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为人处事
3367900000009

第9章 慧眼识人,学会瞬间读懂人心(3)

还有时候,无论别人所讲正确与否,无论是在做肯定、补充或反驳,他都会从“事情不是这样的……”这句口头禅开始,本来完全可以从正向进行的评论,却一定要从否定别人开始谈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这句口头禅其实是在特别提醒听话的人。一般来说,讲这种话的人其实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非常害怕自己被忽略,因此总是期望通过否定别人来突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其内心对自我的认同相对较低。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任性、有主见,同时比较脆弱。这时只要给予必要的尊重,这种人会以加倍的热情对待你,而且会始终把你当成忠实的合作伙伴或知心朋友。

1.学会放平自己的心。

口头禅所暴露的,常常是心理和思维的惯性。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会有不正常、不公平、甚至不公正的现象发生,所以应该学会平衡心态。带有浓厚个人色彩、被重复率极高的口头禅往往是你心底的某些私密信息,你无法管理那些不正常、不公平、甚至不公正的现象,需要管理的是自己感觉不公的心态。

2.委婉与人相处。

当从对方的口头禅中感知到他的内心世界后,要寻求相应的共事方法,找到心理融合的时机,谨慎从事,态度委婉温和,给对方保留一份自尊,这样就不会触动对方内心脆弱的神经。另外,要多征询对方的意见或建议,要根据他的口头禅表露的性格来行事,投其所好,这样既有助于事情的处理和解决,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彼此间的融洽关系。

他的表情告诉你答案

了解一些基础的表情技巧,对于与人良好的交往是有帮助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了解他人的表情,而掌握对方的心理,了解他人对你的态度、对事物的看法,进而诱导、确认或控制对方的想法。

面部的变化,如笑、皱眉、发怒,能迅速地提供更多的信息,由此我们能很明确地了解人们当时的心情、意图。心里的事全在脸上写着,想获取你信任的人会冲你笑,想吓唬你的人会冲你发怒。可见,“阅读”一张脸时,有非常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发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谍报机关抓获了一个自称是比利时农民的流浪汉,法国军官吉斯负责审讯。细心的吉斯从流浪汉的举止看,觉得他是个德国间谍,但是一时又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审讯开始时,吉斯首先让流浪汉数数,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着,没有露出丝毫的破绽。过了一会,吉斯派人在屋外燃起火来,并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如果流浪汉露出一丝惊慌的神色,就证明他听得懂德语,那么他无疑就是一名德国间谍,可是流浪汉无动于衷。

吉斯并不甘心,他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在审讯室,吉斯对流浪汉说:“好了,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流浪汉听到后,马上仰起脸,脸上露出微笑,并轻轻地出了一口气,显得很轻松。然而他突然发现吉斯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流浪汉顿时变了脸色,意识到自己失败了。原来,刚才吉斯用的是德语。

这个间谍的表情出卖了他。尽管他声称自己听不懂德语,但是当他听到吉斯说他可以自由后,他脸上本能地流露出的轻松表情,表明他听懂了德语。

了解一些基础的表情技巧,对于与人良好的交往是有帮助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了解他人的表情,而掌握对方的心理,了解他人对你的态度、对事物的看法,进而诱导、确认或控制对方的想法。有一份由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显示,95%的面试官着重考察应聘者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82%的面试者在面试时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压力“微表情”,对其面试结果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类的几种基本表情,每种表情表达当时不同的心理:

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

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

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

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轻蔑:轻蔑的典型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2009年,美国有一部热播电视剧《lie to me》,剧中的主人公莱特曼博士凭借看着眼睛、观察小动作、听声音、握手,就会知道你是否说谎,以及为什么说谎……如此神奇而专业的技能,倾倒了大批电视迷。

《lie to me》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词汇——微表情。也就是当人们的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一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人的脸部可以传输信息,它是媒介,是信息传输器。而这些微表情,能“泄露”人们内心的很多秘密。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些表情中包含的心理和情绪。

眉毛上挑,并挤在一起表示恐惧。

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伪装的。

当人陷入悲伤的时候,额头、眼角都应该有纹路产生。

真笑时,眼角有皱纹;假笑时没有。

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表情极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说完后抿嘴,表示对自己的话没有信心。

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会微微上扬。

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显露出不屑,说明你的问题触到了对方的痛处。

害怕、愤怒和性兴奋都会使人的瞳孔放大。

眉毛上扬、下颚张开表示惊讶。

眉毛朝下紧皱、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表示将要实施暴力行为。

说话时两边嘴角下拉、眼睛向下看表示尴尬。

鼻孔外翻、嘴唇紧闭是生气的表现。

用手抚额头眉骨处,如擦汗状,表示羞愧。

嘴微张,眼睁大,表示错愕;而向一边撇嘴唇则表示不屑。

对方手插口袋,眼睛左顾右盼,不敢直视,表示他紧张害怕,对自己没有信心。

抿嘴唇、挠头、窘迫紧张,是不知所措的表现。

对方说话很急,将物品放在胸前形成一种障碍,刻意与你保持距离,代表焦虑。

如果对方五官向面部中心聚拢,代表暗暗反感。

向对方询问某事时,对方一侧肩抖动,表示对方对所言不自信。

当然,通过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和情绪,要结合当时的处境,有的人的表情可能是一时的下意识反应,还有的是他人一向的习惯性动作,不要生硬地照套表情的教条。

主动地接近,真正地了解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H·凯利在1950年做的一次实验中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位研究生代课。他对两组学生介绍说,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能力的人。然后对其中一组学生说,此人为人热情;对另一组学生却说,此人比较冷漠。

介绍之后,凯利让这位代课教师在两个组分别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再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实验结果发现:

1.两个组的学生对代课教师的印象大相径庭:一组认为老师有同情心、体贴人、有社会能力、富有幽默感等,另一组却认为老师严厉、专断。这表明,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都夹有自己的推断成分在内,或由热情的特点推断出一系列优点,或由冷漠的特点推断出一系列缺点。

2.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发言行为:对老师印象好的那组积极发言者达56%,而印象不好的那组积极发言的只有32%。

由此可见,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他人的认识,而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又受到第三者的影响——他人的描述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便形成了你对一个陌生人的认识。这就是偏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抱着偏见与某人相处时,你很难发现他的“庐山真面目”。

20多年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世界第二富翁巴菲特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两人之间甚至还有很深的偏见:盖茨认为巴菲特固执、小气,靠投资发财,不懂时代先进技术;巴菲特则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靠时髦的东西赚了钱而已。但是,后来他们成了商场上不多见的莫逆之交。巴菲特多次公开说,此生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而盖茨尊称巴菲特为自己人生的老师。

这种转变起源于他们在1991年春天的第一次很重要的交往。那天,盖茨收到了一张邀请他参加华尔街CEO聚会的请帖,主讲人就是巴菲特,他不屑一顾,随手丢到一旁。盖茨的母亲微笑着劝儿子:“我倒是觉得你应该去听听,他或许恰好可以弥补你身上的缺点。”母亲的话让盖茨清醒了许多,决定熟悉一下这位大他25岁的前辈。

在会议室,同样在臆测中对盖茨抱有偏见的巴菲特见到盖茨后,傲慢地说:“你就是那个传说中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啊?”盖茨是以一颗真心来结交巴菲特的,因此他没有针锋相对,而是真诚地鞠了一躬,“我很想向前辈学习。”这出乎巴菲特的意料,心里不由对盖茨产生了好感。

离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巴菲特和盖茨有意坐到了一起,一个讲述,一个倾听,彼此聊到自己的童年和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两人惊异地发现,他们有太多的共同点,都是白手起家、热衷冒险、不怕犯错误……不知不觉中,时间溜过去一个多小时,意犹未尽的巴菲特被催促着来到演讲台上,他的开场白竟然是:“在开始讲话之前,我想说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尔·盖茨交谈,他是一个比我聪明的人……”

随着交往的深入,盖茨逐渐认识到巴菲特是个不可多得的“真人”:他并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而是对金钱有着超凡脱俗的深刻见解,他说“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他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每当爱人危难的时候,就守候在她的身边;为记录三个孩子成长的经历,他坚持写了30本日记;他不但支持妻子从事慈善事业,而且身体力行,计划在自己离世后,将全部遗产留给妻子,由她把这些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他助人为乐,对待朋友非常真诚;他的人格魅力经常打动每一个与之交往的人,就是在他的影响下,一心忙于工作、对婚姻持怀疑态度的盖茨终于学会了热爱家庭……

同样,在巴菲特眼里,盖茨也是个年轻有为的“真人”。2006年6月15日,盖茨宣布将逐步退出微软,专心从事慈善基金会的事业。紧随其后,6月25日,巴菲特因为妻子过早去世,决定将把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他动情地说:“我之所以选择盖茨和梅琳达(盖茨的妻子)慈善基金会,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组织,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盖茨和梅琳达,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假如先入为主,抱着冷漠和过分警惕,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纵然像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这样聪明、杰出的人物,也会对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心存偏见,与之失之交臂,留下人生遗憾,改写事业轨迹。

通常,人们会以貌取人,会用第一眼收集到的信息来判断一个人。为了迎合他人的这种直觉判断,我们要尽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当我们判断他人的时候,又要尽量规避这个判断人的“印象误差”。如果仅仅凭借第一眼,或是道听途说就给一个人下结论,显然是不客观的。

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并不是通过表面能够全面了解的。积极与人交往、真心与人交往,是洞悉真相、结交朋友的最可靠最必要的途径。所以,在真正接触到他人之前,对他人的看法不要过于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