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动脉硬化患者的饮食
3374200000006

第6章 什么是动脉硬化(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大中型动脉的病变,其特征为动脉内膜有黄色粥样外观的脂质积聚、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等多种病变并存以及动脉中层钙化等,引起血管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堵塞,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有关器官受累的症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缺血产生头晕头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等。

可以说,动脉粥样硬化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并且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既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各种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也是人体机能退化衰老的重要原因。但是,约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并且约60%的有症状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因此,动脉粥样硬化容易长期存在和演变,逐步导致全身性缺血缺氧,引起人体机能的逐步全面退化,并可致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组织坏死以致极危重后果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实际上也是多因素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必须整体考虑,既要重视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更要全面改善全身缺血缺氧的情况,并且重在早防早治。中医“治未病”中医药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通过中医“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治其未复的理念与方法,辨证运用活血化瘀、祛痰清浊、补肾温阳等疗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整体维护健康。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通过有效的动脉硬化监测手段及时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明确诊断后采用中医药“治未病”,并结合均衡膳食、适度锻炼、调整情绪和作息时间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关注热点,有关其发病、检测和干预等的探讨尤其引人注目。2007年7月20-24日,第9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在福建召开,会上多学科专家携手共议动脉粥样硬化焦点话题。自从1904年德国莱比锡病理学家Marchand首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一词以来,历经无数医学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已逐步深入。然而,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仍然很高,现有方法虽可减缓该病进程,但尚不能治愈。究其原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的相对滞后有关。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

1961年WilliamKannel在Framingham研究中首次提出危险因素的概念,以描述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的因素。显然,危险因素概念的提出和危险因素评估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谱在逐渐变动,新的危险因素与日俱增,那些依照人群调查中统计学相关性确立的危险因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这众多的危险因素中,除高胆固醇血症外,绝大多数还缺乏单独引发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的直接证据。就算最具病因条件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虽然能在动物诱发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也有30%~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不具有这些传统危险因素。尽管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具有协同性而造成个体差异,但同样难以否认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病因目前仍然未能确定。

二、从肇事斑块到易损斑块,如何检测?怎样干预?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研究目前处在描述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特殊性相关。近二十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改进,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病理学专家对引发临床事件的肇事斑块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Muller于1994年提出易损斑块的重要概念,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的重大进展,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病理学的研究。但是由于目前还缺乏一种可接受的方法以检测并跟踪易损斑块的演变过程,所以这些易损斑块,特别是薄帽的纤维粥样瘤(thincapfibroatheroma,TCFA)至今还很难准确认定,并且易损斑块演变为引发临床事件的肇事斑块的预报性也不易评估,更难有确切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斑块破裂的危险性。同样目前还缺少一个可供动态研究的易损斑块破裂的标准动物模型,尤其现有的基因型异常的动物模型,造型时间太短,诱发不出晚期粥样斑块,也很难反映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真实性。

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能否消退?靶标何在?

由于临床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对易损斑块的深入研究,如何促进易损斑块消退已成为面临的最大挑战。虽然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初期病变脂质条纹的可逆性已获普遍共识,但对晚期斑块能否消退仍存歧见。近有学者乐观指出,只要改善斑块周围环境,粥样斑块可以惊人的速度消退,并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但是临床实际应用中困难重重,问题很多。一是斑块消退程度结果不一,临床可有多大收益争论不休;二是治疗靶标难以确定,以管壁厚薄、斑块大小、减少脂质沉积,还是减少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着为目标?看法分歧很多;三是界定消退的标准难以掌握。

四、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细胞凋亡,应该抑制,还是增强?

有关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细胞凋亡的病理学意义一直存有争议。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细胞凋亡可能减少细胞成分在内膜的蓄积防止内膜增厚,在进展期凋亡能清除斑块的炎症细胞并减少泡沫细胞形成,泡沫细胞的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但是这些过程本身也带来两种重要的病理变化——坏死脂质核的形成和纤维斑块细胞的减少;同时凋亡加速健康细胞死亡,削弱内皮修复能力,甚至平滑肌细胞凋亡可促进斑块破裂。可以看出,利用凋亡反应以促进斑块消退或增强斑块稳定性不仅需要区别病变的阶段性,还需要严格的细胞针对性,同时要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指标以判定评价体内凋亡状况。

五、动脉粥样血栓形成,怎样启动?如何预报?

1984年Kistle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使用动脉粥样血栓形成一词,用以描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不可预测的突然破裂,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的过程。在动脉粥样血栓形成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是斑块破裂,重要的变化是血小板激活,中心环节是炎症反应。相关尸检材料报告表明,70%~80%的冠脉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破裂的部位;20%~30%病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没有破裂,但表面糜烂(erosion)、溃疡(ulcerations)或裂隙(fissuration);另有2%~7%归因于斑块钙化性节结。

六、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病的亲密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与未曾治疗过的高血压有关的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它会引发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什么?它是跟高血压有什么联系?

患有高血压的人更可能患上冠状动脉疾病,因为很高的血液压力会对动脉壁产生额外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额外的压力会对动脉造成损害,使得动脉更易变窄,同时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小板会出现。收窄了的动脉会限制或阻止血液流向心肌,这样就剥夺了心脏所需的氧气。硬化了的动脉表层同样能促使小的血凝块的形成。

七、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通常在收窄了的冠状动脉严重地限制了血液流向心脏的时候才会出现症状。在这个时候,你也许会觉得胸部疼痛,因为没有足量的血压进入心脏。这些疼痛可能在人们工作的时候发生,在休息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八、什么是心脏病发作?

心脏病发作是对心肌永久性的损伤,发作的出现是因为流向心脏的血液量降低。心脏病发作发生在凝块或痉挛阻止了已经变窄了的冠状动脉的时候。由阻塞了的动脉提供补给的心肌中的一部分因为失去了氧气,所以受到了损害。

九、怎样诊断动脉粥样硬化?

直到患者对胸痛充满抱怨的时候,他们才去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诊断。这个时候,医生也许会带你去做几项测试,来测测你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这些测试包括:

心电图(EKGorECG):这种测试测电活动、频率和将电极连接到你的手臂、腿和胸部来测你心跳的节奏。这测试会检测到是否你过去曾有过心脏病发作,或是否你现在正发生心脏病发作、疲劳或心肌的增厚。测试也能提供你心脏的大小的信息。但不能预测你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运动负荷测试:在此项测试中,你在固定脚踏车或跑步机上运动,与此同时,心电图在对你进行测试。这项测试通常是显示出心脏的图象,如心回波图或核扫描,通过这种显示,它会更好地对心脏疾病进行监测。

心导管检查:在这个检查中,一根导管-小软管-会被插入到动脉内并且引入到冠状动脉,这样,医生就有机会查找到位于冠状动脉内的任何阻塞物,以及对血液压力与心脏内的血液流动进行观察。在接受心导管检查的过程中,心脏病专家可能会使用一种叫血管修复术的手术程序直接从动脉内部打开受阻塞了的动脉。这一过程可能会包括将一个叫支架的小小的圆柱形支持装置放进导管内。

心回波图:这一测试会传送出超声波,超声波提供的是心脏瓣膜与心室的图片,提供的信息有心室的大小、壁的厚度以及心室内的血液流动的方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光照片和电脑用来构建心脏的横截面图象。

磁力共振造影(MRA):这一测试提供血管的图象,以显示血管内受阻塞了的位置。

十、怎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一般来说,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加强运动以及经常服用减少血液中脂肪以及胆固醇含量的药物。其他的治疗包括血管修复术(用一个尾端带有个气球的导管来让血小板变平和用来打开动脉)和支架置入术(在血管修复术后将一个小小的金属网状圆筒放进动脉,让动脉一直打开)。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开心手术。

医生可能会给你开些处方药,用来降低血液压力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降血压药物包括尿剂、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a阻滞剂。

十一、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的关系

来自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的Marja-RiittaTaskinen教授于日前指出,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是一对致命组合。心血管疾病已经上升为现代人的第一大死亡因素,超过癌症的死亡率。而糖尿病一旦合并心血管疾病则更加危险。

来自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的Marja-RiittaTaskinen教授于日前指出,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是一对致命组合,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度也增加,例如没有糖尿病的心肌梗塞患者,一般情况下,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为19%,一旦合并糖尿病,致死性心梗的发生概率将达到45%。

现有的大量证据证实,大多数成年人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粥样硬化斑块,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可能出现早期改变,却毫不自觉。因此稳定和预防斑块成为现代心脏学预防的基础。

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锻炼和戒烟)能有效改变疾病进程。上海曙光医院王肖龙教授认为,改良生活方式的同时,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干预,显得十分必要。采用降糖、调脂、降压——“三足鼎立”的综合方法,可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降压:一些降压药物,例如ACEI不但具有降低心衰、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能够防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有效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调脂:调脂治疗同样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LDL,有效改变血管斑块的构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降糖】对于合并糖耐量低减或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有效的降糖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必不可少。二甲双胍是唯一有证据表明可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降糖药物,它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