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攻守之道
3362100000039

第39章 知行并重——墨家教育理念(2)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说书”指的是“陈述墨学”,即在社会上陈述、解说墨家的主张,使得墨家思想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这种说法也又它的合理性,因为墨家的确需要这么一批长于“说书”的人在各地办学传道,阐述墨学从事。这是就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墨家除了需要培养宣传、教育两方面人才之外,还需要培养一些在劳动、科技、军事方面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因为墨家坚持“非攻”的主张,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理想,墨家经常帮助弱小国家守城,因而常常面临制械、守城等任务,这就需要墨家弟子具备一定的专门技术和知识,才能确保防守的有效性。因此墨家在培养这些“守城之士”时,就要把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从占《墨子》一书很大篇幅的军事理论和技巧就可以看出墨家对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中《备城门》以下各篇讲的就是一些如何防守抵御的技巧谈辩、说书和从事三方面的分科教育,为墨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正因为墨家有了大量的宣传者、教育者、实行者,墨学才成为“显学”,墨家才成为当时维护和平、实行兼爱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教育

墨子把总结出来的科技知识也融入到墨家的教学中去,科技的教育也成为了墨家教育重要的内容。墨家的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备城门》等篇幅,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诸多方面。(1)天文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天体的运行、空间的远近和实践的久暂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2)数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于算学和几何学都有论及,尤其对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学的概念都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3)物理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论及了力学、光学、热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墨子对小孔成像等问题在《墨子·经下》和《墨子·经说》也有详细的解释,并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4)技术方面,墨家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也很出色,墨家弟子们在学习这些科技知识后,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尤其是在器械制造方面。墨家常常帮助弱小国家进行防御,在帮人守城的过程中,墨者们常常凭借着先进的机械制造来实现防御的成功,墨家的守城之所以被称为“墨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墨子在教育实践中,把科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墨家弟子素质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墨家的教学内容,即使放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也丝毫不会逊色。丰富的教育内容为墨家培养出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贤士”,也正是这些“贤士”的存在,壮大了墨家学派,使墨家成为“显学”。

四、完善的墨家教育方法

在墨子的教育思想中,对于教育的类别也进行了独特的分类。墨子认为学校的教育只能给人提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导和培训,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来自于社会下层、平民百姓的墨家弟子,因此依靠他们的力量是不能够实现墨家的政治理想的,于是墨子提出了社会教育的方式,他认社会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墨子的社会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多王公贵族的“上说”和平民百姓的“下教”上,通过对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教育,将能够使墨家的政治主张得到推行。另外,墨子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主张,这主要是针对墨家子弟们而言的,求学的墨者们即使学业有成,到各地出仕或者从政,依然要坚守墨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遵循墨家的原则,将墨家的思想贯彻到底。

墨子的这些主张,可谓集先秦时代教育类别之大成,墨家用这种庞大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培育出大批的社会精英,墨家也因此成为当时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学派和社会团体。

学校教育

墨子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通过严谨而有序培的学校教育,墨家为社会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墨者,他们成为传播墨学的中坚、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主流力量。

在课程设置方面,墨家的学校教育设置的比较全面。墨家一方面注重学生文史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因此,墨家将《诗》、《书》、《春秋》以及墨子所编的讲义《墨经》作为学生的“教科书”,通过这些文献典籍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底蕴;而在技能教育方面,墨家把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军事等在内的科学技能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

墨家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的“兼士”,并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执行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秀的个人品质。通过这种教育为天下培养成能履行墨家道义,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目的而服务的“兼士”。

墨家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墨子主张面向天下,在民间广泛招生。这种平民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墨家的招生办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有通过他人推荐入学,有墨者动员他人上学,通过这种平民式的教育,墨家学派迅速得以壮大,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个团体。

墨家学校教育的理念是宣传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理想。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意识、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的侠义胸怀、赴刃蹈火死不旋踵的无私奉献精神。

社会教育

墨子认为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式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指头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教育,才能够使自己的学说被更多的人所知晓、认同、接受,因此,墨子在学校教育之外,又提出了社会教育。

墨子的这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施政者和下层民众,对于这两个阶层,墨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上层施政者应该“上说”。在社会政治中,王公贵族们掌握着治理国家的权力,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到他们的施政方针,因而上层领导的个人品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为他们又决策权,所以墨子十分注重对他们的说服,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能让他们接受墨家尊天、事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具体的政治主张,而且墨子也亲自去实行对上层施政者的“上说”。墨子在鲁国时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于是组织弟子帮助宋国防御,而且亲自步行十天十夜,赶到楚国“上说”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

对下层民众应该“下教”。墨子认为这个阶层的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如果能通过教育唤醒他们的思想,那么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的理想就很容易得到实现。以此墨子主张通过对下层民众的“下教”,提高全社会人的素质,给自己政治这张的实行培养坚实的社会基础。《公孟》篇中就记载了一个墨子“下教”的例子:有一个身体健壮、思路敏捷的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劝他跟自己学习,在学成之后告诉他:我教你学是行义,你学习也是行义,你不学习,人家就会笑话你,因此我们所作的事是天下之“大义”。

无论是对上层施政者还是独下层民众,墨子都讲究“择务而从事”,提供他们所缺少的东西。墨子认为对一个国家统治者的劝导,应该首先选择现实所需要的重要的事情,假如一个国家混乱,就给当政者讲述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诫他们要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的人都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不讲究礼节,就教导他们应该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就警示他们“攻”的害处。

墨家的社会教育方式害十分注重教育网络的形成。墨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够成功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能实现墨家的政治理想,因而墨子不仅仅自己到各国进行游说,还派墨家弟子到各地讲学、做官,以此来宣传墨家的主张,形成墨家遍布社会各地各阶层的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

墨家的终身教育思想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短期性提出来的,墨子认为学校的教育受时间的限制,很多学生从学校走出去之后,并没有把学到的思想和技能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墨子主张把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终身。

《鲁问》篇中就记载: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曰:“我使绰也,将以济骄而正嬖也。今绰也禄厚而谲夫子,夫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于马靳也。翟闻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

墨子在弟子胜绰学有所成后,就推荐他到项子牛那里去做官。而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的领土,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听说这些事后,就派自己的弟子高孙子,去请求项子牛辞退胜绰,他说:我推荐胜绰去,是为了制止骄横、匡正邪僻。然而现在胜绰却贪图俸禄的丰厚,忘记了自己的原则,你三次侵犯鲁国,他不但没有劝阻制止你,反而三次都跟从你一起去。这种嘴上讲仁义却不实行,违背了墨家的主张,因而要辞退他。而墨子在请求项子牛辞退胜绰之后,并没有置胜绰于不顾,而是墨子继续关心教育胜绰。

墨子的这种做法,正是终身教育的鲜明体现,不能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就放弃了对他的教育,如果他没有实践墨家的思想主张,墨子还是把他召回对他继续进行教育。这不但是正规教育的一种延续,也是墨子的一种为义之举。墨家子弟们之所以有“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侠义精神,正是墨家实行终身教育的成果。

墨家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模式,不仅仅为墨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兼士”,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对于我们当代的教育也有这很大的借鉴意义。现代教育制度中所提倡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的教育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墨家的教育理念。

因此,对于墨家教育体系中的精华思想,我们应该在当代的教育建设中有所借鉴。

五、实践出真理

墨子主张把知识的来源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过来的知识;“说知”是通过推论得来的知识;“亲知”是通过感觉器官得来的知识。墨子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感觉经验、间接经验。墨子努力把这种认知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获得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墨家还强调实践出真知。在探求理性的真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研究事物的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此一层层向上推论,需要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求其同,再以抽象回到具体而知其异,才能得到最后的真理。墨子这种认识失去的原理和逻辑,兼用了归纳与演义两种方法,这对于古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墨子并没有停留在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上就止步不前,他还致力于检查这种认识的正确性,为此,墨子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表法”学说: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这也是检验认识的三个标准。

一本,即“有本之者”,标准是“上本乎古者圣王之事”,即判断事物的是非要有根据,要把古人或历史所记载的事例作为论据。

二原,即“有原之者”,标准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判断事物的是非要以人民而亲身耳闻目见的事实做依据。

三用,即“有用之者”,标准是“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判断事物的是非,还需要把这种理论用于政治上,观其对国家与人民是否有利。

这三表都以客观事物作为根据,来论证事物的是非。

其中第一表、第二表是解答“怎么思考”的问题的,墨子认为:“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而“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就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提供的两个逻辑前提。第三表是解答“为何思考”的问题的,墨子给出的答案是:为“刑政”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考。

墨子这种考察、辨别、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不但形成了深切著明的理性认识。也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写作风格中有所体现。后人在评价墨子著作是作出了“文学朴实有余而文采不足”的结论。虽然墨子的文章的确在辞采上有所缺失,但他的论文却成为古代论说文的先河。

墨子论文对古代散文发展作出的贡献,主要是“三表法”的论证过程。

墨子的散文“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就体现了这种完整的逻辑性,这些散文首尾完整,有代表中心思想的标题,逻辑性很强,除了在文采上有所欠缺外,已然是成熟的论辩散文。

在这些文章中,墨子非常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说理,用严密的逻辑来使人信服自己的观点。

我们就以《非攻》为例: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翻译出来就是:如今有这么一个人,到人家的果园子里去偷人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后就反对他。在上面管理百姓的官吏得知后,也要处罚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偷东西的人是损害别人而只知利于自己。更有偷人家的狗鸡和猪的人,他的不义超过了到果园子里去偷桃李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损害别人的越多,他的心地不善良,不道德性质更加严重,他的罪过也就更重。

接下来,墨子又说: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大意是:杀一个人,称他为不义,必然判他为死罪。按照这个来类推,杀十人就有十倍的不义,就有十个死罪了;再杀百人就有百倍的不义,必有百死的罪恶。

墨子通过列举窃人桃李、偷人牛马的不义,引申到杀人的罪恶,砸让人们明白了这些行为的“亏人以自利”的不义性之后,墨子把话题转到了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上,并由此推论出战争是比偷窃杀人更为残酷的罪行。

墨子就这样从首先论证每个人都能认识的道理为出发点,然后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逐步推论,最终得出发动战争的大国诸侯,比强盗、杀人犯更为罪恶,战争是不义的,而实行“非攻”的主张才能够使国家富强。

其实《墨子》中的每篇散文的论证方法都是如此严谨,一环扣一环,一层深一层,只要承认了他的第一步,就不得不认同他接下来第二步、第三步的推理,并最终被他说服。

另外,《墨辩》中还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章,虽然是后期墨家学者的著作,但也是讲述墨家的认识论,逻辑学的,其中还包括了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通过墨子和后期墨家的著作,我们不难看出,墨家除了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之外,在哲学,科技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