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防治100分
3375100000003

第3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2)

已经好几天都是晚上临睡前测得是5点几或7点几,但是一到早上再测就高了,今天早上6:15测得是8.2,谁知7:20测得已经变成9.6了,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空腹血糖总是比临睡前高呢?

【专家解答】“黎明现象”是早晨测得血糖值高于晚上吗?

是的,黎明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早晨的空腹血糖值高于晚上。

【医生支招】什么是黎明现象,有“黎明现象”怎么办呢

“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等对抗胰岛素激素的分泌增多所致。

血糖升高开始于凌晨3时左右,持续至上午8~9时。“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著升高,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亦可出现“黎明现象”。

首先,“黎明现象”导致空腹血糖升高时不要轻易加服降糖药,应当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以避免低血糖发生而危及生命。

其次,可以通过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来解决。原来,有“黎明现象”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白天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加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使清晨空腹血糖高的现象得到控制。

最后还要注意,注射前需要加食睡前小吃,如半杯牛奶和两片饼干等,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的低血糖发生。一旦清晨空腹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白天餐后血糖也易于控制。

【科普小课堂】“黎明现象”与“苏木氏现象”的异同

同样都是空腹血糖升高,另外一种可能与“黎明现象”弄混淆的就是“苏木氏现象”。当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人体会出现自我保护的反应,其中之一就是把肝脏里面储存的糖原分解出来释放入血,从而升高血糖。

如果在黎明前出现低血糖反应,但症状轻微和短暂而未被发现,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这种情况就是经常出现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的“苏木氏现象”。如果忽略了“苏木氏现象”,看见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有“苏木氏现象”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减少作用于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增加睡前小吃。睡前小吃是晚餐的分餐,可以防止前半夜的低血糖。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紧盯自己空腹血糖的变化。准确性较高的方法是监测凌晨3~4时的血糖水平,若凌晨血糖偏低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0.5分

还需要改进:0.3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6.怎样及早发现糖尿病

【疏忽痛于遭遇】

毕业后6年的同学聚会,读书时身体特棒的小韩却说现在得了糖尿病,天天吃药,很心烦。同学问何时得的病。

他说,去年单位体检时,他的空腹血糖为6.4mmol/L,医生说没什么事儿,不是糖尿病。也没有具体交代如何重视这种血糖值今后有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趋势,以及有关注意预防等事项。因而他也没有在意,不仅没有重视和预防,而且工作和生活无规律,还爱酗酒和熬夜打牌。不久前,发现总是头昏,乏力,腿软,口干等症状。

去医院一检查,空腹血糖已升至8.9mmol/L,确诊为II型糖尿病。如果去年空腹血糖为6.4mmol/L时,就及早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有可能不会发展为今天这种状况。小韩正是被自己的疏忽给耽误了,要是能即使明确自己的病情阶段,对症下药,也不不会恶化到现在。

【专家解答】糖尿病初期是可以预防的吗

是的,糖尿病初期阶段,如果预防的好,则可以不用进入药物控制阶便可以恢复。

【医生支招】要正确对待前期阶段

现在,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此糖尿病前期阶段和状态不了解、不重视,而且一部分医生对此状态也是认识模糊,不能及时指导患者积极地、认真地进行干预。以至于很快进展为糖尿病,悔之晚矣。

预防糖尿病,就必须从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阶段着手进行干预。因为IGT和IFG均为糖尿病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血糖调节虽已受损,胰岛素的分泌及作用已存在缺陷,但还不是糖尿病,其胰岛细胞的功能尚可。

若此时及时被发现,又对其有足够认识,并立即进行生活干预或适当的药物干预,争取尽可能地恢复胰岛功能。可推迟糖尿病的发生,或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血糖水平,唯有这个阶段可以逆转,即可以治愈。如不重视此阶段的预防干预,一旦进展为糖尿病,就要终身服药了。

而且及时检查才是正道。在糖尿病的各个阶段,身体内部如心脑血管等是否受损不易发现,因为患者不容易感觉出来,这个时候要及时深入检查,不要延误。

【科普小课堂】糖尿病的三个阶段

糖尿病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患者们要先确定自己所处的阶段再对症下药。

第一阶段: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但也有不明显的情况如视力变弱,眼虚,头晕,身体疲倦懒惰等。

第二阶段:视力模糊,仿佛有一层薄雾遮挡,皮肤瘙痒,犹如蚁爬,皮肤刺痛,手指或手掌发麻,有不舒服感,双腿浮肿,脚底发麻,冬天脚凉,浑身累,疲倦,走不动路。

第三阶段:眼睛逐渐失去视力,手部麻感加剧,双下肢麻木无感觉,出现紫斑,脚木无感觉,溃烂需要截肢等。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初期阶段要以防控为主,如果不行进入第二阶段或者第三阶段要听专家意见,有针对性的配合治疗,不要自乱阵脚。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0.5分

还需要改进:0.3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7.怎样预防脂肪肝升级到糖尿病

【脂肪肝的升级】

王先生今年67岁了,是机关的退休干部,曾因工作繁忙、应酬多,前些年出现肥胖和脂肪肝,未能治愈。但是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十个干部九个脂肪肝”,以为散散步就可以搞定,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没有节制,近年来却更加感到疲劳乏力,三多一少。无奈入院一检查,没想到病情居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II型糖尿病。王先生悔不当初呀,贪吃、贪喝,每天的应酬带来了什么?功名利禄,酒肉朋友都是虚幻的,唯一真实的就是自己的健康,的脂肪肝时就注意不就好了吗……

【专家解答】脂肪肝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吗?

是的。研究发现,像王先生一样,患有脂肪肝的人群更容易发生II型糖尿病。因此,将现在还没有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视为II型糖尿病的后备军。

【医生支招】怎样预防脂肪肝升级到糖尿病

一旦诊断为脂肪肝,应该到医院的相关专科就诊。

首先要明确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如与各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或毒物引起的肝损害以及酒精性脂肪肝进行鉴别。

然后了解肝功能受损程度。肝损伤的程度与肝脏脂肪含量有密切关系,脂肪沉积越多,肝脏损伤越重。因此需要测定肝脏脂肪含量。

最后对于一些反复肝功能异常而诊断不明的患者仍然需要进行肝穿刺病理诊断。

总之,对脂肪肝的重视不能仅仅放在肝脏上,由于脂肪肝患者是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所以对脂肪肝患者必须筛查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

筛查方法十分简单,通常采用标准的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糖耐量试验可以早期诊断是否有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的程度以及确诊是否为无症状性糖尿病。对于脂肪肝患者我们给出的建议是:重视脂肪肝,警惕糖尿病!

【科普小课堂】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如能及时诊治可使其逆转;反之,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因此,早期诊治对阻止脂肪肝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脂肪肝高危人群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脂肪肝的群体。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肥胖症,特别是内脏脂肪性肥胖患者;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脂血症,特别是有血液甘油三酯升高者;长期服用损肝药物者;以及有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

总之,有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者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应定期(每年1~2次)作肝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脂肪肝。脂肪肝可防可治。其防治原则是:早期发现,规范诊断,综合治疗,贵在坚持,重在预防。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如果患有脂肪肝应及时请教专业人士,医生会根据脂肪肝的程度、分期、代谢异常和风险评估,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0.5分

还需要改进:0.3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8.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糖后”要防患于未然】

小曾最近很担心,因为她的姥姥患有糖尿病,母亲今年53岁,几天前也查出患有糖尿病,她今年25岁,很担心自己是不是也会得糖尿病,也不太清楚怎样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她咨询过医生,大夫说如果生活规律,饮食习惯良好,糖尿病的后代虽然有遗传风险,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小曾听到后长舒一口气,幸好还有救。从那以后,向来不爱运动的小曾每天都坚持锻炼,天气好了就下楼跑步,天气不好就在市内做瑜伽,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患上糖尿病,身姿也更加优美了。小曾感叹真是因祸得福呀。

【专家解答】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吗?

是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的。

【医生支招】糖尿病预防的三级标准

糖尿病的预防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要预防的内容和标准是不同的。

一级预防:预防糖尿病发生。

所谓一级预防,是对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有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和行为因素,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在糖尿病中,90%以上的II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而轻度II型糖尿病还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

让我们来看看一级预防的主要方法吧。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要减少动物脂肪、奶酪、黄油、奶油及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摄入。

3.饮食要合理,保证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膳食应用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全麦、淀粉类食物、蔬菜、豆制品和水果进行搭配。少吃糖类,每天摄入盐在6克左右。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可选择快走、骑自行车、慢跑、跳舞、户外运动或做较重的家务,运动时缓慢增加强度。要求运动前后查血糖,记录血糖值。运动安排可选择1.3.5,即每天至少运动1次,每次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天。要求餐后1~1.5小时开始运动,运动后查心率。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饮酒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出现高血压、血脂异常。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二级预防: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所谓二级预防,是指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糖尿病会引起持续病变,如果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就可以得到控制。

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是减少血糖波动。如果血糖水平出现波动,就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要控制糖尿病,就要采取个体化、全方位、综合性、全面达标的治疗措施,做到终身随访治疗。

三级预防: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

所谓三级预防,是指对于已出现并发症的人要控制并发症的发展。

对于已经出现了皮肤瘙痒、手脚麻凉、针刺感、便秘腹泻、失眠、视力下降模糊、免疫力低下、疲乏无力、血压和血脂升高等轻微并发症的病友,一定要控制并发症的发展,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避免致残致死的结局。糖尿病并发症虽然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发症的种类虽多,但直接病因直接集中在血液循环、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四个方面。而且有些并发症刚出现的时候,是可以逆转的,是可以彻底治好的,而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只能是控制而不能逆转了。

【科普小课堂】预防的主要对象

以下人群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2.从我国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为现代生活方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体力活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由主食为主改变为肉副食为主,经济收入迅速增高者。

3.肥胖者,特别是体重指数(BMI)大于25者,是糖尿病高危险人群。

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经大量研究证实,三者均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

6.年龄40岁以上者。因为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轻人显著增高。

7.饮酒过多者。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没有出现并发症的糖尿患者要把眼光放长远,持之以恒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从现在开始一方面注意控制血糖,一方面开始对血管、神经、代谢和免疫进行全面保护。只有这两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0.5分

还需要改进:0.3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9.易患反应性低血糖的人群有哪些

【饭后无力要当心】

冯太太是肥胖型II型糖尿病早期,最近一段时间在吃晚饭以后经常会感到心慌,还总出汗,做什么都没有力气,查一下血糖,居然又低血糖了。冯先生打听后知道这是反应性低血糖,得从用药和饮食着手慢慢调理,才有机会减轻症状。冯太太吸取了教训,自己挑选了两份降糖药,而且饮食上更加小心翼翼,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都仔细算计。坚持了一年有余,心慌、多汗的毛病就好了,血糖一直徘徊在正常水平。冯太太觉得自己一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

【专家解答】反应性低血糖严重需要用药调理吗?

是的,严重时需要用调理,但是一般情况下饮食调理即可。

【医生支招】易患反应性低血糖的人群

餐后低血糖反应又叫反应性低血糖。女性患者占多数,年龄偏低。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并多在餐后2~4小时发生,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