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为人处事
3367900000032

第32章 多个心眼,别掉入职场陷阱中(1)

职场如战场,虽然没有血雨腥风的搏杀,但尔虞我诈的剧情也常常会出现。你若想躲过职场中的“宫心计”,不留个心眼是很难周全的。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个心眼,会让你在周旋错综的职场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多个心眼,会让你在探索混沌的人生之路时四通八达。

缺心眼丢工作,有心眼步步升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职场是个复杂的地方,就必须长心眼,得察言观色,必要的时候还得贬低自己,捧高别人。这些都是职场生存法则。要是不长心眼,做人不多看点脸色的话,只会莫名其妙地得罪人,莫名其妙地遭排挤,莫名其妙地被炒鱿鱼。

李萍从事行政工作多年 ,不甘屈身在原来的小公司,一直向往着去大公司工作 。历尽千辛万苦后,李萍终于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职员。但没想到的是, 她身边总围绕着许多不快的冲突。首先,她与顶头上司赵丽,因公事上的意见不合而闹翻了!

一日,李萍怀疑赵丽因为个人利益,偷了她一份急用的文件。于是李萍以恐吓性的口吻威胁赵丽,如果她不交出文件,便向公司举报。但赵丽冷冷地说:“假如我是你,绝不会这样做,因为公司讨厌兴风作浪的人,特别是新人。如果你举报我,公司会觉得你在惹是生非,开除的会是你而不是我。最后,李萍为免引起事端,只好作罢。

两星期之后 ,李萍开始熟悉公司的人和事,但却对公司的制度表示失望,因而希望公司可通过引进新人或重组架构等方法来改造。赵丽亦知道公司不如以往 ,但她明白改革只 会令自己地位不保,所以她劝李萍最好保持低姿态,要知道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好慢慢计划,时机成熟,才向公司提出改革方案,一方面能使计划周详些,另一方面更能令改革得以顺利通过。

然而,李萍改革心切,没有理会赵丽的劝告,新员工会上当众向总裁提出改革的要求 。果然不出所料,总裁起初假意称赞了她几句,一星期后,公司以李萍疏忽大意为理由,她引咎辞职,让她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

李萍似乎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作风,才刚进公司就向总裁提出改革的要求, 如果总裁是个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也许还能接受,偏偏总裁是个安于现状的人,岂能容她在一旁叫板。 李萍如果能听赵丽的劝告,先了解一下领导人的处事风格 ,再做具体的改革方案,局将是美好的。因为李萍不长心眼,反而丢了一份好工作。反观赵丽,从其对李萍的劝告中可以看出她是个颇有心眼的人,所以能在这个复杂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

燕妮也是从事行政工作,两年前的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以至于她一直以来错失很多升职机会 。当时,初到新公司,觉上司对她的工作不仅不闻不问,连她的字条一概不复。无所适从的她,时只好硬着头皮到上司的办公室内直接问她,但往往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一次,燕妮忍不住在洗手间向同事诉苦,燕妮说:“什么都懒得理……(愈说愈气愤 ,声调也高扬起来)都不知道她一天到晚做什么!这时洗手间其中一格突然有冲水声,开始大家不以为然,后来从镜子上看见出来的人竟然是燕妮的上司。面红耳赤的上司扮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声招呼后,起身便走。后来,上司的态度比以前积极,燕妮工作亦比以前清晰,最惨的是升职加薪,一直没有燕妮的份儿 。

有再多的怨言,多的不快,不要跟同事诉苦,不要在公司说,尤其是洗手间,这个地方非常危险,因为容易撞到小人或是上司。 这是职场生存的法则之一,否则流言一旦传出去, 你的日子也就不会好过。

场面话可以说,但不可以信

在职场中,说“场面话”是人们在应对各种关系时的一种现象,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职场生存智慧,在人性丛林里打混久了的人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所谓场面话指生活中,当面称赞别人的话。诸如称赞别人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别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别人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虽然说起来有点“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另外,当面答应别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也是。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如果当面拒绝别人,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人;如其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有“缓兵之计”的作用。所以,有时候“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如果你轻易相信别人所说的场面话,那么只能说明你涉世经验不足。

小居在一家单位工作,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管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说:“没问题!”

小居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给主管,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小居相信了他的“场面话”!

对于别人敷衍我们的“场面话”,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为两句好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持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然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保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或避不见面,或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不然可能会坏了大事。

人与人交流有好多“场面话”要说。长辈对晚辈的是鼓励表扬也是压力;晚辈对长辈是致谢也是礼貌;朋友对朋友是打招呼也是给面子……场面话说来说去还是那几套,有时像废话。场面话,你说上句就规定了下句的回答,往往只有肯定的而不能是否定的。可场面话不说还不行,人就是这样虚伪的,每人都那么的相似,每一代人都是一样。一定要记住“场面话”可以说,但不可以全信。

“场面话”是职场中没有多大真正价值,但又挥之不去的一片灰色。至于“场面话”,我们不得不说,不得不听,但不能相信。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为他人的两句好话就乐昏了头。冷静下来,看看对方用心何在。“耳朵根子太软”是做人的忌讳。

不要赌注押在一个人的身上

有“心眼”的人懂得:要在职场立足就要结交“高人”,倘若眼光只顾一处不及其余,有朝一日靠山一倒,墙倒众人推,必使自己身陷险境。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明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搬了过去,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变法的命令。

颁行一年多,但反对者无数,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秋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两个老师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秋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

当他来到憧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灭族。商鞅虽然长于谋国,但拙于做人,他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得罪呢?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其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包括处死了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国因之而强大。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但在如何做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不懂得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深得国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便是“损有余而济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因此,吴起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仇恨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的,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吴起的变法触犯了整个楚国上层统治集团的利益,只要这个集团还存在,他的悲剧命运便是不可避免的。

从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来说,吴起的遭遇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职场上,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你将他作为一个孤注,将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该怎么办呢?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有“心眼”的人,不仅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

做人要给自己留条退路

有“心眼”的人说话做事不会把话说得太满,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而是在考虑事情时既有全力以赴的进取准备,也给自己留条退路。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难以做出决断。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经刑部审理,仍没有结果。因为贵宁认定姐姐并非自缢.,不肯画供。 经刑部奏请皇上,特派大员复检。

这个案子本来事并不大,但海升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有意包庇,判吴雅氏为自缢,替海升开脱罪责。没想到贵宁不依不饶,不断上告,惊动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带同御史崇泰、郑微和东刑部资深已久、熟悉刑名的庆兴等人,前去开棺检验。

纪晓岚接了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不是他没有断案的能力,而是因为牵征到阿桂和和砷。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这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而贵宁这边,告不赢不肯罢休,何以有如此胆量,实际是得到了和砷的暗中支持。和砷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机整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而和砷与纪晓岚积怨又深,纪晓岚若是断案向着阿桂,和冲能不借机一块儿整他一下吗?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见。 景禄、杜玉林、崇泰、郑微、庆兴等人,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这下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街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庇护,构私舞弊,断案不公。

乾隆看贵宁不服,也对案情产生了怀疑,又派侍郎曹文植、伊龄阿等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曹文植等人奏称,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砷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纸包不住火”,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于是讯问海升,海升见再也隐瞒不住,只好供出实情:是他将吴雅氏殴踢致死,然后制造自缢的伪像。

案情完全翻了过来,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一下儿都倒霉!乾隆发出诏谕:“此案原验、复验之堂官,竟因海升系阿桂姻亲,胆敢有意庇护,此番而不严加惩戒,又将何以用人?何以行政?”阿桂革职留任,罚体五年;叶成额、李阔、庆兴等人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一一判明。唯独对纪晓岚,谕旨中这样写道:

“肤派出之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且他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议严加论处。”只给了他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

纪晓岚在这个案件中之所以得到皇上的原谅,主要是他在验尸中以“我是短视眼”、“看不太清”为由,给自己留下了退路。

有“心眼”的人总是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应变措施。在追求利益时,既要考虑到成功的一面,也要考虑到有失败的可能,两者兼顾,方能周全。在欲进未进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及早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个被破坏了,尚存两个;如果两个被破坏了,还剩一个。这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职场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先留退路的职场预防策略。多准备几手,多设想一下可能出现的困难,多几个应急措施,一旦有了情况,出现问题,就能应付自如,“东方不亮西方亮”。

人在江湖飘,防挨“朋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