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3392500000039

第39章 生活的平衡术(2)

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啊,并不是疲惫。读书的人怀有道德而不能实行,才能说是疲惫;穿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只能说是贫穷,不能算是疲惫,这就叫做生不逢时啊。难道你没有看到过那跳跃着的猿猴吗?在它爬上那枝丫交错的大树时,在那上面活动自如,这时就是善于射箭的后羿与逢蒙对它也是无可奈何。在它钻进荆棘丛生的草丛中间时,尽管它是小心翼翼,总还是显得胆战心惊;这也不是它的筋骨受到约束而不灵敏,而是所处的环境恶劣,不能施展自己的本领。如今正处于昏君奸相的时代,想不贫穷能做到吗?”

从先贤们的这些对话中,我们能体悟到这样一点:贫富算什么?只要精神富有,比什么都强。贫富真的就是身外之物。人活到一种境界之后,真的就会有这种观念,这不是鼓吹“安贫乐道”,不去奋斗,而是倡导不要刻意地、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财富。

范缜是南北朝的思想家。小时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过着穷日子。他自幼聪明过人,很小就开始在家自学了。十八岁的时候,他成了乡里有名的“才子”。

有一年,他对母亲说:“我想外出求学,去见见世面。听说沛郡相县的刘斌先生,人品和学问都很好,我想到他那里读几年书,行吗?”母亲答应了。

范缜流泪拜别了母亲,穿着布衣草鞋,徒步走了二十多天,来到刘碟家里。

当时,刘礞招收了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他们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坐着漂亮的马车,还有书童陪伴,佣人侍候。看着范缜身上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草鞋,吃的是粗茶淡饭,就经常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瞧他那个乡巴佬样儿,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连个车也没有,就那么走来的。”

范缜对些假装没看见,也没听见,他知道学好了,比吃好、穿好更重要。经过几次交谈,刘琐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学生。

有一次,有个朋友问刘硪:“你的学生中,谁最有出息呢?”

“范缜!”刘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他吃的俭省,穿的寒伧,可将来最有出息的也就是他。”

范缜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节俭才能有出息。正如那句老话:“成由节俭败由奢。”

其实,贫好还是富好还真得辩证地看。贫有贫的快乐,富有富的烦恼。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项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久而久之,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银子再多也没办法买一夜深沉的睡眠。

老头隔壁是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点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

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身下床去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在边唱边磨豆腐,忽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两口子都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金银是富老头扔过来的。天下哪有这样的事呢?都以为是上天送来的横财。他们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金银,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才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见他们唱歌。既然发了这样的大财,他们也不需要再卖豆腐,也不想再住在这样又破又矮的房子里,但又不敢去买新房,这样暴富怕人家疑心是偷来的。他们特别怕走漏了风声,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

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再也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的滋味。”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倒无从查考,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追求钱财到底有什么用,既然它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纯属身外之物,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去追求呢?·伍员出逃,楚王下令缉拿他。他登上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恶人民多智慧,但君主是个平庸之辈,不足以谋事。”他离开郑国来到许国,见到许公请教去哪里,许公只是向东南方向指了一下。伍员因此决定前往吴国。

路过楚国,到达长江岸边,想要过河,看见一个老人撑着小船,正在打鱼,走近前请求帮助,老人摆渡他过了江。老人询问他的姓名,伍员不肯实告,只是取下佩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把它献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者,赐予执圭的爵位,给予万担的俸禄,赏赐千镒的黄金。过去伍子胥过江,我尚且不捉取他领赏,现在要您的宝剑干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伍员每次吃饭总要祭告老人,祝辞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何所不为?高官厚禄,然而视之粪土,做了好事无所求报,这些只有这位江上老人才能做到啊!”

也许是杞人忧天。我们不妨作这样一种假想:江上老人收了剑,或是第一次就捉了伍员前去受官领赏,结局会怎样呢?他活着的时候,可能心里很不踏实;他死了的时候?可能灵魂不得安宁。与其这样,他还真的就不如像现实中所为,视金钱高官为粪土,做了好事不图报,活得踏踏实实。从这个角度讲,荣华富贵又能怎样呢?

《庄子·让王》篇说:“春秋时代的原宪住在鲁国,一丈见方的房子,顶上盖着茅草,桑木条做的门框,用蓬草做的门;用破瓮做窗户,用破布隔成两间;屋上漏雨,地面潮湿,他却端正地坐在那里弹琴,还感到很快乐。如此恶劣的条件,他为什么能悠闲自得地坐在那里弹琴,正是他持守本分而安贫乐道。”

看来,操守本分的人,宁肯清贫,也是快乐的。贪官污吏古今中外都是斩不尽、杀不绝的,但他们的日子也真不好过,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惶惶不可终日,何苦呢?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老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人活着,真得记住那句话:“贫不忘操,富不忘道!”

3、和与戾的平衡

和顺生吉祥,暴戾结恶果。家和万事兴。

家和,首先应是夫妻间和顺。和顺才能合睦。

夫妇虽不像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的骨肉之情,却是人一生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所以夫道以义,妇道以德,只有苦乐与共,休戚相关,才能成为好的夫妇,也才有人生的真正幸福。所以男子选择妻子的时候,应该选择贤淑、贞静有德的女子,而不应只重其貌。女子在选择丈夫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明事理,有才学,真诚而老实的人,而不应看重他的名位。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信任,才能组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庭。

夫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夫妻的和睦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古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体现了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美好感情。而宋弘所说的“糟糠之妻不下堂”,已成为千百年来表达爱情忠贞不渝的名言。可以说夫妻之间的恩爱是身心的契合,它不止是卿卿我我,也绝非是条件的交换,更不应是由一方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夫妻恩爱应是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相互砥砺,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中国传统夫妻关系的民族特色和精华之所在。

古语有“妻贤何必夫向前”的说法。贤慧明理的妻子是丈夫事业上最好的帮手。每个做妻子的,应该在丈夫困难时帮他一把,在他迷惑时,为他点明事理。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忍耐一时的虚荣,做好丈夫的参谋。

西晋永嘉4年,刘渊病死,他的次子刘聪杀死哥哥,自立为帝,把“汉”改为“赵”,历史上称作“前赵”。刘聪的结发妻子叫刘丽华,是太保(三公之一,相当于丞相)刘殷的女儿。丽华自小就很聪明,白天学习女工,夜里研读书籍,十分辛勤。辅导她学习的保姆常常劝她适当地休息,丽华并不因此松懈,甚至更加勤奋。她经常与弟兄们讨论儒家经典的含义,她的见解远远超过弟兄们,使他们叹服不止。嫁给刘聪以后,她对长辈能尽孝道,对同辈极为友善,平时举止端庄,风度娴雅,做事得当,深受刘聪的宠爱。

为兴建凰仪殿,廷尉陈元达缠一根上锁的铁链,在逍遥园李中堂上谏劝,阻止兴建。刘聪很不高兴地说:“我是皇帝,只是营造一座殿宇,竟然也要你们这些家伙来干涉·!今天如果不杀你陈元达,我的殿宇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建成!”于是传令把陈元达和他的妻子、儿子一齐押到东市去斩首示众。陈元达不服,抱着堂下的一棵大树喊道:“臣的谏劝是为陛下的江山着想。今天陛下杀了臣,如果臣的魂灵还在,也就心满意足了。将来历史不知道怎样评论陛下呢!”陈元达一面说,一面解开铁链围在树上,把自己紧紧锁在那里。武士们上前拖,陈元达不动,刘聪的怒火也越来越旺。.正相持间,在后堂的刘丽华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陈元达的谏劝是正确的,但刘聪正在火头上,也难以要他立即当众改变决定,就悄悄地派了两个中常侍暗示武士们暂时停止对陈元达用刑;同时迅速地亲手写了一纸奏疏,呈献给刘聪。疏上这样写道:

“听说将军为妾营建殿宇,妾十分感激。实际上现有的昭德殿已经足够居住了,并不急于使用新的殿宇。当前陛下的江山还没有统一,国家的困难还很多,这样大量地动用人力、资财,确是必须谨慎对待的事。今天,廷尉陈元达的谏劝不是没有道理的。自古以来,忠臣们大胆地给帝王提意见,并非为他个人打算;当然,帝王们拒绝接受意见,有时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妾希望陛下仿效古代英明君主善于接纳臣下谏劝的美德,以那些昏庸君主们拒谏招祸的经历为教训,应该奖赏给陈元达以很高的爵位,用封土酬谢他。怎么能不但不接受他的意见,反而要杀他呢?陛下今天的不愉快,是由妾引起的;陈元达惹下这样的大祸,也是由妾引起的。如果大兴土木,造成。民众不满,国家财力亏乏,是妾的责任;陛下杀了陈元达,落下一个拒绝良言、杀害忠臣的话柄,更是妾的责任。自古国破家亡,常常是由妇人挑起,妾每次在史书上看这些记载,心中都很不好受,甚至恨得饭也吃不下去,想不到今天竟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岂不是让后人评价我,也像我现在评价前人一样吗?妾还有什么面目再侍奉在陛下左右呢!妾决心死在李中堂内,以杜绝陛下因一时考虑不周而造成的错误。”

刘聪看完奏疏以后,大惊失色,立即对在场的大臣们说:“朕最近偶感寒热,情绪很不稳定,陈元达实在是大忠臣,我这样做,深感惭愧!”说罢,伸手把皇后的奏疏递给陈元达,说:“你来看,朕外有你这样的辅臣,内有这样的皇后,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而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张氏,深知夫妻间是同根相连,只有两人共同抵抗危难,才有一线生机。

张氏是唐朝末年太子少师李肃的妻子,她知书达理,机智勇敢,并且有侠肝义胆,被朝廷封为靖河郡夫人。

唐朝灭亡后,李肃为后梁朱温所任用。后梁初年,北戎(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降王东丹在京都大梁被朱温所害。朱温命令李肃将东丹的棺木护送到北戎去。李肃接受了任务后忧虑重重,神情非常沮丧,回家以后,饮食不思,常常一个人在大厅上徘徊、呆坐。夫人张氏非常惊讶,心想:丈夫怎么会这样?一定是碰到棘手的事了。

张氏命侍女将李肃搀进屋来,亲切地问道:“有什么不称心的事情吗?是否有了什么难办的差使?”李肃也不吱声,只是一个劲地哭。张氏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敢做敢为,哭能解决什么问题?”李肃擦了擦眼泪说:“我老了,孩子们还小……”话没说完,又哽咽抽泣起来。张,氏看丈夫这个样子,心中已猜到八九分,便问道:“难道是让你出使蕃国吗?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可以设法挽救,何必像小孩一样只是哭泣呢?”

李肃止住眼泪说:“如今我奉命出使北戎,护送东丹的灵枢回去。北戎知道东丹是被朝廷秘密杀害的,肯定不会放过我。我什么都不怕,只怕我们夫妻再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张氏果断地说:“事情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让我来想想办法。”李肃一听夫人说话,心里踏实多了,赶忙催问张氏:“有什么办法,快说吧!”

张氏略一思索,慷慨地说:“君命不可违,北戎一行,在所难免。北戎贪图利益,当今之计,只有用贿赂打动戎王的心。我房中有珍宝金银,价值数十万钱,你全部带上。到了北国,厚赂戎王左右的人,并献名马一匹给戎王,一定可以安全返回。”李肃半信半疑,挣了大半辈子的家当,一旦全部拿来送人,心里怪舍不得的,然而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按照张氏的意见去做。

经过几天的变卖、典当,李肃将家产处理殆尽。做好准备工作后,李肃率人护送东丹的遗体回北戎。到达北戎后,李肃依计行事,广施贿赂。北戎君王果然大喜,很快便让李肃回国。临行时候,戎王还赐给李肃各种马匹上百匹,衣物器皿无数。

李肃出使归来,带回很多礼品,张氏又惊又喜。但她转念一想,这些礼品必须如数上缴,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她劝李肃将礼品全部敬献给皇上。李肃不解地问:“这都是我们用家产换来的,为什么要送给皇上!”张氏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万一皇上加你背叛朝廷、里通外国的罪名,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呀!”李肃恍然大悟,于是将所有礼物全部献给朱温。朱温大喜,另给丁李肃很多赏赐,官加一级。

张氏遇事沉稳有序,机智果断,而且能够忍受住眼前利益的损失,为今后更大利益的获得做好打算,是一位有远见能干的妻子。李肃能得到高官厚禄,张氏也是功不可没。可见,夫妻间团结和睦,恩恩爱爱是多么的重要。

家和,当然也包括父子、兄弟之间的和睦。

为了夺取王位,凶狠的弟弟哪里还念及什么手足之情,怀揣钢刀,亲手杀兄。这样毫无人性的东西,不知为弟之道、为人之道、为臣之道,必然身死。

公元562年,陈后主一家回到建康,其父陈顼被封为安成王,成为文帝的辅弼。4年之后,文帝一病不起,由其子伯宗继位,是为废帝。废帝即位时年方15岁,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大权都揽在陈顼之手。陈顼虽然权势薰灼,但毕竟是臣子,他做梦都想成为至高无上的天子。光大3年(569年)废帝被废黜为临海郡王,送还藩邸,由太傅、安成王陈顼嗣位,是为宣帝。

陈顼名正言顺地当了天子,陈叔宝为皇太子。太建14年(582年),53岁的宣帝积劳成疾,辗转床榻,虽经多方医治,竟是有加无减。易篑之际,他下诏说:

“皇太子叔宝继体正嫡,年业韶茂,篡统洪基,社稷有主。”既有大行皇帝遗诏,后主即位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不料变生肘腋,围绕着继位问题,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