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人名)在鲁国当丞相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鱼。一个鲁国的人送鱼给他他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喜欢吃鱼却不收,为什么呢?”回答说:“就是由于特别喜欢吃鱼,才不收。收鱼的话就会当不成丞相,就不能自己买鱼吃;不收就不会被免去丞相,可以长久自己买鱼吃。”这就是明白是否有鱼吃决定于自己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周所周知,但是,党员领导干部不仅仅要严以律己,更要严以律人,特别是“亲”。这个“亲”,不仅仅是自己的亲属,还包括自己的下属,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律己的同时,也约束自己周围的人,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廉洁奉公的环境,只有保持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地为人民做事,做好事,造福一方百姓。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工作十分繁重复杂,主要任务可以简要概括为律人与律己。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己不正焉能正人”。因此律己是律人的基础和前提,律人是律己的延伸和体现。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想树立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可靠形象,创新求实、锐意改革的可敬形象,团结和谐、真诚待人的可亲形象,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忠实推动者、忠实先行者、忠实楷模,必须做到律人先律己,从自己工作实际出发,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严以律己,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才能担负新使命,创造新业绩,树立新形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好务,为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服好务,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把组织部门真正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使组织工作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俗语
【释义】: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诚心诚意为民做事,就能深得民心、顺应民意,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戴。反之,在一个地方干了几年,人们竟想不起他做过些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
古人说:“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讲的就是一个站位的问题。做事的站位高不高,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至关重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事也是一样,不可只在乎一事之成败,而必须站在是否有利于全局形势发展的高度,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盘谋划,全方位考虑。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事当前,必先考虑全局之成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我们党造就了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和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他们之所以为历史所记取,是因为他们具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远见卓识,具有领导亿万人民艰苦创业的非凡能力,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虑事站位高人一筹,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恢弘大气的深谋远略。
在秦皇岛的发展史上,虑事深远者也不乏其例。当年燕山大学落户秦皇岛,反对的声音很多,当时的市领导能够果断拍板把这件事定下来,就是有一种以地区长远发展为基点的高站位和战略眼光。现在看来,这件事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燕山大学对提高秦皇岛的城市品位,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都有相应的职责范围,或管辖一个地区,或领导一个部门,想问题、做事情,就应当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标准,以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尺度,不要只考虑局部利益、团体利益,甚至是个人的升迁荣辱。只有这样,才能干的了大事、成的了大业。领导干部做事站位的高低与否,与他的眼光有直接的联系。眼光的长短和宽窄,是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前提。
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干部,眼光一要长,二要广。所谓长,就是在科学分析、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对事态的发展及走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能成就大事的人,不会被眼前的暂时利益所蒙蔽,能够清晰地辩识事情的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进行取舍。
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郑培民
慎独源于对党的宗旨信念,对党纪国法的尊重;慎微源于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慎独和慎微是党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具体实现。通俗的说法“慎独”就是做事表里如一,“慎微”就是要重视小事,防微杜渐。
党员领导干部情都要说的和做的保持一致,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做事准则。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上任时都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而且他们也个个懂法,但他们却不能守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慎微”与“慎独”。如广西省钦州市原市委书记俞芳林,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他收受他人贿赂,替他人办事,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最可悲的是警察来逮捕他时,他正在给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做反腐倡廉的报告。还有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在监狱里说:“要做到洁身自好就得从细小点、细节处做起。但是要做到太难了,除非没有失足的第一次。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最后彻底丢失自己”。不久前沦为阶下囚的原江西省鹰潭市副市长魏时中进监狱后,扼腕长叹,泪流满面地反思说“我本想做一名清官,但在接受一次小贿赂后,便放松了警惕,逐步走向深渊。”他们的蜕化变质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他们都知道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然而他们管不住自己,他们忘了自己是党员,忘了自己的任务。
郑培民现在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的党和人民的好干部。2002年3月11日,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郑培民,在参加中央组织的十六大干部考察时,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在工作岗位上。2003年3月11日,这天是郑培民去世1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出重要批示,称赞: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好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郑培民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没有任何奥秘和捷径,就是因为他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做人为官的行动上真正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权、钱、色这些利欲的驱动下、合围下,一个干部怎样才能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从郑培民日记里和他家人、身边工作人员的言谈中常常出现的8个字:“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作为一个党员要严格按党章要求自己,经常提醒自己,随时接受党和群众监督,努力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崇高理想,时刻铭记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第十二章》
【释义】:稀有的财物,能诱使人行为不端,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来。
《老子·第十二章》要求人们要摒弃所谓的文明,返璞归真,走向混沌的境界。老子说:“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丧失味觉;驰骋打猎,能使人心中狂乱、不能自抑;稀有的财物,又能诱使人行为不端,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来。因此,圣明的人只取生存所需的东西,而不贪求声色财物的欢娱。
纵情玩乐,追求所谓的精险、刺激,这一种种的躁动,会使人失去天性的平和虚静,以至心神狂乱,不能自抑。稀有的东西,又能诱使人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来。老子引导大家在人生道路途中,不要计较于物质上的享受,也不要迷恋于世俗的浮华,而应该安贫乐道,对事物看得更为超脱。一个人受贪欲的驱使,将会扰乱自身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丧失个人本性朴实的道德规范。遗憾的是有许多人为着眼前的蝇头小利,或为片刻的欢娱刺激而不顾一切,他们看不到隐藏在诱惑后面的重重危机,外国有位文学家说得好:“无论是学者、博士、圣徒,也无论是雄辩的人物,只要他羡慕浮世的荣华,便如同跌落于蜜中的苍蝇,永难自拔。”
在现实的社会里,当金钱、权力、地位、美女,当这些难得之货来临时,又有几个人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现在社会的大多数人被物质所迷惑,重视的是财物的拥有和权力的价值,却不重视自身精神的价值。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内心里却未必会觉得富足。人的幸福并不是以金钱或物质的多寡来衡量的,而是以自己内心的满足程度与精神价值来衡量。真正的文明必须要重视人的精神和人格。倘若人人都将物质作为追求目标,“物有限而欲无穷”,这个世界就很可怕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果没有人追求稀少的黄金,便不会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剧。人的天性中,有仁爱的行为,也有自私的行为。老子告诫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适度。对金钱、权力、地位、美女的过度贪欲,会使人完全迷失本性;圣人为腹,是只为身体得到滋养,不使欲望达到丧失本性的地步。对肉体感官愉快的过度追求,会使人丧失理智,只有摆脱贪婪的欲望,方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些虚妄的人生目标而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心灵与性格上,有着高度的教养,但却只有适度财富的人们身上才能找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身上找到的”。
老子反对物欲横流,追求返璞归真,讲究精神世界的升华与满足。他的思想能够填补人们空虚的精神,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抚慰心灵创伤的作用。所以千百年来,老子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敬仰。使处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也能使人们的心灵找到避风港,得到了寄托和慰藉。
明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行为不要失常。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过分强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即使有一时的成功,也会使自己独立而美好的心灵受到损害。人需要成为自己的主宰,不能使自己的内心受制于其他的东西。
对上尽职尽责,不失真言;对下尽心尽力,不失真诚;对事尽情尽理,不失原则;对己尽严尽廉,不失本色——俗语
对上尽职尽责,不失真言;对下尽心尽力,不失真诚;对事尽情尽理,不失原则;对己尽严尽廉,不失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这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工作的根本态度。一个人做事不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就不能把事情做好。清代官箴书中的为官之德和从政之道就很诠释了这句俗语的基本内涵和从政的境界。
官箴书,是中国封建政权训导官宦从政治国的官方典籍。它产生于战国,成熟于汉唐,发达于宋元,大盛于明清。其作者有皇帝、大臣,但更多的还是州县官员和幕僚。清代的官箴书集中国历代官宦的从政经验和为官道德之大成。与前代的官箴书相比,它主要面向基层官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据不完全统计,清代的官箴书约有500余种,包括训诫格言、公犊选编、州县官入门、幕学书、传记汇编、从政自传和统治艺术汇编等多种形式。清代的官箴书突出反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封建政权官吏的为官之德和从政之道的宝库。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清王朝的统治者们继承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和统治术,运用各种方式教育其各级官吏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官箴书因其特有的教化功能而受到重视。实际上,自明清以来,由于官场竞争日益激烈,官宦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尤其是大量“新手”入仕,迫切地需要学习和研究官场之道。于是,官箴书大行其道,得以风行和发展。
清代官箴书的第一类内容是阐述官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载有这部分内容的官箴书在全部官箴书中占有相当比重。
那么,清朝统治者们希望自己的官员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和行为呢?从官箴书中大量的为官训诫里,可以梳理和概括出公、仁、清、慎、勤、诚、敬、和、宽、忍等10项要旨。换现代执政理念的意思来说,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上尽职尽责,不失真言;对下尽心尽力,不失真诚;对事尽情尽理,不失原则;对己尽严尽廉,不失本色。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应该是说,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身负使命党员领导干部,应履职尽责、尽心尽力抓工作,这既是政治使命所赋,也是职业操守所系,更是职责任务所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还要正确使用公共权力。职位寄寓着使命,权力意味着责任,应牢记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广大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摆到突出位置,作为第一信号、第一标准、第一选择,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
《福建日报》刊登的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宋德福的《我尽力了,福建》一文。其中,宋德福的所说的“尽职、尽责、尽心,”虽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表现出了宋德福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
责任是为官之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了权力,同时也负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责任。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让他们用来尽职、尽责、尽心的。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尽心,单位和群众受益;领导干部懈怠、不作为,单位和群众受害。他们的一个主意、一个决策,可能关系一项工作的成败,关系一个单位的兴衰。所以说,对事业、对工作能否尽职、尽责、尽心,尽情、尽理,尽严、尽廉对于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都是非常现实的考验,也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觉悟高低、党性强弱、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也
——杜文澜《古谣谚》
【释义】:是说道德高尚的人不靠损害他人的手段作有利于自己的事,仁爱的人不危害别人来邀取功名。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也。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靠损害他人的手段作有利于自己的事,不危害别人来邀取自己的功名。
郭明义,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一名普通职工。在的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的干部和群众眼中,他是一位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