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3365700000006

第6章 正己(2)

一个高尚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实践方面,注重宁静安定,以完善自己的修养;注重俭朴,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静,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释义】心中不胡思乱想,就不会轻举妄动。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工夫的,认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在整个修养过程的始终的,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间:“敬何以用工”?怎样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是一句很扼要的话。

所谓“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内无妄思”,是潜伏的内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无妄动”,是显著的外在身体动作的支配。只要能支配身体的动作,便能影响内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内无妄思,便自然外无妄动。他把这叫做“内外夹持”。他的这种主张,是和他的中华民族主义世界观及人性论分不开的。他的主敬修养,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他反对不要名教的宗教,却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欲主义因素在禁锢人们的心灵上,这表现了他的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明代王廷相担任都察院长官时,一次从郊外乘轿回府,突遇下雨。他见轿夫穿一双新鞋,开始小心翼翼地选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坑里,将鞋子搞脏了。轿夫见鞋子既脏,便不再在意,泥里水里都踩下去。王廷相细细琢磨此情此景,觉得很有意思,他意味深长的对部下说:轿夫开始是爱惜这双新鞋的,后来见脏了,才“不复顾惜”。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守身如玉要慎初。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犯罪对象的心理演变过程时说:大凡犯罪者,无一例外地掉入了“门坎效应”。就是说人一旦迈过犯罪的“门坎”,胆子就会愈来愈大,犯罪就会由不自觉到自觉,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

古人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生活中有的人走向堕落或犯罪,无一不是由当初不守的“第一次”引发的。“慎初”对任何一个人都不失为做人的警语。

江泽民同志曾郑重地告诫每个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这一点,就要严于用权,慎于用权,使权力真正成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工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而不是用它来为自己谋取什么好处。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只有耐得住寂寞,保持自己心里干净,才不会有非正常之举;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法律意识,消除侥幸心理。陈毅元帅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要做到心不贪、手不伸,只有将法律、党性牢牢记在心中,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努力加强世界观的改造,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才能不断清除思想上的“垃圾”,才能在“五关”面前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必须牢记为民宗旨,自觉接受法纪和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决不能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用在为百姓谋利益上,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必须带头廉洁自律,不能放纵欲望,要经常想一想做人的基本原则,想一想群众的疾苦和自己的责任,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以勤为本,以俭修身,以德律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必须坚持秉公办事,不能为情所困,要把好亲情关,讲亲情不能错位,重友情不能变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亲友子女谋私利。必须接受广泛监督,不能为所欲为。正确对待监督,把它看作是组织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做到在思想上真诚欢迎监督,在行动上勇于接受监督,闻过则纠、有错即改,使监督成为自己拒腐防变的重要屏障。

满招损,谦招益

——《尚书·大禹谟》

【释义】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大凡一个人要想学会一点东西,办成一件事情,就要具备虚心的态度,就要从不自满开始。否则就会认识不到自己的差距和局限,沾沾自喜,满足于一知半解,最终变得孤陋寡闻,被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所淘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这位古代文化大师,正是因为有这种虚心求学的态度,他才敢于当着学生的面承认“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他才能每每遇到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不耻下问,所以他才成为后人敬仰的至圣先师。纵观古今中外,伟人们“谦受益”的事例是举不胜举。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伟人们成了伟人。而反观楚霸王项羽因其“力拔山兮气盖世”,曾经声势浩大,威震四方,但由于骄傲自大,弄得众叛亲离,最后自食苦果,自戕于垓下。这就是“满招损”的典型。

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首先建立霸业的就是齐国国君齐桓公。他任用管仲做丞相,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并加强武备,发展生产,齐国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了。他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并援救邢、卫,阻止了狄族向中原的进攻。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中原各国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与楚国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责问楚王为何不向周天子纳贡。此后齐桓公又安定了周天子王室的内乱,后来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天子也都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这样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齐桓公问他:“大臣中还有谁可以接替你为丞相呀?”管仲说:“了解臣下为人,没有人比君主更清楚的了。”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说:“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的人,是不符合人情的,不可以呀。”齐桓公又说:“那么开方怎么样呢?”管仲忧虑地回答:“开方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也不合人情,不可以呀!”齐桓公不甘心又问:“竖刁这个人怎么样呀?”管仲一听更着急了:“竖刁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更不合人情,不可以呀。”管仲死后,已经骄傲自满的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了这三个人。

晚年骄傲自满的齐桓公是孤独的,他越来越依赖身边的奸佞小人易牙、开方和竖刁。可是这些他认为亲近的人,后来是如何待他的呢?管仲去世后两年,齐桓公重病,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各率党羽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瘫痪在床的齐桓公被竖刁、易牙和开方三个奸贼禁闭在寝殿里,他们不给他饭吃,也不给他水喝,并在周围筑起几丈高的高墙,以杜绝别人的探视。就这样堂堂一代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当新立的国君无亏把他收殓时,齐桓公尸体在地上躺了整整67天,此时蛆虫已把遗体咬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曾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而晚年却是死得如此的惨不忍睹,这种巨大的反差来自于齐桓公的骄傲自满,他九合诸侯,天下无人能跟他抗衡,志得意满的他以为天下的人都亲近他是应该的,当竖刁、易牙和开方用极端不正当的手段接近他时,他竟然会觉得他们可以信任。最后连管仲劝他的话,他都听不进去,那么他也只好自作自受了。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时,全国很多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孙叔敖十分高兴,不禁得有些得意洋洋。这时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竟然说是前来吊丧。孙叔敖大吃一惊,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这位老人,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才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听了这话,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很对,我牢牢记住它们!”

后来孙叔敖尽心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还主持兴修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楚国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孙叔敖的出色表现也使他成为了历史名人,很显然他是虚心接受了这位老人的建议。这就是“谦受益”的教训。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只有时刻明白“满招损、谦招益”的道理,构筑在谦虚谨慎、不求自满的人生追求,才是健康的、有益的,才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也是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功的。我们应该知道:“骄傲自大的人会招来诽谤、狂妄无知的人会酿成大祸、夸夸其谈的人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的人缺少恩缘、奖赏无功的人会导致离心、惩罚无罪的人会引起怨恨、喜怒无常的人会自取灭亡”。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面对个人得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握好心态,便会迷失掉心智和本性。如果把个人得失看得太重,看得高于一切,就会导致心态失衡,言行失常,为争权逐利而不惜一切代价,乃至走上邪门歪道。因此,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要自觉看淡个人得失,个人得失无论如何也大不过党和国家的事业。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走出个人得失的狭隘圈子,自觉摒弃私心杂念,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将党和国家的事业放到第一位,把群众的根本利益记在心头。

心态体现修养,心态决定行动,心态影响事业。“自胜者强,自知者明”。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保持谦逊之心就是保持一种清醒。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做到平等谦逊,才能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面对人和事,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真正融入到群众当中,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清醒地认识自我,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

知识链接:商汤善屈得天下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其建立者就是商汤。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同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当禹建立夏朝的时候,商族刚刚进入到父系氏族阶段,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400多年,夏启整天沉湎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中,夏朝奴隶主贵族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启的儿子太康更荒淫无度,到洛水北岸打猎游玩接连几个月,把王位都丢掉了。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国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朝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君王夏桀即位.他更暴虐无道,荒淫无耻,和奴隶主贵族残一起酷压迫人民,对奴隶的反抗进行疯狂而血腥的镇压。

夏桀时期,曾多次举兵讨伐周围小国,使诸小国离心离德。夏桀为了加强对同围诸方国的控制,曾举兵讨伐有施氏,有施氏自知不是夏桀的对手,为避免方国灭亡,便选了一名叫妹喜的绝色美女,进献给夏桀。夏桀看到这位倾国倾城的美女后,就罢兵回朝,终日与妹喜厮守一起,寸步不离,从此不再理政。为了讨好妹喜,夏桀在国内大征民夫,特意为妹喜修建了一座宫殿。宫中有琼室、瑶后,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他整日和妹喜在宫中寻玩作乐,荒淫到了极点。

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逢杀了。夏桀以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了,我才会灭亡。”百姓们都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他同归于尽。”

面对夏桀的暴政,商汤则对内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增强国力,采取“宽以待民”的政治策略,笼络民心;对外以“仁善”来联络和争取众多诸侯,“网开三面”的传说很能说明商汤当时的用心。

有一天,商汤外出,看到野外有人张开大网,并祈祷:“愿天上飞下来的鸟,地下飞上来的鸟都能进到我的网里来。”

商汤听到后说:“你这样做太残忍了,天下的鸟都要被你捉光了。除了夏桀,还有谁会这样做呢?”

于是,商汤让那个人撤掉其中三面网,只留一面,然后祷告说:“要往左跑的就往左,要往右跑的就往右,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到我的网里来吧。”

四方的诸侯听到这件事后,无不赞叹说:“汤这个人真宽厚,连对禽兽都那么仁慈。”于是,有40多个部落归顺了他。

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叫伊尹的人。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是服侍商汤的。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的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故意装成陪嫁奴隶的,其实是为了接近他。伊尹向商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商汤马上提拔伊尹做他的助手。

夏桀看到商部落一天天壮大起来,汤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心中十分害怕,就听信佞臣赵梁的计谋,诱骗商汤入朝,趁机将他囚禁在夏台。商汤被夏桀囚禁后群龙无首,商部族灭夏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商部落在伊尹的主持下,在国内搜罗了许多美女珠宝进献给夏桀,又暗中用重金贿赂赵梁,使贪财的赵粱在桀面前为汤开脱,最后夏桀听信了赵梁的话,放了商汤。

商汤被放回以后,坚定了消灭夏朝的决心,加紧准备灭夏战争。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先看做是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叫葛的部落,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可以用来作祭品的牲口。”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但是,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汤又派人责问他,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祀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了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没想到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了。还杀死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的行为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就利用这件事,出兵把葛部消灭了。接着,又消灭了与夏关系密切的韦、顾、昆吾诸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