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3392500000036

第36章 功成的平衡术(3)

公仪伯以力气大而闻名于诸侯,堂豁公把这个公仪伯上报了周宣王,周宣王就备好各种礼品去聘请他。公仪伯来了。看他的样子就像个胆小力薄的人。周宣王感到怀疑,便问公仪伯说:“你的力气怎样?”公仪伯说:“我的力气,只能折断春天螽斯虫的腿,刺破秋天蝉虫的羽翼。”周宣王变了脸色,说:“我的力气,可以撕破犀牛的皮,拉住九头牛的尾巴,还嫌我的力气不强大。而你只能够折断螽斯虫的腿,刺破秋蝉的羽翼,还以力气大而闻名天下,什么缘故呢?”公仪伯叹息着退出座位。说:“好啊!大王的提问!我斗胆实话告诉您。我的老师叫商丘子,他的力气大到天下无敌,而他的亲戚朋友都不晓得,因为他从来没有表现过他的力气。我却甘愿服侍他。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强大未必真强大,看似懦弱也未必真懦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确实有不如人的地方。论经济实力,不如人强;论知识水平,不如比人强,甚至论长相,也觉得不如人家英俊、漂亮……一句话,就是没人家强。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理上不能弱。弱者,最需要的是志气,是勇气,是自信,是自强。

三国时魏国有个大将军钟会,他哥哥是个弱者。钟会后来领兵与另一位大将邓艾灭了蜀国,在于他从小就有智有勇,可他哥哥却不行。他们的父亲是大书法家钟繇,在曹操手下做事,他有一次带着两个儿子去见曹操。哥哥当时八岁,胆小老实,见了曹操又怕又急,满头大汗。钟会还小一岁,却像没事儿一样。曹操就问弟弟说:“你为什么不出汗呢?”小钟会说:“我怕,怕得汗不敢出。”钟会回答得很俏皮,曹操便觉得新奇。

兄弟俩一强一弱区别这样大,后来的出息也截然不同,钟会扫平蜀国,威震天下;哥哥太懦弱,就没有什么成就。

弱者勇,勇则强,不仅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也是一样。因为一个民族强大常取决于统治它的某些个人。就像宋朝,一向在北方民族的眼中是弱者,想打就打,想占它的土地就把兵开过去,但碰到杨家将这些勇者,辽国就不敢随心所欲了。碰到寇准这样有勇有谋的宰相,能鼓励宋真宗亲临前线,表现出一点勇敢,辽国便立即收起吞并中原的野心。就整个宋朝存在的二百几十年说,积贫积弱,其实就是缺少勇气与勇敢精神。对内没有改革到底的勇气以消除弊政;对外也没抗战到底的勇气,从而把敌人彻底打垮。这就决定宋朝从头到尾没有强盛形象,因而勇敢者生在那个时代,即便才智冠地,胆大包天,也难有大作为。如寇准、范仲淹、王安石这些人的遭遇就是这样。

这就是弱者的通病:自己没有勇气,又不能接受别人给他勇气。要使弱者勇,既要外打气,又要内鼓气。最根本的,当然还是要弱者有勇气。

如果弱者有了勇气,再有一点智谋,那么,以弱胜强便是完全有可能的。

东晋时,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之后,再度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向东晋进攻,以苻融为统帅,指挥9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直逼建业(今之南京),声势之大,苻坚曾扬言:“投鞭足以断流。”

偏安于江南的晋孝武帝,为了抵抗进犯的秦兵,则拜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军队合计共有8万人。

谢玄领命之后,以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便亲自去见大都督谢安请示军机,谢安只淡淡地说:“不必谈了,皇上自然有指示!”谢玄只好退出,另派部将张玄之去请示。张玄之刚一进门,谢安就邀他到山上的别墅去下棋,一直下到晚上才送行,半句军情都没谈。

镇守西都的江州刺史中郎将恒冲,也担心强大的秦军压境,无法抵抗,要派3千兵马回京都防卫。谢安又拒绝了,让留此3千人马防备西境之敌。

敌军开始在各地进攻了,寿阳、陨城等要地相继失陷,赴援前线的胡彬将军,得知寿阳失陷,只好退守于第二线在峡石一带布防。

另外,秦国的卫将军梁成等也有5万军兵驻扎在洛涧,蠢蠢欲动,谢安和谢玄知道了,便在离洛涧25里的地方安营防备。不巧,驻峡石的胡彬派人到谢安处要求粮草,这位使者被苻融的部将捉获了,问清晋军的实力,得知晋军不过8万人,满心欢喜,立即通知在项城的秦王苻坚,请来寿阳,研究总进攻的计划。

符坚到了寿阳,军事会议确定,实行向晋军招降,就派原来是晋国的官员,被俘的梁州刺史朱序做说客。

朱序见了谢安及各将领,说明来意和自己愿为内应的意图,并透露秦军的形势:“秦国先锋梁成,不过是一名有勇无谋之辈,现驻扎在洛涧,攻之甚易,且是时机,若到了百万大军到齐的话,就难以抵抗了,不如趁大军尚未聚合,迅速集中力量消灭了梁成,挫其锐气,继续进击则必破秦。”

此进军计划经过审慎考虑,谢安立即派将军刘牢之挥军五千渡水进袭洛涧,三两个回合便斩却梁成,秦军无主,全部崩溃。此战一胜,晋军士气大振,随即挥军分水陆两路向寿阳进发,屯兵于淝水一带。

一天晚上,谢安召其侄子谢玄人见,述说秦王所败,未敢轻进,想退兵又担心被人耻笑,正在犹豫未决之时,你可急攻,我要回京都,以安主上之心,以此进攻,谅朱序一定会作内应,则稳操胜券。

这时,秦王苻坚把大军沿淝水北岸,列下阵势,晋兵也不能前进一步,形成对峙局面。

谢玄想引诱敌军出兵;就派一能言善辩者,在淝水对岸叫敌帅苻坚答话:“吾奉都督将令,拜马上将军。你深入我地,进退两难,实非决一胜负之计,有种的,要决一雌雄,若有胆量有决心的话,可退一箭之地,让我军渡江应战,又何必这样旷日持久,自劳其师,浪费粮草呢!”

苻融将这一番话告之苻坚,认为我众敌寡,即使退兵也无大防碍,而且可以乘其渡江之机,拦腰截击。于是,下令退兵10里。谢玄见其阵脚一乱,迅捷下令,兵分两路半夜渡江,乘风势烧敌营,秦兵一见,大起恐慌,便各自逃生,在敌阵的朱序,也煽动一些原本是晋国的降兵,高声叫喊:“秦兵败了,快快逃命吧!”后面的士兵拼命逃跑,前边的士兵也跟着逃命,整个阵势大乱。晋军趁势猛烈追击,秦军全部崩溃,90万大军,一夜之间损失惨重。

晋国从而转危为安,苻坚则英名丧尽,没过几年,最终其国被瓜分。

谢安以弱胜强的故事告诉我们,强和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弱者有了勇气,有了智谋,恰恰是真正的强者;而秦军正如老子所言: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就会遭到灭亡。

强者勿狂,狂必败。

弱者须勇,勇则强。

5、消与长的平衡

君子尚消、息、盈、虚。

消与长相反却又相成。你为了消除某一种东西,必先助长另一种东西。反过来,你要助长某一种东西,必先消除另一种东西。正如扬善必先惩恶,扬清必先激浊。所以,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乃是必然现象。

王阳明认为:口头上对荣华富贵表示厌恶的人,可能在荣华富贵面前眉开眼笑;言谈中对清淡寡欲表示羡慕者,一旦身处淡泊又会悲观消沉。所以,只有消除浓与淡、厌与喜的分辨心,才能忘却世俗的荣华而甘于淡泊。

庄子曾提出这样一连串的设问: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与假的呢?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事与非呢?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词藻所掩盖。

孔子曾说:对于异端邪说敢于批判,就是消除祸患。

黄帝在位十五年,值得高兴的是自己深得天下百姓的爱戴,于是就保养生命,听美好的音乐,着漂亮的颜色,闻嗅香气,吃着精美食品。这样反而肤色焦黄,面容憔悴,头昏眼花。再经过十五年,却担忧天下不能治理好,就绝尽听力视力,用尽智慧体力来管理好百姓,却依然是肤色焦黄,面容憔悴,头昏眼花。于是黄帝长声叹息说:“我的过错太大了。只顾自身的享受而有这样的毛病,想治理好百姓也有这样的毛病。”因此抛开繁琐的政务,离开宫殿寝堂,解除侍卫人员,撤去所有的乐器,减少膳食种类及厨工,退下后就安闲地居在大庭的宾馆中。

内心不受俗物污染,全身诚服,三个月不问政事。在午睡时做了个梦,梦游华胥氏国。华胥氏国在弁州的地方,台州的北方,距离中原国家不知有几千万里;不是靠车船步行所能到达的,不过是神游而已。此国没有首领和长官,一切任其自然罢了;此国的人民没有嗜好、欲望,也是任其自然。他们不知道以生为欢乐,以死为憎恶,所以没有夭折与短命;不晓得对自己爱护,对他人疏远,所以没有亲爱与憎恨;不晓得违逆与顺和,所以没有利益与祸害;一切都没有爱憎,一切都没有顾忌。到水里去淹不死,到火里去烧不伤。鞭抽刀砍没有伤痛的感觉,刺激皮肤也不发痒。腾空就像脚踏实地,睡在虚无之处就像安卧在床上似的。云雾遮挡不住视线,雷霆震乱不了听力,好的、丑的扰乱不了心志,高山深谷阻止不了步伐,这一切只不是凭借着精神而已。

黄帝醒后,怡然有所悟解。于是将天老、力牧、太山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在这安闲居处之中,内心纯静,全身诚服,专心于保养自身和治理百姓的好方法,然而没有得到好方法。疲倦地睡着了,所梦见的情景就是那样。今日我才知道,上好的方法是不能够以五情来祈求获得的。我知道了这种方法,我掌握了这样方法。然而我却不可以对你们讲。”这样又经过了28年,国家大治,跟华胥氏国相差无几,在黄帝逝世后,百姓为他恸哭,二百多年不断。

黄帝一梦,悟解了消与长的道理,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照梦中所悟去做了28年,国家果然得到了大治。所以,掌握了消长之道理,并认真去操行,终会获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