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攻守之道
3362100000035

第35章 人要有所畏——墨家的信仰(1)

一、墨家的“天”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相当复杂,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确切的定义。著名学者冯友兰曾把历代对“天”的诠释概括为五种:与地相对的物质之天;按法度运行的自然之天;有人格的主宰之天(所谓皇天上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之天(孟子所谓的“若夫成功则天也”的“天”);宇宙最高原理的义理之天(《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当然,辨别这五种“天”的具体含义需要以具体的语境为前提。

墨子所信仰的“天”,主要是指“主宰之天”。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天”的主宰含义出现的最早、最原始,“天”的命运、自然、义理等含义是人类的智力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天的主宰作用是上古人民认识愚昧懵懂的产物,发展到墨子生活的时代,天的主宰意味已经变淡,而传统的天命论观点正面临着一场变革。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墨子重新抬出了“主宰之天”,看以来有些不合时宜。但墨子的天命观点是“旧瓶装新酒”,他对传统的天志论进行了改造,使得“天”成为论证自己思想的有利工具;而且,墨子所倡导的天志,和当时流行的天命论中以民意代天意的总体趋势相一致。

墨子主张“天志”,志,知也,天志即是天智,天有智、有知;志,择也,天志也是天择。墨子所说的天有意志,即是认为天是有智慧、感情、知觉、意志,能主动有所作为的天。墨子用自己的天志论来否定孔子所信仰的天命论。孔子所提倡的天命论,是必然论、决定论,认为天数已定,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而墨子的天志论则是选择论、反决定论,认为天是有知觉和判断力的,命运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后天努力得到改变的。

墨子的“天志”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天”有意志、有好恶,是万物的主宰。《天志上》篇中说:“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说天有自己的好恶,喜欢义而厌恶不义,那么,民众在效法上天的时候,自然要做上天喜好的事情而避免上天厌恶的事情了。墨子还认为,天子是天下最富最贵的人,所有的人都得臣服于他,但是天子也会受到来自上天的赏罚,“天”才是万物生灵的主宰。

其次,“天”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天志下》中说“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逃避之者矣。”整个世界都是“天”的掌管范围,“天”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善恶真伪。一个人得罪了家人,可以先到邻居家躲避;得罪了国君,可以逃到国外;但一个人如果得罪了“天”,他能够逃到哪里躲避呢?因为“天”是无所不在的。

最后,“天”对人的行为能够进行赏赐和惩罚。墨子认为天对人的赏罚完全取决于人是否服从了天的意愿,如果顺从天意,则会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赏赐;而如果违背天意的话,那么天灾人祸、灾难瘟疫就会接踵而至。

因为天有欲求有意志,全知全能,而且赏善罚暴,是万物的主宰,所以人的行为活动必须效法于天,天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人的言行规范。墨子的天志论就这样表述:“我有天志,甓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那么,天的标准有谁来制定呢?

这就是墨子的高明之处,墨子所谓天志论中的天意其实就是墨子之意!具体说就是墨子一直倡导的兼爱、非攻、尚同、尚贤等思想。墨子将自己之意转化为天之意,实现了“旧瓶”(传统天命论)装“新酒”(墨家主张)的转换,从而把天志变成了宣扬自家学说的工具。

墨子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寻求更高层次的保障,给自己的学说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墨子所倡导的天志,是衡量天下人的尺度,这个尺度是平等的,可以度王公大臣,也可以量庶民百姓,这个尺度在人类社会中的标准就是尚贤、尚同。然而墨子不愿意让世人认为这是墨子的个人私,因为这样就落入了不平等的境地,不利于学说的推广。因此,墨子把这个尺度还原到上天,抬高为上天的意志,使自己的言论获得更大的说服力。

因为“天”至高无上,是人和万物的主宰,“天意”也就是惟一而绝对的,没有任何人的意志能和它相比。如果人类社会贯彻了“天意”,就会在一个统一而平等的标准下发展,国家自然得到治理,民众也安居乐业,墨子的政治理想也同时得到了实现。因此,墨子对传统的天命论进行了改造,把自己倡导的兼爱不、非攻的政治主张提升为“天意”,给自家学说穿上公正而神圣的彩衣。

墨子的天志论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他对传统天命论的改造,对天人关系的重新梳理,只是为了替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更坚实的基础,让自己的学说更加合理而让人信服。即使在力图证明天志存在的时候,墨子仍是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自己的学说价值为目标的。这些都决定了墨子的天志观并不是纯粹的,而是带有了浓厚的现世功利特征。

墨子对天的信仰是朴素的,但墨子所信仰的“天”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墨子在传统天命论这个旧瓶子中,装入了自家学说主张的新酒,本身也属于对天命论的改造和发展,而这种改造和发展,正好吻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以民意代天意的天命论演变趋势。

二、墨家的鬼神观

鬼神崇拜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宗教意识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便已普遍存在,发展到殷商时演变成为天命信仰,并且建立了以上帝为至上神的天神系统。遇到大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向上帝请求答案。上古先民们无法解释人的生死病死现象及做梦等生理活动,便以为有独立于人的个体之外的灵魂,自然界种种现象是因为天神们的举止造成的;而人死之后会变成鬼,就这样,产生了鬼魂崇拜,而这种崇拜又和祖先崇拜交融在一起。周代就把祭拜祖宗神灵和祭祀上天统一,称为敬天尊祖。

在春秋战国时,各种思潮撞击争鸣,理性主义的旗帜得到高扬,但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力图证明天的意志和鬼神的存在,墨子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这从他的《天志》、《明鬼》等篇章即可看出。

按照墨子的说法,鬼神有三类:“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中。”(《明鬼下》)这与周人所崇拜的天神、人鬼、地祗三个鬼神系统基本上相吻合。因为墨子的鬼神观念就是以先人的天命论观点为依托,进行加工改造而得来的,是旧瓶装新酒的“为我所用”。

那么,在墨子所提倡的鬼神观中,鬼神的作用是什么呢?

很多学者通过考察研究认证,发现在墨家学说中,鬼神的特征,作用和“天”大致相同,鬼神和天一样,有意志和目的,也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而且他们的行事“宗旨”也同样是赏善罚暴。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找出不同的话,那就是天是最高的主宰,而鬼神是天的辅佐,天和鬼神一起承担着惩恶扬善的职责。可以这样说,鬼神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天赋予的独自行事的权力,但遇到大事情,则要奉天命行事;就像一个国家中的大臣,大事情必须遵照君主的旨意,而普通的事情则按照例律法度解决。

但是,由于天和鬼神只是判定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和法仪,天和鬼神本质上是墨子用来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工具和媒介,因而。即使是墨子本人,在有的时候也对鬼神的存在有些怀疑,甚至在自家学说的某些观点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

《墨子》中有几篇讲天志和明鬼的。其中的观点认为,天帝存在,而且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要求一切人彼此相爱。天帝也经常监察人们的行动,尤其是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他用祸患来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而以福祗来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在天帝之外,还有许多鬼神存在着,他们也同天帝一样,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然而在有《墨子·公孟》中却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墨子的故事: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鬼神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哉?”

既然认为疾病祸祟都是鬼神对人的惩罚,那么,像墨子这样为天下兴除利害而四处奔波的人为什么也会得病呢?这是因为自己的主张有不合理的地方呢,还是因为鬼神不能够明查?而且,墨子的回答也并不能结实跌鼻的疑问,他的答案也趋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如果用现代逻辑的术语来表述,墨子的话可以这样理解:鬼神的惩罚是一个人得病的充足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

另外,在对待鬼神的存在和祭祀鬼神的态度上,墨家的学说也好像存在矛盾。一方面,墨家相信鬼神存在;而另一方面,墨家又反对厚葬久丧和烦琐祭祀的礼仪制度。

然而,如果我们从本质去考察就会发现,墨家的观点中并没有实际的矛盾,因为墨子坚持鬼神的存在,本来是为了给他的兼爱学说设立一种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出于对超自然的实体的真正兴趣。

所以他把天下大乱归咎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并且接着问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明鬼下》)认为导致天下乱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怀疑鬼神的存在,不相信鬼神能够赏善罚恶,如果大家都有“鬼神赏善罚恶”的信仰,那么天下就会大治。

归根到底,墨子的“天志”、“明鬼”等天命论之说都是为了诱导人们相信:实行墨家学说则受赏,而不实行则会受到上苍的惩罚。

在人心之中建立这样一种信仰,对于墨家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宣传和推行是有帮助的,因此墨子需要用鬼神的存在来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媒介和手段。

虽然,墨子的尊天明鬼论形式上是对商周以来原始宗教信仰的继承和回归,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墨子的天人观带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尽管墨子极力证明鬼神的存在,但建立一个令人信服的宗教体系并不是他的根本目标,他的终极理想是推行自己的学说。墨子所描绘的鬼神世界,虽然无法经受理性的考验,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迎合了普通民众的心理经验和需要,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对待历史遗留的文化,不能但从现实的经验和判断出发,更多的应该联系当时的具体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就像对待墨子的鬼神观,从当代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是思想的糟粕,然而在当时,正是鬼神观帮助了墨子推行自己的学说。诚然,我们对待先人的精神遗产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那么对于墨子,我们在否定其思想缺憾的同时,更应该将其中的精华发扬。

三、敬畏神明

在墨子的鬼神观中,上天和鬼神是全知全能的,他们赏善罚恶,能够洞察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墨子强调鬼神之明,旨在让人们相信鬼神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进而产生对鬼神的畏惧和敬畏感,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恶向善。

墨子认为鬼神之明首先体现在他的全知全能上,民众虽然在平时里看不到鬼神,但鬼神是无处不在的,他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观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政府官吏不清廉、盗贼流寇残害无辜,鬼神都看得见,并且会对他们进行惩罚。因而,官吏施政时不敢不廉洁,见善不敢不赏、见恶不敢不罚,盗贼抢夺车马,残害人命的事情也就不再发生。因而人也就不能依仗富贵为非作歹,不能倚恃有利地形抢夺财物,因为鬼神之明能够洞知世间所有的善恶。

墨子还对鬼神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古往今来所说的鬼神,无外乎三类:有天鬼、有山水之鬼神,也有人死后所变的鬼。这三类鬼神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天鬼拥有最高的赏罚权力。然而在全知全能方面,他们是相同的,因而鬼神可以无所不在而且互通有无、相互联系,在这样多鬼神的监视下,有人若是想为非作歹不可能逃过鬼神的眼睛。

鬼神之明还体现在鬼神的赏罚标准是赏善罚恶,在执行的过程中公正无私。

墨子认为鬼神对于人的赏罚,不会因为人地位的高下、身份的尊卑而有所不同,相反,鬼神常常为那些受到侵害的人伸张正义。无论恶人有多大的权势、财富,也不管多么勇猛顽强,鬼神都能够处罚他。墨子列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来证明鬼神的公正性:

从前的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他对上亵渎天帝、侮辱鬼神,对下祸害忠良、残杀百姓,违背上天之功,抗拒上天之道。所以上天就派商汤对他进行惩罚。

从前的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他对逆天道而行、祸国殃民。抛弃父老、屠杀孩童、用炮烙之刑处罚无罪之人、庶民鳏寡无数冤屈而不能申诉。所以在这个时候,上天就派周武王对他实行惩罚。

由此可见,即使位及人君,若是违背天意,也一样受到惩罚,而那些积善行德的人,即使是普通百姓,鬼神也会记住他的善举,并且会给与奖励。所以有“积善得福,不嫌微贱;积恶灭宗,不避高贵。”的说法。鬼神不会因为地位微贱而不去赏赐善良之人,也不会因为地位尊崇而不去惩罚残暴之人。

墨子不但认为鬼神对人的奖赏是公正无私的,还认为鬼神是赏善罚恶的,他同样也列举了几个古代的例子:

周宣王的臣子杜伯并没有犯罪,而周宣王杀了他。杜伯在临死之前说:“我无罪而君主杀我,,假若人死之后无知无觉,那么就算了;倘若死而有知,那么三年之内,我必定让我的君上知道后果他这样做的后果。”

果然,在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打猎时,遇到了杜伯的鬼魂,当时,猎车数百辆,人群布满山野,就在太阳正中时,杜伯身着红衣乘坐着白马素车,追赶周宣王,一箭射中宣王的心脏,使他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

人们将这件事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人们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君王以此教导臣下、父亲以此警戒儿子,告诫他们说,凡是杀害无罪的人,必定得到不祥的后果,鬼神的惩罚是无法逃脱的。而另一件是也证明了鬼神赏善罚恶的公正:

秦穆公有一天中午在庙堂里,看见有一位神进来,长着鸟的身子,穿白衣戴黑帽,脸是正方形,秦穆公见了十分惊恐想要逃走,这是那个神说:“你不要害怕,我是句芒,上天知道你的明德,因而派我来,让我赐给你十九年阳寿,使你的国家繁荣昌盛,子孙兴旺,永不丧失秦国。”后来秦国果然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称雄天下。

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像痴人说梦,毕竟现代科技的发达证明了鬼神的虚妄,然而,我们不是要批判墨子的迷信思想,而是从中找出一些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价值的东西。从本质上说,墨子的鬼神观也是为了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的,墨子要求人们“兼爱非攻”,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说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而采用鬼神的赏善罚恶,则能让民众产生畏惧感,因为怕受到鬼神的惩罚而不去作恶,相反,希望得到鬼神的奖励而去做善事,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墨子的政治理想也就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