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34

第34章 法则12:恰当进退把握主动(2)

蒯彻说:“此一时彼一时啊,你现在的功劳已经震主了啊。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会完全信任你;归附汉国,汉王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惊恐。在这种情况下你已无安身之处了”。蒯彻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只有自立门户既能成就一方霸业,亦可免去将来的血光之灾。韩信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说让他考虑考虑。然而,韩信考虑了几天,最终还是没有同意蒯彻的建议。蒯彻见韩信不听自己的话,将来一定会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自己也会因为这次劝说而面临杀头之罪,于是他逃走了。后来,韩信果然被刘邦夫人吕后设计捉住,在斩首时,韩信这样感叹道:“吾悔当初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已经知道了危险,却又不去做能够避免的事,这就是韩信被杀死的原因。

智慧火花

一方面当然是去争取才能有成就,另一方面也包括了进退之间的危险,要立即想办法解决。把握好现在能把握的,马上开始行动,后面一系列的东西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一切都是空想。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想敢做。他们明白只有行动才能改变命运。

能赢则进,不能赢则退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权衡胜负可能性后的一种理智决策。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慎其始善其终,不要事后后悔。面对强大的对手,没有必要死拼硬打,做无谓的牺牲。如果逞强好胜,盲目地仓促应战日后可能懊悔莫及,甚至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了。在打不赢时,应该通过暂时的退却,为日后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当然,所谓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不是一遇到挑战就逃跑。退却不等于一触即溃。我们通常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权衡胜负可能性后的一种理智决策。打得赢或打不赢,是有客观原因的。受客观条件限制,没有获胜机会,就不如理智退却。

卡尔罗·德贝内德蒂是意大利企业家。在他领导奥利维蒂公司时,微型电脑刚刚流行。为了赶上这一新潮流,他成立了一个研究实验室,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加紧研制家庭和办公型微型电脑。

当研制快要成功时,美国IBM公司兼容式微型机抢先一步上市了,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在高科技领域,失去先机便意味着失去市场。这对德贝内德蒂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继续推出公司的新电脑已失去意义,要放弃即将完成的成果却是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此前付出的巨大研制费都付之东流。要说服那些为此耗尽心血的研究人员也非常困难。

德贝内德蒂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下了决断:放弃即将完成的研究。同时重新组织力量,在IBM电脑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性能相似价格却便宜得多的兼容机,并获得成功。当这款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后,大受消费者欢迎,奥利维蒂公司也由此成为一家国际化知名的大企业。

总之,对于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来说,采取灵活变通的进退战术,及时抓住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是非常必要的。

三国时,诸葛亮北出祁山,一战打败曹真。诸将要求乘胜追击,诸葛亮却急忙下令全军拔寨而退。长史杨仪不明其中原因,来问诸葛亮说:“目前我军大胜,挫败魏军锐气,为什么要退兵呢?”

诸葛亮解释说:“我军粮草短缺,利在速战速决。曹真初战失利,据险固守,这对我们很不利。倘若魏军出奇兵切断我军粮道,我们就难以顺利撤回了。因此,我们要乘曹真立足未稳之际,不敢轻易出兵攻打我们。出其不意地退兵。”于是,蜀军将士立即撤退。等曹真得知这一情报时,诸葛亮已经撤退两天了。

这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典型事例。假如诸葛亮无视粮草短缺等问题,在没有打完一个胜仗后及时撤退,就将面临魏军的全力反击。一旦退路被切断,蜀军进退失据,就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打了胜仗却只能选择退兵,当初何必出兵呢?岂不是与“打得赢就打”的精神相违背?从军事角度来说,似乎是这样,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诸葛亮的策略仍然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从当时情况来看,蜀魏两国的力量过于悬殊,诸葛亮纵有天大的本领,也很难赢得全局上的成功。但是,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命,讨伐魏国是必然的任务,否则不足以集结民心。一旦失了民心,强大的魏国可能反过来讨伐弱小的蜀国,到那时,局面就无法收拾了。诸葛亮审时度势,明白从全局来看,是打不赢的;但从局部来说,却能集中优势兵力打赢几个小仗。所以他每次出祁山,无论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都立即退兵,而不恋战贪胜。这正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一策略的灵活运用。由于诸葛亮善于把握进退的时机,采取积极的攻守态势,使蜀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后来接替诸葛亮的姜维就有点不识进退了,不管能否打赢都要进兵,打了胜仗坚决不退,一直要让人打得大败而归。结果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将蜀国的实力消耗殆尽。这正好违反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一原理。

姜维为什么犯这种错误呢?其原因并非他不懂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而是他搞不清究竟“打得赢”还是“打不赢”,那他就无法判断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走了。这正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难题。

如何判断“打得赢”还是“打不赢”呢?有位将军说,他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判断有无把握是建立在几个基础上面的:

一是对敌情的了解。包括实力大小、武器装备、对方统帅的性格等。

二是对己方实力的了解。

三是知道自己怎么做。也就是在知己知彼后,知道如何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打赢这场仗。

四是理智决策。若是己方实力不足,又找不到制胜之方,就选择退却,不打无把握之仗。

五是对自己有信心。在打不赢也不能走时,要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全力以赴,凭勇气取胜。

以上五条,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只要悟其精髓,我们也可以做到不办无把握之事。

这一策略,可应用于生活竞争的各个领域。

智慧火花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是逃跑主义。无论打或走,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牺牲获得最后的胜利。

功成身不退,祸患毁身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认为金玉满堂,没有人能永远守得住;富贵而又骄横,便会招来祸患。所以成就了功业,就要知道收敛而不是占有功绩,这才是符合做人的道理。这是真正的智者之言,懂得老子“功成身退”道理的人其实不少,但真正能身体力行者则微乎其微。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他曾经协助吴王阖闾,消灭了当时强大的楚国,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继位的吴王夫差渐渐地开始自以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嘉。孙武见到这种情况,便抽身退隐江湖。据说在临走之前,孙武对好朋友伍子胥说:“您知道气候的变化吗?热天过去了,冷天就要到来;春天过去了,秋天就要到来。功劳有了之后却还不肯退隐,将是后患无穷。我并不是只想保全自己,你也跟我一起走吧。”而伍子胥却不以为然。

有一次,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要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我们的老对手,越王勾践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发兵攻打齐国,并在艾陵这个地方大败齐军,并慑服了附近的邹国和鲁国。从此,吴王夫差就更少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四年后,吴王夫差又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孔子的学生子贡的计谋,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并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伯嚭。太宰伯嚭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而吴王总是相信和采纳太宰伯嚭的计谋。伍子胥规劝吴王说:“越国是心腹大患,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不然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伍子胥临行前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起毁灭,没有好处。”于是,他就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一个朋友,而自己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太宰伯嚭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说:“伍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他认为不可以,大王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而他因为自己计谋没被采用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强行谏阻,并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他现在不被信用,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大王要有所戒备才行。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人。”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

于是,吴王就派使臣把“属镂”剑赐给伍子胥,并要他自杀。伍子胥仰望天空叹息说:“唉!伯嚭这个小人将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曾经忠心的辅助你父亲,并使他称霸天下。你还没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我虽然不希望你能报答,可现在你也不应该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说完,伍子胥又对自己的手下说:“你们一定要挖出我的眼珠,并把它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着将来越国是怎样进入都城,灭掉我们吴国的。”于是,伍子胥自刎而死。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丢到大江里去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吴王夫差留守在国内的太子。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消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而勾践的大臣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的拔剑自杀了。

而根据《吴越春秋》在记载: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复国以后即功成身退。临走时还留下一封信,劝自己的朋友文种急流勇退。范蠡在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富贵,你要及时的走呀!”但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及时隐退,而是装病不肯上朝。后来果如范蠡所言,勾践赐给文种“属镂”剑、也就是当初吴王夫差命伍子胥自刎之剑,并对他说:“先生教寡人七种杀人灭国的方法,寡人用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就在先生身上用用吧。”文种临死前仰天长叹:“古人说:‘大德不报。’我不听范少伯(范蠡)之言,乃为越王所杀,岂不是太蠢了!”

智慧火花

文种是太蠢了,不仅是范蠡跟他说过,前面还有伍子胥之死,这样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在那里,他竟然都没有看见,那么被杀害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可惜历史上像孙武、范蠡那样功成身退的人不多,像伍子胥、文种一样功成不退的人倒很多,像后来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贪图富贵不退,最后都被刘邦、吕后所杀害。也许是正如孟子说的:“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贪图功名富贵固然是人之常情,无论古今,概莫能外。我国解放初期,干部评衔定级,也有人为此争吵不休,甚至是痛哭流涕。毛主席就曾经说:“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读了上面的故事,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在公司,在单位有了功劳后,不要居功,更不能贪功。虽然现在有生命危险的事,可能不会有,但是被疏远,被辞退的事,那可是很有可能的。

进退要有度

人生就是一盘棋,对手就是命运。有的人任由命运时局摆布,如同木偶;而有的人则能进能退,他们是命运的主人。进退自如需有超强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只有镇定自若,从长远考虑,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才能进退自如,才能下好人生这盘棋。

人生就是一盘棋,自己就是棋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知己知彼,才能进退自如;纵观大局,胸怀大局,才能不计较一步棋的得失;不懂进退只会一步走错,百步艰难,稍有不慎,定会落得满盘皆输。

魏末,爆发了六镇起义。年轻的宇文泰随父参加了鲜于修礼领导的起义。不久,鲜于修礼为葛荣所杀,宇文泰又成为葛荣的部下。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尔朱荣杀死了葛荣并取而代之。

尔朱荣早就注意到宇文兄弟与众不同,担心智勇双全的宇文兄弟会成为自己的隐患,不久就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宇文泰的三哥洛生,并设下圈套想进一步加害于宇文泰。面对十分凶险的情况,年轻却有城府的宇文泰不露声色,他将失兄的悲愤藏于心底,面对尔朱荣慨然以对,激昂陈词,不仅打消了尔朱荣担心他造反的疑虑和杀人的念头,而且使尔朱荣对自己敬重有加。

在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你死我活的火并事件层出不穷。一路军的将军被刺杀,使该部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次事件,为宇文泰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面对突如其来的良机,宇文泰自然大喜过望。不过,一向不露声色的宇文泰并没有马上行动,他还是很慎重地和谋士们权衡了利弊,分析之后认为,对手毫无统军之勇,应该果断地抓住时机接管该部。

对这支部队一直怀着觊觎之心的北魏丞相高欢,在得到该将死讯后也很快派出了侯景前往接管。于是宇文泰与侯景在途中相遇了。宇文泰豪迈而自信地质问侯景:“岳公(已死将领)虽然死了,但宇文泰尚在,你想怎么样?”侯景面对宇文泰咄咄逼人的锐气大惊:“我只不过是一支箭,身不由己,由人发射而已。”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孝武帝与丞相矛盾激化,宇文泰趁机率部迎接元修进入长安。进入长安之后,孝武帝以宇文泰有功,任命宇文泰为西魏最高统帅总揽朝中政治、军事大权。从此,宇文泰开始了辅佐天子、号令天下的权臣生涯。

宇文泰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知道在力不如人的时候韬光养晦、不露声色,而在机遇面前咄咄逼人、毫不退让。棋局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稍稍懂棋之人都知道,任何一个棋子用好了都将威力无穷。重要的不是自己是什么身份或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关键在于能否进退有度。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公汤姆是耶鲁大学信息系毕业的高才生,他毕业不久就被一家跨国大公司录取了。这家鼎鼎有名的大公司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的工作单位。

然而,进入公司工作不久汤姆就失去了先前的热情。因为身为信息系高才生的他在公司里竞被安排担任文秘的工作。这样汤姆根本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汤姆非常愤怒,他毅然放弃了高达36万美元的年薪,跳槽到一家小公司里担任电脑主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