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其实你可以活得不累
3368200000022

第22章 假如欲望膨胀了你,请多一份执著多一份从容(2)

其实,“快乐”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指钱包有多么 “鼓”。在错综复杂、嫉妒横生的环境里,“幸福”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其实,那些整天过得闷闷不乐,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有多么悲惨,而是因为他们暗自将自己的生活状况拿去和别人攀比。看到生活状况比自己好的朋友、同事、同学等,就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幸运、更幸福。而自己呢?无形之中好像就成了最不幸的一类人。这样一来,还怎么能够活得开心,过得幸福呢?

如果你觉得自己过得不快乐,那是因为你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不要去和别人攀比,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了,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此外,还应该注意到,攀比心理主要来源于对他人的嫉妒,人一旦陷入了这个旋涡就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定会损己害人。

让我们享受乡村漫步和小河泛舟的乐趣,不要去羡慕开车兜风和乘游艇的人的奢华。

淡泊名利,你才能活得更轻松

古语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宁静可以使一个人心清志明,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整日乱糟糟的,恐怕什么事情也很难做好。只有心静下来时,做事情才会气定神闲,遇事后才能镇定从容。

淡泊名利就是要正确看待金钱和名誉。人生在世,不能离开物质基础讲生活,也不能离开名誉讲寄托。但是,人不能把金钱和名誉看得太重,否则就会背负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反被名利所累。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名利求来无止境,我们何须每天为名利困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天天都有好心情。

有一对贫穷的年轻夫妇。妻子整天为缺少财富而忧郁不乐,成天都幻想着何时能一夜暴富。有了钱才能买房子、买家具家电,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们的钱太少了,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她的丈夫是个很乐观的人,他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有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回到家里,丈夫就问妻子:“如果有人给你钱,但同时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说:“不要。”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他们经过的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同时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们所在的城市刚破获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这个团伙的主犯因抢劫现金超过100万元,被法院判处死刑。在罪犯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丈夫对妻子说:“假如给你100万元,但让你马上去死,你干不干?”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100万元,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

妻子把丈夫的话细细地品味了一番,也变得快乐起来。

人的财富不仅仅是钱财,它的内涵很丰富,钱财之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健康、生命……可惜,世间有很多人却看不到这一点,于是许多烦恼便由此而产生了。所以,他们难与幸福结缘,却常常和不幸结伴同行。

生活在大千世界,只有保持心灵宁静才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够活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自己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走出来,这才是快乐的基础。

人生如白驹过隙,在感叹拥有和失去之间,生命已经不经意地流走。然而,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奋斗才有成功,有付出才有回报。如果我们想花一分的代价去换回十分的成果,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应该祈求这世界平白无故地就给我们太多。

淡泊名利,就是要清心寡欲。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走出自己的天地,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当你走出了世俗的名利圈,当你收获了内心的宁静,兴许那会儿你会猛然间发现:其实,我们拥有的很多很多。

私心和欲望就是潘多拉的盒子里那两个最可怕的魔鬼,只要稍一松懈就会侵入人心。所以,欲望越多,痛苦也会越多。只有淡泊才是人类最为高贵的一件外衣,它既能净化人的心灵,又能清醒人的头脑。正如一位禅师所说:“我之所以健康,是因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饿了我吃。”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如此简单。

活着,我们不要祈求太多,不要成为追名逐利的奴隶。淡泊名利,你才能活得更轻松、更有滋味。

贪心会让人因小失大

人的欲望是很难完全满足的。因此,我们不能自由放任自己的私欲,甚至用种种不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果那样的话,只会贪小失大,适得其反。正如《伊索寓言》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我国古代南朝的古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养成了不检点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臣子中,无人所及。在朝时间不长,就开始觊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并没有省悟,仍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这又惹怒了皇上,被再次削降职位。此次,他因羞耻而生怒气,对朝政看不顺眼,产生了许多议论,所上奏折,言辞激昂,最终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而赐死。

王僧达的死,坏就坏在其贪心上。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辈分,没几年就升到重要的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也许是太顺当了,也许是他升得太快了,于是,他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并且易如探囊取物。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滚了下来,真正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这样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而没有止境地追求利益,贪婪物欲,恰恰会造成损失利益的结果。

老子道家学说的继承人庄子,对先哲的思想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庄子看来,无私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住,至于事业、生活,那就更谈不上了。这就是利令智昏的结果。

庄子把利欲熏心比喻为眼观浊水,而把心境淡泊比喻为处于清渊。他认为,人一旦观于浊水,就会忘记清渊,而这种利令智昏,也就失去了人的纯洁本性,最后必定要遭殃。《庄子?山木》篇中,就讲了一个“观于浊水忘清渊”的故事:

庄子在一个名为雕陵的栗园里面游玩,突然从南面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只见这只鸟翅膀有7尺长,眼睛有l寸大,翅膀擦着庄子的额头飞过,但其并没有感觉到庄子的存在,最后径直落在栗林之中。

庄子心里想:这是什么鸟呀?长这么大的翅膀却不远飞,长这么大眼睛却看不见人?于是,他撩起衣服,加快了脚步,赶到栗林之中,并拿出弹弓,准备将这大鸟打下来。

到了大鸟的眼前,庄子终于明白了。原来大鸟之所以不远飞而仅飞到这里,之所以睁着一对大眼睛而看不见他,其目的是捕捉一只螳螂。

庄子再一仔细观察,见栗林中还有一只蝉,正借着栗树的树荫,在那里美滋滋地休息。可是,正因为它找到了一个好的休息处所,只顾着享受,忘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没有预料到在它的附近,已经有一只螳螂向它伸出了双爪,并在瞬间捉住了它。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这只螳螂捉住了蝉后得意非凡,却忘记了隐蔽自己的身体,结果被在空中飞过的大鸟发现,于是,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而正因为这只大鸟专注于要啄食那只螳螂,结果连庄子这么大一个人也没有看见,以至于当庄子用弹弓要打它的时候,它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到了危险的关头。

看到这种情形,庄子很是感叹。他深为这几只小动物感到悲哀,觉得它们太不懂得生命的轻重了。为了眼前的些许利益,而忘记了上天给它们的自然生命,忘却了贪恋眼前利益对自己的生命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庄子感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悲剧性的境地。为了捉住那只大鸟,他也忘记了对自己生命的警戒,说不定此时自己也成了谁的猎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