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3392700000024

第24章 不远(1)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因为人人按照自己本性行事,人人皆能知能行。就好比一条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行走。相反,如果不从自己脚下走起,而是把道弄得离奇高远,道则无法实践了。所以君子只是从人身具有的本性出发,教化人,能改正错误就可以了。

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是我们处世的基本姿态。任何轰轰烈烈的事业都是从隐微处着手。我们总是慨叹历史在转折之机的微妙,对那些决定时刻的微妙变化扼腕不已,而试图做出假设。其实正是这些具体的细节,使历史的走向发生着质的变化,成为无法更改的必然选择。

那么人道是什么呢?如“忠恕”就是。它要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像孔子那样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大人伦方面反省自己,从日常的言行做起,符合中道,不萎缩,不极端,言行一致,这就是一个很笃实的人啊。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①:‘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②。’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③,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④。忠恕违道不远⑤。施诸己而不愿⑥,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⑦,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⑧;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⑨。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⑩。”

译文

孔子说:“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诗经·豳风·伐柯》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树木来做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去看,还会以为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孝顺父亲,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臣下侍奉君王的标准来竭尽忠诚,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对哥哥做到的敬重恭顺,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实践平常的道德,谨慎平常的言论,还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再努力;言谈要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注释

①《诗》云:此诗引自《诗经·豳风!伐柯》,是赞美周公的诗。

②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伐柯:砍伐木料,制作斧柄。柯:斧柄。《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样式,标准,规定,法则。指斧柄的形式样板。

③睨:斜视。

④以人治人:以人固有之道采治理人。改而止:改正错误就行。

⑤忠恕违道不远:能够以忠恕处世,那么距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忠:尽已之心。恕:推己及人。违:离开。违背。

⑥施诸己而不愿:别人施加给自己而不愿承受的行为。

⑦君子之道四:指孝,忠,弟,信四个方面的行为。

⑧庸德:平常的道德。庸言:平常的言语。

⑨有余不敢尽:有能力做到的方面也不敢随便夸耀。

⑩慥慥:忠厚诚实的样子。

活学活用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安排同学去作孔子的家臣。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我与其让家臣来安排我的后事,不宁可让你们这些学生来安排我的后事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要想得到知心朋友,首先应敞开自己的胸怀。要讲真话、实话、不吞吞吐吐、不遮遮掩掩,以坦率来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

中庸智慧告诉人们,塑造真实自我是一种做人的艺术。真实带来的好处,将是长远的,它会增加一个人的可信度,得到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一家著名的国际贸易公司高薪招聘业务人员,应征者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有一位年轻人条件最好,毕业于名牌大学,又有在市外贸公司工作三年的经验,所以他坐在主考官面前时,非常自信。

“你在外贸具体做什么?”主考官开始发问。

“做蔬菜。”

“哦,蔬菜。那你说说,对业务人员来说,是产品重要,还是客户重要?”

年轻人想了想,说:“客户重要。”

主考官看了看他,又问:“你做新鲜蔬菜应该知道,新鲜蔬菜中,菠菜出口主要是对日本,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菜不好。”

“那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嗯,”年轻人停顿了一下,“就是质量不好。”

主考官看了看他,说:“我敢断定,你没有去过产地。”年轻人看着主考官,沉默了30秒钟,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却反问:“你说说怎么能看出我去没去过?”

“如果你去过,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菜不好。采集蔬菜的最佳时间只有10天左右,这期间的菠菜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开放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过,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蔬菜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上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暖,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菠菜,从外表上看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国外客商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

年轻人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是没有去过产地,所以不知道你说的这些事。”

年轻人带着遗憾走出公司的大楼。这位最有希望人选的年轻人,最终没有被录取。这样的结局,从他离开主考官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

为对方的利益着想,就不会撒谎。如果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就可能提供给朋友和他人虚假的信息。有一对朋友都是做生意的,一个人对一笔生意很犹豫,想做又有些害怕,他问朋友能不能做?朋友一听对这笔生意很感兴趣,觉得有利可图,他马上说,对方的老板如何不守信誉,某某受过他的骗。这番话结果打消了朋友做这笔生意的念头,而他却趁机做起了这笔生意。这个人就是完全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向朋友说了假话,其实那个老板是个很守信誉的人。

而恰到好处地对待朋友,就应该发出真实的信息。朋友先提出要做的生意,就不能抢,可以提出合伙做这笔生意,如果朋友不愿意,就算了,毕竟是人家向你吐露这笔生意的。

敢于听难听的真话,对方就会不撒谎。英国作家哈尔顿为编写《英国科学家的性格修养》一书,采访了达尔文。由于达尔文的坦率尽人皆知,哈尔顿就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主要的缺点是什么?”达尔文回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的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了这些直截了当的回答,谁能不为达尔文的坦率鼓掌呢?按理,像达尔文这样的大科学家,完全可以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话,或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但达尔文却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说谎话,这种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袒露在人们面前,无不是高尚的品德,必能换来真挚的依赖和尊敬。

一般人会以谎话连篇企图取得别人的信任,而且大多数人也都以为说谎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几乎没有人是真正的绝对诚实,但为人处事切记不可以谎言欺骗对方。朋友之间交往,应该敢于说真话,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考虑他的利益说话,朋友才能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从心灵深处喜欢你,回报给你的也将是他的真话、实话。

如果不管什么情况都以说谎来解决,这种人可说是心态上已经有了病症。但是,不论什么,一旦开始了骗人的想法,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地继续下去,因为谎言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

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中庸》第一章就是这样教导人们:“君子应当谨慎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有所听不到的东西。看不见的善于隐蔽,不明显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须慎防。”就是说为人处世中,不可能不表现自己,但要注意自己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如果在别人面前过于表现、夸耀自己的话,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明的人,能上能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先从做事留余地来说。老子的“知足”哲学也就包括这种思想: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头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所谓“物极必反”,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如果不能适时地退身,那势必会走向其反面。

历史上凡是自表其功、自矜其能,不分场合地夸耀自己的人,十有八九都会遭到猜忌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刘邦曾经问韩信:“将军看我带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一听,当然很不高兴,就问韩信:“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马呢?”韩信说:“我和大王不同,我带兵则是多多益善。”韩信说出这样的话,肯定让刘邦觉得丢了面子,又怎么不耿耿于怀呢?即使是自己有功劳,有才能,也要注意对方的感受,不能口无遮拦而让对方觉得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