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3362200000014

第14章 法则5:做事要留三分余地(4)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皇帝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只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并说:“甲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辞职了,景帝便任命周亚夫为丞相,景帝对他非常器重。不料周亚夫最后却落个悲剧的结局。

有一次,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当是周亚夫却决反对。后来,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了王信为侯,就是违背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窦太后心里也很不高兴。还有一次。匈奴有五位将军归顺了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都能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又很不高兴,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见景帝不听自己的,一气之下托病辞职了。

此后,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听了,很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这事刚过去,周亚夫的儿子又惹祸了。原来儿子见周亚夫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周亚夫的儿子不仅给佣工的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人工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要谋反。

景帝就派人来追查此事。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盛极则衰,乐极则哀,满者必溢,盈者必损。因此,在人生的征途中,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必将招致祸害。周勃见好就收,所以虽然有危险,却还是能善终;而他的儿子周亚夫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而再,再而三的跟皇帝斗气,结果被活活气死,这就是过犹不及。所谓“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其道理便在于此。所以见好就收,别老想着捞更多。就如同买股票一样,涨了还想涨,结果呢?跌了!如果当初少赚点,不是就全赚回来了吗?起码也可以少亏一点。

智慧火花

见好就收、过犹不及,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毕竟说和做是两回事,但有一点至少要明白。做什么事都不能太过分,就如同挣钱一样,每个人都知道钱是非常的好的东西,也希望自己能有很多很多的钱。但钱多真的就很好吗?钱多之后会受到别人的妒忌,会受到恶人的陷害,会受到贼人的偷抢。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

盛极则衰,急流当勇退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任何事物在步入极盛之后都要走向衰亡。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应遵循,否则将对自己贻害不浅。

在《战国策》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失意潦倒的燕国辩士蔡泽与显赫一时的秦国丞相范雎,在经过一番谈论之后,蔡泽竟然就轻松的取代了范雎的相位。要知道范雎可不是一般的人,他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志向,下开秦始皇、李斯的统一大业;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也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范雎在秦国任丞相十多年,其“远交近攻”的谋略对秦以后的用兵策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59年,秦军攻打赵国邯郸,苦战了17个月也没攻下。主将王稽对待下级军官不好,于是有人返回秦国,控告王稽谋反。而范雎的朋友郑安平此时也在军中为将,在秦军失利时,他竟然投降了赵国。秦昭王盛怒之下,甚至要把举荐郑安平为将的范雎一起处死。后来秦昭王念在范雎曾经的功劳,不但没有治范雎的罪,反而还加赐食物,慰勉范雎。秦昭王虽然没有深究,但范雎也已知失宠,言行举止就格外小心谨慎。失意潦倒的燕国辩士蔡泽,听说范雎被秦昭王猜忌,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并且他在旅馆里,故意口出狂言说:“燕国的大纵横家蔡泽,是天下的豪杰之士。秦王一见之下,必定会任命我为相国,以替代范雎的地位。”此人不仅其貌不扬,而且身无分文,大家于是就把这事当成了笑话。

范雎听说之后,就派人找来蔡泽问道:“先生有什么本领,竟然能夺我的相位”。蔡泽毫不迟疑地说:“唉,丞相现在为什么见识如此浅薄呢!即使是一年之中四季的更换,也都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例如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最后也都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吗?”他们虽然都有很大的成就,然而又都是在君王猜忌下,悲惨的死去。范雎知道蔡泽是为难自己,于是回答说:“这三位忠臣,可以说是世人的典范,君子总是牺牲生命来完成名节,只要是大义所在,就算牺牲生命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假如一定等到死后,才能尽忠成名,那么孔子也不足以成为圣人,管仲也不足以成为伟人了。”

蔡泽接着又说:“今天丞相侍奉的秦昭王与商鞅侍奉的秦孝公、吴起侍奉的楚悼王、文种侍奉的越王勾践相比,究竟谁更仁慈而又信任忠臣、并不欺凌有功之人呢?”范雎心里忽然一冷,他当然不能说秦昭王的不是,只是淡淡地说:“我不知道。”蔡泽却说:“昭王并不像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那样亲信忠臣。而丞相现在的功劳虽然很大,在我看来也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但是丞相现在的地位和俸禄,以及家中的财富却已经超过了他们。然而这时丞相竟然还不肯隐退,我深为你的前景感到担忧。古人说得对,太阳升到正午之后就开始下落,月亮圆到满盈之后就开始缺损。万物都是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的规律呀。不论是进取还是隐退,都随着现实的时机变化而变化,这才是圣人所认定的真理”。

蔡泽又接着说:“商鞅为秦孝公改革制度,所以秦国后来可以无敌于天下,可是成功之后,商鞅竟然惨遭五马分尸之刑。吴起为楚悼王改革了弊政又南征北战,功劳也是不少的,可怜最后他本人却死于楚人的乱箭之中,然后还被人分尸泄愤。越国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击败吴国,完成了越国称霸天下的功业,可是到头来勾践却把他杀了。这三位贤臣,都是因为功成而不退,才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只有范蠡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于是功成身退,隐姓埋名后开始经商,从而成为巨富。如今丞相掌权多年,又得罪了不少的权贵,此刻如果不及时隐退,灾祸离您也就不远了。为什么不在这时把相国之位让给别的贤人呢?这样既可以博取让贤的美名,又可以免除灾祸、长享富贵。这与日后身遭惨祸,就是天壤之别。”

范雎听到这里时,长叹一声,说:“先生的说法,太有道理了。”于是范雎就去拜见昭王说:“有位新从山东来的客人蔡泽,其人雄才大略,臣自愧不如。”昭王召见蔡泽,几番谈论下来,也十分赞赏他,于是拜他为客卿。此后不久范雎借病辞去了职位,昭王便任命蔡泽为相国。然而蔡泽出任相国后不久,有人恶意诽谤他,由于害怕招来杀身之祸,蔡泽也称病辞去相位。后来他在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手中都做过官。

蔡泽用盛极则衰道理说服了范雎,为自己的进取带来了的机会。而从范雎来讲,他当然明白“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这些盛极则衰的道理。范睢明白既然已经被猜忌,晚走就不如早走。所以范雎才会接受了蔡泽的建议,选择辞去相国的职位。俗话说:“荆棘丛中转身易,月下花丛回头难。”人们常常在盛境与美景中迷失自我,历史上也不知为此演绎了多少乐极生悲的故事。

智慧火花

从进退之道来说:事物发展到了顶峰,就会向它相反的方向转变,而实力的强弱也是一样。谋略家的高明,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洞察到事物背后隐秘的机会与危机,然后再来进行深远的计划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