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攻守之道
3362100000004

第4章 何为墨家(3)

墨家作为一个政治和学术相结合的团体,为平民百姓所拥护,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之显学”。也因此,受到了统治者的猜忌。墨家的家法制度严格,地位超越了国家制度,类似现在的跨国组织,这对统治者的权威是一个挑战。统治者不惜一切打压墨家,使墨家不断衰弱,最终失败,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墨家的平民思想,依然流传千古。

五、墨家的思想

墨家学说《墨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翼,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等学科知识,主张的百科全书。

(一)尚贤,尚同:为政治国之根本

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即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也”,“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尚贤·中》)。明确地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口号。

为何要尚贤,又何为贤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墨子的心目中,贤良之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尚贤·上》),就是德行忠厚,道术(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才干和知识)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

尚贤论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也是针对当时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管理和治理社会。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以令……,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可以看出,这不仅与孔子所主张的“举贤才”,但又不否认“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有所区别,而且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所谓“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是以仁义来统一天下。在墨子看来,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不仅会使人们各行其事,而且还会互相攻击﹑互相争斗,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变这种混乱状态,就必须实行“尚同”举措,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的统一。

墨子尚同主张的基本涵义,就是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为。他说:“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尚贤·中》)。强调自下而上的同一,下级要学习上级的善行,以上级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

其次,同一政策法令也是其尚同的基本涵义,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为了同一政策法令,《墨经》在对赏誉,罚罪作出界定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国家的管理系统)之时’同乎!”(尚同·中)。比较清楚地提出了以法治国与以法德治国相结合的观点。

最后,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涵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情下达,相互沟通信息。其论述包括“上为之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下》)。“古有圣王,唯能以尚同为正,是故上下通情”(《尚同·中》)等,这是墨子理想的政治局面,也是尚同的现代意义。

对于墨子的“尚同”思想,历来有不同评价,甚至有人认为是“搞文化专制主义”,这是不全面的见解。应该说其中有集权性的一面,也有民主性的一面,切不可一概而论。

(二)强本节用:民富国强之道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墨家“强本节用”是“人给家足之道”,是“墨子之所长

虽百家弗能废”这乃是千古之真理,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

1)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前提

墨子说:“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飞鸟、贞虫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又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凡天下群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

即在墨子看来,不论是天子还是贱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必须从事耕织和听政,才能生活和生存。这里既触及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劳动实践活动,又十分清楚地表明:全社会的人尽管从事的活动类型不同,但都必须各行其事,各尽其责。

2)节用节葬:社会生活的态度

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子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七患》)

墨子节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节葬。其原话是:“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贫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若务三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也”,“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哉?”(《节葬·下》)。即如果实行厚葬久丧不能达到“富贫众寡,安危治乱”的目的,就说明它是不仁不义,应该予以阻止之。

3)商品交换: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墨家是手工业者的代表,本身从事商品生产,所以他们对商人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其中最著名的观点就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上》)。认为商人与农民,手工业者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有才能的应该管理国家的事务。

墨子又说:“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贵义》)。商人走南闯北,可以使商品多卖出好几倍的价钱,所以虽有通过关卡的困难,有遭遇强盗的危害,但仍然要去做买卖,十分辛苦。

墨子还说:“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贵义》)。即读书人看得失,没有商人那样精明,有经济头脑。

另外,墨子提出的“价宜不宜,在欲不欲(愿意)“以及在商品交换中“价宜则售”的规律,今天仍然有用。

(三)兼爱,交利的社会伦理

孟子曰:“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孟子·滕文公上》)最能说明墨家的伦理思想和精神。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人的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

所以“仁人之事者,务必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而兴利除害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就是要“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就是要“兼以易别”(《兼爱·下》),以平等的爱代替有差别的爱,爱无差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即“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兼爱·中》),“有爱而无利,乃客之言也”(《大取》),”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用其后学的话说,“仁,爱也,义,利也。”(《经说下》)显然,墨子所言之利并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即天下之公利。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

概而言之,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是对儒家仁学的突破和补充,其义利并重的思想也要比儒家义利分离的思想更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非攻救守:维护和平之学说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热爱和平,反对攻伐的传统,而这一传统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墨子的非攻和救守学说,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深远影响。

1)攻伐战争,天下之巨害。

墨子时代,诸侯国家之间攻伐兼并战争兴起,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与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是相背离的,所以墨子专门撰写了《非攻》篇予以反对,并反复宣扬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得不偿失。

在《非攻》篇中,墨子历数攻伐战争的危害。他指出:“好攻伐之国”,动辄兴兵“十万”,连年战争,弄得“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即等于国家失去了劳动力,使志百姓失去了百业。而被迫参与攻伐的大国百姓,在千里征途中因饥饿,疾病而死亡者“不可胜数”,在战争中“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即使攻下一个“三里之城”,“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所以这种攻伐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的百姓都是巨大的灾难。墨子的结论是“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2)“止楚攻宋”,制止战争

据《公输》篇及《吕氏春秋·爱类》等记载,公元前440年,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他日夜兼程,步行十天十夜赶到了楚国首都郢,找到了当时为楚国制造云梯的鲁班说:“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后来,墨子又说服了楚王,制止了楚国与宋国的战争。另外,还有墨子游说鲁阳文君,齐将领和齐太公的故事,同样表现了他反对和制止战争的实际行动。

3)“救守”自卫,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

面对各诸侯国攻伐战争的兴起,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墨子既主张“非攻”,从道义上予以反对和制止,又非常强调“救守”,以实际行动进行“征诛”,积极防御,保卫自己的家园。他说:“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非攻下》),“城者,所以自守也”(《七患》),“入守则固,出诛则强”(《尚贤中》),“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明确指出要把为了侵略的“攻伐”之战与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

关于“救守”(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主要反映在墨子的《备城门》至《杂守》的军事著作中。其内容主要包括:男女老少齐动员;各行各业用其所长;结成广泛的抗敌统一战线;以及“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蚁附”等等。也正因如此,墨子在军事上以“善守御”著称,以至汉语中留下了“墨守”(即“墨翟之守”)一词。

(五)身体力行:钻研科学之精神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是最富有科学精神的一家,即墨子既是战国古代的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工匠、科学先驱。

几何学(数学)方面的成就

①整体与部分。②有穷与无穷。③重合与对称。④方与圆。⑤相交﹑相比和相切。不难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墨子及其学派已经对几何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初步掌握了这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力学(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①空间与时间的概念。②物体运动跟空间与时间的关系。③力﹑重﹑运动之间的关系。④杠杆原理。⑤滑轮原理。这些知识和概念不仅来自其社会实践,而且在现实中广泛应用。

光学方面的成就

①投影。②反射。③针孔成像。④镜像(凹镜和凸镜的基本原理)。这些成就都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需要指出,除以上来自实践的科学知识之外,墨子还针对如何检验科学知识的真伪和认识科学研究的目的问题提出了“三表”说:“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即墨子认为,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有三条:其一,根据历史事实。其二,老百姓的现实经验和实际活动。其三,有利的效果,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显而易见,第三条中的“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也就是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为人民服务。与之相一致,墨子又说“所有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鲁问》)。这里的“巧”包含科学,“拙”包含不科学。从而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从事科学活动的初衷,同时也说明了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富有科学精神,最注重科学方法的一家。所以,有人把墨子视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并不过分,而是名实相符也。

六、墨家智慧三字经

为了更好的传播墨家思想,曾流传下来《墨家智慧三字经》,让我大家解读一下。

人之初,性本灵,染于苍,入于黄。

人的天性并没有本善或者本恶的差别,而是天真纯洁,后天性格的形成,就像白丝染色一样,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墨子在《所染》篇中这样描述人性的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即:丝放于青色染料里变成青色,放于黄色染料里变成黄色。投入的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不同。丝放进五种不同的染色里,就能染出五色。所以人性的浸染不可不慎重啊。人性的形成也是同样道理,这就要我们在选择生活环境、交友时要慎重。

士有学,行为本,战有阵,勇为本。

《修身》篇中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战而有陈(阵),而勇为本。”是说士人虽然应该有学问,但仍需要以高尚的品行为根本。好象战斗一样,虽然有好的阵法,但是勇猛和士气才是战争的根本。君子以不学为耻,但知识不过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完善个人品行、提高修养,道德品行的完善才是学习的根本。

安示危,危示安。俭节昌,淫佚亡。

福祸相依,安危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危险还没有出现前,我们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节俭才会昌盛,奢侈淫佚将会导致灭亡,国如此,家也如此。富人奢侈浪费,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种情况下天下不乱是不可能的。因而要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兼相爱,天下治,交相利,天下富。

墨子的义利观是“兼相爱,交相利”,认为人们如果真心地相互爱护,彼此都可以得到利益。平等而无差别的爱是建立社会公德之所需,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天下得治。互通有无,共赢而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天下才会富裕。“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认为天下人若能互相爱护,天下就可安定;若互相憎恨,天下必乱。爱人既可惠人又能利己,如果这种把利益和兼爱结合的社会理想能够付诸实践,则天下治而国家富。

财不分,不为友,力助人,道劝人。

《修身》中说“据财不能以分人,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辨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拥有钱财而不肯与人分享的人,不值得与他交朋友;不能信守原则,守道不专一,认识事物不广博,对是非分辨不清楚的,不能明察的人,不值得与他交游。《尚贤下》中说“有力疾以助人,有财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朋友之间,有力量的要主动去帮助别人,有财产的要尽量与人分享,有道德的要劝导和教育别人。

爱人者,人恒爱,利人者,人利之。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人;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凡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用爱来回报他;给别人好处的人,别人也必然同样给他好处;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同样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同样残害(损害)他。爱是相互的,利益也是相互的,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付出上,而是要长远的考虑自己所得到的,当我们不求回报的付出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义利兼,孝利亲。兴大利,除大害。

“义,利也。”义,就是有利于人,能够与人分享利益。“孝,利亲也。”孝敬是有利于双亲的行为。义和利并不是两个无法统一的对立面,而是可以兼得的相互依存的互补体。“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说,有仁德的人办事,一定是以增进天下万民的利益,除去天下万民的祸患为己任,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的追求。

尚贤者,政之本,见贤急,举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