞黄腾达了,就飘飘然,就趾高气扬,就把自己悬空起来,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甚至连以前的自己都不认得了。结果,不少人因此而栽了跟头。

马儿善跑,而且在奔跑时很少见它摔倒,就是因为马儿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步态稳健,才能从大地上不断获取前进的力量。

想必我们在马的奔跑姿态中会得到启示吧!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我们真应该像马一样脚踏实地地飞奔,这样才不会栽跟头啊!

有这样一个例子:女孩从医科大学毕业以后,被一家药材加工厂聘用,试用期为三个月。两个月后公司决定要裁掉一个人,因为她的资历较浅,被选中了,再有两天,她就要走人。本来,她完全可以在公司把工资结清就走,但她认为,她在公司一天,就还是公司的员工,就有义务把工作做好。最后那天,同事们让她下午不必来了,活由他们包了。但女孩没有同意,仍然和平时一样认真地工作。她把工作台洗刷得一尘不染,把用过的烧杯和试管摆放得整整齐齐。第二天,主管告诉她,因为她良好的工作态度,她被留下来了。

心存敬畏,内省不疚

隋代初年,任西安州刺史的梁毗是一位率性的人,但具有“慎独”的功夫。他管辖的区域内,“蛮夷”酋长一度相互攻夺不已,搅得中国西部疆土很不安宁。其时,一些酋长纷纷向梁毗送礼,有的竟把黄金直接放到他的座位椅上。梁毗面对礼品黄金,竟失声恸哭起来,说:“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他们争相送此重礼,无非是来笼络。以此相灭,等于以此杀我。”他一概拒绝收受,结果却感动了酋长们,他们不再相互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