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攻守之道
3362100000030

第30章 完善自我(1)

一、心性的修养

儒家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儒家把孝悌看作是斜身直奔,这是和他们儒家尊尊、亲亲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的。儒家讲究积极入仕,而且给出了具体的途径,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过程是逐层递进的,因而儒家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理想最根本的前提。

道家也讲修行,但他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治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们更讲究个人道行的修炼,而治国治天下则在其次,这和道家无为的思想观念也密不可分。

墨家更重修身,墨子把《修身》放在学说中的第二篇,由此可见他对修身的重视程度。墨家也把修身看作是治世之本,但墨家所提倡的修身和儒家的侧重点不同,和儒家把孝悌作为修身的主要内容不同,墨家更重视在“行”方面的修身。墨家认为,学和行作为治世的先决条件,行是更基本、更深层的修养,因此主张修行在先,博学在后。

在墨家的修身观中,他们把内心道德操守的修炼看作是所有应为规范的前提,君子贤士首先应该将具备的德行是心存善念、对自己的要求首先从克己内省做起。

克己内省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3),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修身》)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自己的社会理想能得以实现,在推行自己学说的同时,各家也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认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君子贤人必备的品质,然而同样是修身,各家也有自己不同的标准和方法。

墨子对自己的修身观念进行了论证,他把人在行为上的修身比作建筑,如果基础不牢固,是建立不起千尺高屋的。统治者也是如此,本国人民还没有亲附,就没有条件招徕远方之人;亲朋之间还不团结,就不要贪图建立远交;同样的道理,行未修成,就是基本未固,因而博学、高蹈之事也就无从谈起。

在谈及如何修身时,墨子认为,统治天下要讲究悦近而来远,自己身边的人认可了,远方的人自然会来归附,因此君子处世也应该先修己以悦众。做到克己内省。

克己内省的含义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在看到不修善行的人被人攻击时,不应该讥笑或者憎恨别人,而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不修之行,是不是也有得罪人之处。

修身首先要做到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

在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一方面,儒家和墨家有相通之处,孔子认为,君子要提高自我修养,就应该用“戒、畏、思”这几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提出了君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主张君子在修身时要遵循的三个规则;“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据君子修身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做了规定。而且特别强调要严格要求自己。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才那个记载了“公议休不受鱼”的故事。

春秋时,鲁国相国公议休很喜欢吃鱼,于是,很多人就送鱼给他,但他一概谢绝。他的学生问他原因,他说,如果我收了鱼,为报答他就必然要满足他提出的哟阿求,甚至作出违法的事......最终会把自己的官职丢了,那就更吃不到鱼了。因而我拒绝别人赠给我的鱼。

由此可见,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还有利于治理国家。墨子也十分赞成克己,他认为,看到修行不高的人,应该给与劝导,而不是讥讽和嘲笑,在日常的生活中因该严格要求自己,给别人树立榜样。

很多墨家子弟都严格的遵守这一要求,在春秋战国时期,墨者的修行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墨家严格要求自己的这种主张,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一种道德要养成习惯,首先应该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如此,应该从细节上开始、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比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果壳、说脏话等等之类,看起来无关大局,其实就是在这些小事上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开始,严格要求自己。

修身还应该做到内省,这是对自我内心的反省。

墨家的这种内省法,与儒家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对自己的品德修养,十分强调“慎独”。一个人在大众面前,可能会有意识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时候是他独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内心的真实才会暴露无遗,因而,各家在都主张“内省”,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修身方法。

儒家也十分重视“自省”、“省察克治”之类的修行,孔子曾说:“吾未能见其内自讼者也”,意思是说很少有人在内心里,依据道德的标准对自己进行审判,由此可见,内省对于君子的修身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我们很容易指出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因此就应该做到“见不贤内自省”,通过别人言行上的失误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并改正自己的缺陷。

古今中外,大凡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也正是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了他们事业上的辉煌。彭德怀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彭德怀在生活上处处为战士着想,同时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接受别人对他的特别照顾。他曾经提出了“一个月一省我身”的建议。他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做了没做,我不知道,但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比古人高明得多,能不能一星期一省我身?一个月一省我身?我一个月总是要抽出半天一省我身,想一想自己对党对人民对革命应尽的责任尽到没有?有什么缺点错误?怎么克服?”

克己内省就是对我们心性修养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敢于面对自己内心自私、阴暗的角落,敢于改正自我修养上的缺陷,在严格要求自己的修养过程中,逐渐完美自己的道德修养。

克己内省是君子修身最难做到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因而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这种品德。

二、心存善良

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十分重视“善”,“善”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处事要心存善良;人际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修身养性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善”几乎成为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

在诸子学说的争鸣中,他们唯一达成一致的观点恐怕就是善了,儒家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认为君子修身要从小善做起,并且孔子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君子修仁的标准,在这里,儒家所说的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善,不过是表述的不同。

墨家也同样强调“善”在君子修身中的重要性,墨子主张君子要“存善防邪”,他曾经把“谮慝之言,无入于耳;批讦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作为君子修“善”的标准,认为心存善念的贤士,不会听诋毁之言、说攻击之话,生害人之心理,自己心思清明了,就会影响身边的人去做善事。

善良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崇尚品德。心存善良的人必有善行,将自己的善惠及他人甚是万物生灵。就像孔子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事没有大小的区分,善行也没有先后顺序,只要心存善念,什么时候开始做小善都不晚。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说明了人心中善念的力量:

一场暴风雨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海滩上,一个小男孩不厌其烦把鱼捡起送回大海。一旁路过的老人很不理解,对他说:“你这么辛苦一天也捡不了几条,谁在乎呢?”小男孩并没有停止,而是一边把鱼送回海里,一边说:“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

是的,小男孩送回海里的鱼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对于那些因为他的善念而重新回到海里的鱼来,他的善良就是生命。看到善良在这个小男孩身上的闪光,难道我们能够不被人性的善所感动吗?

善行惠及他人也惠及自身,我们今天所作的善事,也许明天会被人忘记,但善良却在人的心底扎下了根,他的人性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和完善。相反,那些心中有邪恶的人,会在危害别人的时候也伤及自己。

一日,佛祖闲坐在花园井边,无意间向井下望去,看到那里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恶人,正在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

这时,一个生前作恶多端的恶鬼看到了慈悲的佛祖,于是高声呼救。佛祖锐利的目光发现了此人虽然生前杀人无数,但在一次途中,他对脚下一只蜘蛛心生恻隐,移开脚步使蜘蛛得以生还,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所作的善事。于是佛祖决定用蜘蛛的力量,拯救他脱离地狱的苦海,就把一根蛛丝从井口伸下去。

那恶人发现了这根细细的蛛丝,于是拼命的抓住蛛丝往上爬,而其他恶鬼也发现了这根蛛丝,于是大家一哄而上,都想通过蛛丝逃离地狱。那个恶人怕游丝不堪重负断了,为了抱住自己唯一的希望,他回头砍断了身后的蛛丝,其他的恶鬼掉下去了,而这个恶人也重新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也许这只是一个对恶人的告诫,然而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善念是一瞬间的思想,恶念也是一瞬间的思想,但两者的后果却截然不同!心存善念,会救自己于危机关头,心存邪恶,会丧失自己唯一的机会。

君子修身更应该存善防恶,以此来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心存善良,简单而朴素的一句话,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却被人束之高阁,在善良蒙尘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心存而善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为小善”呢?

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肩负自己应该付出的责任。

行善事不是为了结果,当然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是理想的结局。一个人受朋友之托费尽辛苦帮查寻资料,可没想到几天后朋友突然说不需要了,而朋友甚至没有对他表示谢意。这个人的善意之举没得到回报,但我们能说他不乐于助人吗?虽然没有得到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心存善良,可能我们依旧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但我们的人生的风景因为善良的存在而亮丽。

在我们的社会伦理观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循环思想还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在这种社会意识的支配下,会趋善避害。

善良也因此成为人类道德中最耀眼的珍珠,善良的人甚至比伟大的人更值得人们尊崇。

然而生活中确实还存在着很多的阴暗,邪恶在某些人的心里还顽固的占据着某个位置,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存善去邪呢?

先说这样一个生活中的事实,一块田地,上面长满了杂草,应该怎样清除这些杂草呢?拔掉还是烧光?要知道“野火烧不尽”的道理,也许这样做能暂时把草除去,但来年仍然还会发芽。农民们给出了最好的方法:在田地上种粮食。是啊,土地上长满粮食的话,杂草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我们每个人的心,就是这样一块田地,如果我们不在上面播种粮食,它就会被杂草所霸占,而善良就是种在我们心底的粮食,如果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善良,那么邪恶的杂草救没有了生存之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消除自己思想上各式各样的苦闷与烦恼,,这就像我们的心田里长满了杂草。于是我们应该用上面农民的办法来解决这种困扰,让善良进驻自己的内心,这样,我们心中悲观、偏激、仇恨的杂草,就会为乐观、善良、友爱的粮食所取代。要知道,仅仅把邪恶驱逐出自己的心灵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善良给自己的心灵建构一道坚实的防护,这样邪恶才永不能入侵。

心存善良需要做到宽容,无论别人怎样的蛮不讲理、自以为是,都可以原谅他们;心存善良需要坦诚,即使别人误解我们、指责我们、虚伪的对待我们,都能够坦诚相待;心存善良需要度量,面对别人的伤害、生活的不公平,都能够付之一笑。

心理学上说,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会给人带来愉悦感、轻松感;生理学上讲,邪恶愤怒会使神经系统受伤,而愉悦、善良、友爱会增进细胞的活力。我们说,在道德价值上看,心存善良是修身的重要方向,让我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我们的人性散发光辉。

善良是清除我们内心杂草的植物;是驱逐我们内心黑暗的光亮,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善念,我们的人生也就一片鸟语花香。

三、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伟人

诸子百家之中,能将仁爱天下的思想和信念付诸行动的人,当首推墨子。我们通过对诸子的比较可以和容易的得出这个结论。与墨家倡导的勤于奔走和无论巨细的操作实践截然相反,孔子周游列国,述而不作,在治理天的理论上很有见地,但他本人却并没有为自己的社会理想的实现付出过实践上的努力。不但孔子本人鄙视下层百姓的劳作,甚至他的弟子们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相比较而言,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具体行动更让人钦佩。从这个角度说,孔子是理论派,而墨子则是实干家。

如果说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还让人觉得像是理论上的说教,那么墨子止楚攻宋的成功就是实践这种理论最有利的证明。墨子如果仅仅是进行游说,希望用自己的主张来阻止战争的发生,那么他只能算一个纵横家而已,但墨子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他还有更让人敬佩的举动——帮人守城。当墨家的非攻思想制止不了战争的时候,墨者们就会挺身而出,帮助弱小者抵御外侵。历史上这样来描述墨家弟子们的行为: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墨子不但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行动上的伟人。墨子不愿意停留在议论和清谈上,而是将治国安邦的事付诸在具体的行动。因而墨家的修身之道,把“行”放在了“学”的前面,认为具体的行动才是君子贤士修身的基本。

自强不息

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修身》)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天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

墨家认为,君子贤士最伟大的操守就是能够自强自立,只有在不息奋斗的过程中,个人的志向才能更加远大,自己的品行才能日趋完善。因而墨子益处了修身应该自强不息,而自强不息首先要做到“力事日强”,只有通过不息的自强奋斗,才能得到“愿欲日逾,设壮日盛”的结果,信念才会更坚定、道德修养会得到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