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05

第5章 法则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2)

一天,李斯去茅厕方便,看见茅厕中的老鼠又瘦又小。他又在仓库中见到了老鼠,不同的是,这里的老鼠却个个膘肥体胖。李斯于是受到了启发:老鼠有胖有瘦,只因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有尊有卑,只在于人们的环境高低有别。老鼠本没什么区别,人也没有本质的差异,如此反差强烈,全在他们对于大环境的把握。

于是,李斯暗怪自己不求上进,贪图眼前小利。他又悔又恨,于是辞去了小官。当时正是大国争霸时期,游说的人才十分宝贵。于是李斯就拜荀子为师,开始学习帝王之术了。在研究了当时的各国实力之后,李斯准备到秦国去发展。他对老师荀子说:“处在卑贱的地位而不想有所作为,那就同禽兽只知吃肉一样,只是长着人的相貌会走路罢了。长期身处卑贱,陷入困苦,还要指责现实,不大胆追求名利,这不是有志者所为。秦国准备吞并天下,称帝而治,我也要出人头地,摆脱贫穷。我主动出击,一定能大展宏图。”

老师听了他的一番感慨之言,深受感动,决定推荐李斯去秦国为官,李斯来到秦国,当上了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家臣。他分析了形势之后,认定吕不韦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主宰秦国命运的人物。他多次面见吕不韦,陈述自己对于天下局势的见解,赢得了吕不韦的信任,被任命做了宫廷侍从官。

李斯的目的是游说秦王赢政,他利用宫廷侍从官的身份多次向赢政分析当时的局势。有一次他这样劝说亲王说:“没本事的人总是失去机会,而成就大业的人能够掌握趋势,不给他人可乘之机。现在秦国实力渐强,大王如志在一统天下,现在就该采取行动了。”

秦王采纳了他的计策,李斯因此被任命为长史,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李斯总是能对大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谏言不断。秦王越来越重用他,很快又提拔李斯当上了客卿。

然而李斯的为官之路并不是一帆顺利。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以修建灌溉水渠来耗费秦国人力物力,使其不能东侵。这个阴谋被发觉后,秦王大怒,发布了逐客令,把侨居秦国的外国宾客一律驱逐出境,身为楚国人的李斯也在驱逐名单之中。

春风得意的李斯听闻这个消息,大吃一惊,心中十分焦虑。眼看自己大好的前程将要被断送,他实不甘心。李斯想来想去,他分析趋势之后决定主动上书力争,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信中指出,秦国方面统一大业未成,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完全违背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趋势。这封洞察大势、分析精辟的书信到了秦王的手中,令秦王大为感动,当即派人追回已在被逐途中的李斯,并废止了逐客令。就这样,李斯不但官位得以保全,而且受到秦王的赏识。接着,秦国兼并天下后,李斯又高升为丞相。

李斯的成功之道在于对趋势的把握,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投靠日渐强大的秦国。又通过当时位高权重的吕不韦,成为秦王的身边的要人。在不断的努力下,他一直攀登上了事业的顶峰。因为能够把握大势所以才能平步青云,因为把握趋势才能化险为夷。洞察大势就是李斯的进退之道。

智慧火花

把握大趋势才能成功,掌握了趋势就是掌握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环境造就了我们的成功。大趋势决定着自己人生的走向,也决定了自己的未来。一个不懂得洞察大势的人会非常痛苦,因为即使他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方向错了,即使再怎么搏命,也不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人们的每一次选择,既反映了自己追求的目标,更影响着人生的走向。人生有时候就是那么关键的几步,假如一步走错,有可能步步皆错。在走出这关键的几步之前,一定要洞察大势的变化。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孔子解释《周易·解卦》卦辞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在身上蕴藏着弘大的力量,等待着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孔子认为这时的行动,之所以能够顺顺利利、决无阻滞,是因为平常积蓄了很大的力量。有抱负和才华的人总是随时准备着把握住机遇,现在之所以要“藏”,是积蓄力量,以便于工作将来充分利用好机遇。“藏”就是能力和力量的准备,准备是行动的基础,善于“藏”的人,才能把握机遇,才能有所成就。

朱买臣是西汉武帝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经因为生活贫困,以打柴为业,但他酷爱读书,经常是担着木柴,一边走路一边读书。因为有人笑话他只不过是一个打柴的穷光蛋,却还要读书充装文雅,所以朱买臣的妻子屡次阻止他:“你要么好好打柴,要么好好读书,不要这样让人家看笑话”。朱买臣回答道:“我打柴是为了让我们脱离贫穷,读书是以为了让我们将来过上富贵的生活,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呀”!而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于是请求离婚。朱买臣说:“我五十岁后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跟着我辛苦的日子也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好好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之中,怎么能有富贵?”朱买臣不能挽留妻子,只好任凭她离去。

妻子走后,朱买臣过着与以前一样的日子,他一边打柴一边读书。有一次,朱买臣背着柴路过一片墓地,他的前妻和现在的丈夫正在上坟。前妻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就给了他一些吃的东西。几年后,穷苦的朱买臣被县里征为小役卒,居然赶上了到京城长安出差的机会。朱买臣到长安后,就自己写了封推荐书,托人送到朝廷。可是十几天过去了,一点信儿没有,而带的粮食又吃光了,只得到街头讨饭。事情就是这么巧合,沿街讨饭的朱买臣,竟然碰到了同乡严助。严助现在正得到汉武帝的宠幸,有了严助的推荐,朱买臣就终于见到了汉武帝。

朱买臣多年的读书并没有白费,他给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凭着渊博的知识和独到见解,他将两本书深奥的内涵讲得浅显易懂。汉武帝对他的才学十分赏识,于是封他为中大夫。这时候正赶上朝廷商量重大决策:主父偃建议,在新夺取的河套地区,建立朔方镇,作为打击匈奴的根据地。而公孙弘等人强烈反对,理由是太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效果不好。两派互不相让,汉武帝于是招集他们公开辩论。朱买臣在辩论会上大出风头,他一连指出设立朔方郡的十大好处,公孙弘只好站起来服输。朔方郡的设立,为日后打击匈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过了几年,朱买臣因为犯了个小错误,被武帝开除了官职。后来,东越王叛乱,招抚下来后,不久又重新反叛。朱买臣就给武帝上书,他详细分析了东越一带的地理环境,并指出要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武帝非常高兴,就任命他为会稽太守,并且开玩笑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现在我派你到老家当官,感觉如何啊?”会稽郡的百姓听说新的太守要来了,都出来瞧热闹。朱买臣在车上看到了前妻和他的丈夫,就安排人把他俩接到太守府,找个园子让他俩住了下来。过了一个多月,前妻越想越觉得窝囊,就在园子里自缢身亡。朱买臣万万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只好又送了一些钱给前妻现在的丈夫。

朱买臣当任会稽太守期间,为官清正,深察民间疾苦,关心农田水利,政绩和口碑都很好。一年以后,朱买臣又一举击败了东越王。武帝升任他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不久又改任丞相长史。朱买臣还颇有文学才华,他擅长辞赋,文章写得气势恢宏,词藻华丽。朱买臣的成功之路,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这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积累、收藏的过程。虽然朱买臣的起点不好,妻子还因为他的穷困潦倒弃他而去,但他却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积累,所以在合适的机会下,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就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智慧火花

不是每一次的行动都会有合适的时机,如果暂时没有这个时机,就要耐心的等待。当然这种等待不是消极而被动的等,而是一种积极的等,因为在等待的同时,还在为将来的行动贮藏力量,并积极审时度势,寻找机会。所谓“水到方能渠成”,没有了力量的准备行动,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见机而作,随机应变

做事情当然是看到了适当时机就要立即行动,然而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情况总是有变化的,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灵活机动地应变,才是最好的办法。

2003年,非典疫情考验着我国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考验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面对着疫情,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实情纷纷做出应对之策,危机管理转眼间成了最受关注的管理话题之一。在疫情严重的北京、香港等地区,不少企业除了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健康防护,还建立启动一套“经营应急计划”,以保证经营业务的持续运作。后来,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有些企业不但没有倒闭,而且还获得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