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3392700000013

第13章 予知(1)

心怀诚笃的人生,是轻松美好的。坦诚相对,就可以少却许多刻意的掩饰。

诚实有什么难以做到的呢?说一句谎话,需要编造十句谎话来掩饰,这是何苦呢?聪明反被聪明误,道理就在这里。

功利之心如罗网陷阱,于是人们尽显聪明,自以为高明,最终陷于自己罗织的牢笼之中。古人说:宁从拙中取,不于巧中求。拙显其诚,巧却诈伪。

那些选择中庸为立身之道的人,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但欲壑难填,好胜、攀比心切,结果是越走越远,无法做到持守。

正确面对自己的无知,享受已经到手的幸福,争取可能得到的果实,规划明天的目标。这样美好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不奉行呢?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①,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②。而莫之知辟也③。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④。”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之中,却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来。”

注释

①予:我。知:同“智”。

②纳:原意为纳入,这里为落入之意。诸:“之于”的合音。罟擭陷阱:借指利欲诱惑的圈套。罟:泛指网。《易·系辞》“作结绳而为罔罟。”攫: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尚书传》云:“捕兽机槛。”

③辟:躲避,逃避。

④期月:一整月。

活学活用

进退结合,做人真谛

进退之学,历来为人重视,其隐含着做人办事之道。我们知道,人生中总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稳,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这也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哲学。

为什么要后撤?因为再往前面冲,就可能遭遇大麻烦,甚至大危险。换句话说,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一步。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有许多人就是做不到后撤一步,总是想向前逼进,结果是适得其反。在做人之智中,后撤哲学令人深思、反复玩味。

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部将即有劝进之说,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属于劝进派。劝进最积极的是王闽运、郭嵩焘、李元度。当安庆攻克后,湘军将领欲以盛筵相贺,但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于是李元度第一个撰成,其联为:“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后立即将其撕毁,并斥责了李元度。在《曾国藩日记》中也有多处戒勉李元度慎审的记载,虽不明记,但大体也是这件事。曾国藩死后,李元度曾哭之,并赋诗一首,其中有“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句,潜台词仍是这件事。

在进退关系上,曾国藩把握得极好,他不愿只做一个只知进而不知退的人,因为他相信这样一句话:“退身可安身,进身可危身。”

不善进退者,自然是败者。我们知道过于急进者,常会自以为聪明至极,从而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败。因此,进是基于摸准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准对方,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理。有头脑的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即摸透对手的弱点,以退为进,把“退功”发挥得淋漓尽致。

身处各种角逐场中的人,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机。我们从历史上看到,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却死于秦二世手里,贾谊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却遭到一批老臣的排挤。有赤诚之心者,如比干、如屈原尽忠而死者比比皆是,因而留下了美名。文天祥的两句诗对此作了概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狡猾手段的如赵高,如后来的秦桧之流,虽然曾经一时得势,终究不能长久,也常常有大祸临头的时候。

进退之道是一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稳妥的办法。也许,对于那些有头脑的人来说,暂时的退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进。

退步有时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几步是必须的。许多人对后退常常不理解,认为是一种倒退。事实上,在前进中,双方对峙势均力敌的时候,干耗不是出路。当有一方出现异常而后退时,他的目的很明显:打破僵局,争取最大的冲击力。同样,生活和学习也是一样,在走进犄角而不能摆脱时,我们把问题放下,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放弃和精神松弛后,原本复杂的难题此时也许会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以退为进,调换思维的结果。

身处弱势者,一定要巧妙避开对方的锋芒,从对方弱处找机会,寻找以退为攻的机会。

屈伸相对,屈可为退,伸可为进,合为躲闪之功。在较量的各种场合,都不能不注意屈伸,否则就会掉进悬崖。有人说,屈伸有度,进退自如行天下,这是明白人熬过难关的智举。

在长期的军事斗争生涯中,朱元璋非常注意斗争策略,从不凭匹夫之勇蛮冲蛮打,鲁莽行事。有时候,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朱元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冒险攻击敌人,甚至做出某些让步,从长计议,以免吃眼前之亏。他很清楚,在军事斗争中,只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解一时之恨,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时还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前功尽弃。只有具备了长远眼光和全局观念,有屈有伸,善于斗争,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夺取最后的胜利。

上例讲战事中的攻守屈伸,做人办事也应当如此,因为人生的硝烟不亚于战场。应该善于把握时机,屈伸有度,熬过难关。

古人说:“好汉不吃眼前亏”;而这里我们要变通一下:“好汉能吃眼前亏”!这是因为吃眼前亏是为了换取其他利益,为了获得存在,为了实现更高远的目标。

可是有不少人—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展开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不能再起,有些人虽然获得惨牲,但已元气大伤!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不少好汉能吃眼前亏的典型,汉代开国名将韩信就是一例。乡里恶少要他从胯下爬过,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要么他自己吃亏,要么把人打死打伤惹祸上身,把自己陷于麻烦之中,甚至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住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为的是将来的报仇雪恨!

所以,当年轻人在社会上碰到可气但又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倒要宁可吃点眼前亏。

能吃眼前亏,可保百年身呀!

屈伸之间,把握分寸

虽说坚守“中庸”的根本原则不应该改变,但应根据时间、地点或事情的不同而做出相应地理解和运用,在某一场合认为是顺应“中庸之道”的,但当它的外在条件或其执行者不同时,那就不能称之为“时中”了。所以,真正的智者应当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去选择和执行自己的行事准则。《诗经》中说:“往左往左,君子能适应;往右往右,君子也能适应。”这就是君子之所以能按中庸屈伸,做出相应的变化。

荀子说:真正的君子推崇他人的德行,赞扬他人的美德,这并非是阿谀奉承;正直地议论和指出他人的过错,这并非是出于毁谤和挑剔;客观地表现自己的优点,可以与舜、禹相比,可以与天地相参合,这并非是虚夸狂妄。真正的君子能够随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蒲席,可卷可张,这并非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从来不会屈服于别人,这并非是出于骄傲和暴戾。所以,真正的君子会用“义”应对各种变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屈”,什么时候应该“伸”。

屈,无疑是一种保全自身的智慧;伸,当然也是一种光大自己的智慧。屈于当屈之时,伸于当伸之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的。现实生活中只有把握其中的分寸,才能不失软弱又不失狂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