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29

第29章 法则10:吃小亏才能赢大利(3)(1)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这首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第二天,他又再三要求刘希夷将这两句诗让给他。刘希夷无可奈何,只要答应了他。但是后来刘希夷又反悔了,因而泄漏了这件秘密,使得宋之问出了丑。宋之问大怒,叫人用土袋压死了当时还不到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后来,趋炎附势的宋之问因为在宫廷政变而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后又被皇帝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拍手称快!只因为一句诗,竟然就能将外甥杀死。作为文人,宋之问低劣的人品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的趋炎附势,也表现在外甥刘希夷的命案上。

当然在历史上,还有更让人想不到的事情。

清朝雍正年间的白泰官,是当时有名的武术家之一。有一天,他在云游四海之后,回到了阔别8年的故乡。在村外的树林里,他看见有个十来岁的小孩在练武,一招一式,身手非凡。白泰官正看得出神,猛然想起这小孩长大后,其武艺肯定在自己之上。一时间妒火心中烧,白泰官竟然寻衅比武,并趁机将小孩打死。小孩断气前仰起头,两眼盯着白泰官咬牙切齿地说:“我父亲白泰官回来之后,一定会给我报仇的。”这句话像一声霹雳把白泰官惊呆了,原来妒火烧死的就是他的亲骨肉。

宋之问、白泰官等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然而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一旦被名利迷住了眼睛,就做起了让人不齿的肮脏事情。当然追求名利,并不是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苏东坡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是我的东西,虽然只有一毫那么微小,也不要想着去拥有。

智慧火花

能拥有名利当然是好事情,但是面对不该属于自己的名利,就要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宽慰自己,不然得到的不仅是名利,还是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

“不争”才能得到所需要的

《世说新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晋时期,郗鉴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当时郗鉴有个年轻貌美的女儿,是郗鉴的掌上明珠。他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很多,而且个个都才貌俱佳,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的子弟中选个女婿。所以他派了一个门生去找王导讲明此意,王导也很高兴地同意了,并邀请他到东厢房去看看。因为王家的子弟,包括儿子、侄子都在那里等着。

门生逐个观察以后,就回去向太师禀报。他说:“王家的子弟果然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是他们一听,我们是要来招女婿以后,态度就显得非常矜持,不自然。唯有在东厢房的床上面有一个青年人,他袒腹而食(就是露着肚子在吃东西),独若不闻,根本不把这个消息当成一回事”。太尉听到这里,马上脱口而出:“此人真是佳婿”。第二天,他再去派人去打听这个青年人是何许人也,原来此人就是后来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

做太尉的女婿,不仅能娶到美丽的妻子,又能得到岳父做后台。而王羲之却不把它当成一回事,也不跟其他兄弟们相争,可太尉就偏偏看上了他,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才是争”。太尉郗鉴为什么会看上王羲之,是因为他的大书法家的名声?当然不是,那时的王羲之书法还没有成熟,他看上的是王羲之“袒腹而食”的那份坦然。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太尉明白,只有胸怀坦然的人,才能够经得起命运的打击,也才能配得上命运的赐与。掌上明珠的女儿,跟上了这样的人,才会让他放心。

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传统的嫡长继承制。最先是由满洲贵族会议推定,再是顺治的遗诏制。这两种形式都容易在皇帝死后,引起血腥的争夺斗争。康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他采取了皇太子制。然而康熙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制度却引起了皇太子同兄弟们之间产生了残酷的斗争。他两次册立太子,又两度废黜太子,使得众多的皇子拉帮结派,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当时正是诸位皇子夺嫡最为惨烈的时期,四皇子胤禛在争与不争之间举棋未定。他手下的谋臣邬思道,就用了一个小故事来开导他。

邬思道说:“在一个大家庭里,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地老爷子老了,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这些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在一边,做着他应该要做的事,却从不参与争斗。看着那些争来争去的儿子们,老爷子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他们任何一个,他都会管不好。于是老爷子将钥匙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他告诉胤,当很多人都在讨皇上欢心的时候,你去凑这个热闹,招来的是其他皇子的嫉妒和迫害。现在要做的恰恰就是韬光养晦,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康熙皇帝是个明白人,他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努力,也分得清忠奸贤愚。只有你自己做好了,他才会慢慢的把天平移到你这边。

从进退之道来说:邬思道的这些话,不仅可以从中看出富有谋略的手段,还能看出认真做事、坦然面对纷争的态度。有了这种坦然面对的态度,“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谋略,也才有了实现的基础。

智慧火花

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的人,哪还能够认真地做事。不能够认认真真地做事,幸运的天平又怎么可能倒向他呢?

既然争不来,那就索性放弃

所谓得失,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人生就是这么矛盾,不断的追求,也会不断的失去,人生就是在得失的不断转换中度过的。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走好运,永远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总会有不走运的时候,他总有可能失去他不想失去的东西。说人生的得失之间,就是要我们明白,在应该进取时,当然要奋力地进取,而在应该退让时,也要果断的退让。因为有些东西是争不来的,既然争不来就要知道放弃。

公元219年,曹操得知刘备手下大将黄忠,斩杀了自己的大将夏侯渊,取得了汉中,他便亲自领军前去征讨。刘备依靠险要的地形,坚守不出,曹操多次进攻都没有效果,而曹军的运输线又过于漫长,以至经常遭到刘备军队的偷袭。曹操被迫退到斜谷界口,他的小儿子曹彰,此时也领兵前来相救,曹操方才在此收兵扎营。就这样双方又相持了一段时日,有一天傍晚,曹操正为应该进兵,还是应该退兵的事,心中犹豫不决。侍从送上鸡汤,碗中有鸡肋。这时曹操的大将夏侯惇问军中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回家。有人报告夏侯惇,夏侯惇大惊,他问杨修:“先生为什么要收拾行装?”杨修说:“以今天晚上的号令,便知道魏王不久将要退兵了。‘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现在我们进军不能战胜敌军,退军又怕被敌人笑话。在这里待得越久,就越没有好处,还不如早点回去。我猜过几天魏王就要班师回朝了,所以事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