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被困在一个山洞里,其中的一个说自己真的很命苦,怎么就这么倒霉呢?这次肯定死定了。而另一个人没有说话,只是四周观察,于是前一个人问他,这里除了黑暗之外就是石头,还有什么好看的?后一个人说,难道你没有听见墙壁往下滴水的声音吗?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前一个人自怨自艾,慨叹时运不济,而另一个人积极的思考如何逃脱,他沿着水声寻找到了水源,经过努力的挖掘,他终于找到了通向山洞外面的通道,获得了生还。而另一个人已经绝望而死。
很多人说自己现在的境况是命运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即使在恶劣的绝境中,我们还有最后一种选择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是抗争还是顺从,故事中人物的结局告诉了我们答案。什么是绝处逢生的真正意义,就是在我们走到山穷水尽时依然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然而很多人都主动放弃了自己选择“生”的权力,认为命运既然让自己困顿、无为,除了认命的选择之外,无路可走,于是也就放弃了成为一个卓越者的机会,因为我们所经历的磨难都是生活让我们卓越的考验,我们选择了放弃也就选择了平庸,当我们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出去的时候,就把我们的成功也交付出去了。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和时代环境,但我们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之中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命运。也许我们的人生起点很低,但只要不放弃,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创造,一样可以走出辉煌的人生。纵观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能够取得卓越成就的英雄伟人,他们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相反,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生活和人生磨难,使得他们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而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先天条件优越的人,往往养尊处优,当不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时,他们也就丧失了进取的斗志,最终碌碌无为的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就好像打牌,人生也是如此,并不在于摸到一手好牌,而是在于打好自己手中的牌,人生的命运之牌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三、在苦难中起舞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墨子在《亲士》说: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说,凡事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没有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得到所厌恶之后果的。
这段话是墨子在论证国君重视贤臣的重要性时提出的,他认为只有那些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才能够成为君子,成为辅佐国君治理天下的良臣贤才;而那些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逃避苦难的人,最终得到的结果恰恰是他最不想得到的,更别提成为有才能的贤士了。墨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苦难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和苦难的考验对于成就人才的必要性。
虽然墨子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是在两千年之前,是从如何成为辅佐国君的贤士这个角度出发的,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无论是在墨子所处的古代,还是在科技经济告诉发展的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实现什么目标,不经历磨难、付出艰辛,是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仅仅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我无意赞美形形色色的英雄、圣徒、冒险家和苦行僧,可是,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欢乐与欢乐不同,痛苦与痛苦不同,其间的区别远远超过欢乐与痛苦的不同。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这种人尽管敏感,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他眼里,现实生活中的祸福得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赌场上输掉的,却在他描写赌徒心理的小说中极其辉煌地赢了回来。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这个限度对幸运同样适用。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有位哲人说“荣誉的桂冠,都是由荆棘编成的”,的确,人生不是一次一帆风顺的旅行,而是一个布满坎坷的征程,在这条路上,有崇山峻岭有困顿迷茫,甚至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下一步将遭遇什么天气,可能和日丽也可能是电闪雷鸣。就要求我们有在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时,有和困难斗争抗衡的勇气,告诉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有坚定不屈的意志,告诉自己坚持走过之后就是晴空。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苦难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从这里毕业的都是杰出的人物。
苦难的含义有两种,一个是苦,一个是难。
苦,常常指的是生活环境的困顿,物质条件的贫乏。身处这样的环境,会倍加感觉到生活的艰辛而懂得珍惜;会因为曾经遭受各种歧视和侮辱而炼就一颗坚强的心灵;会为自己的追求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的生活十分艰苦,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就是在这样的困顿环境中,发愤图强,最终实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正是因为身处下层,他更深切的体会到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才立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志向,成为一个在政治上颇有建树的人才;也正是因为他幼年的勤奋苦读,使得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非同一般,成为一代文豪。
不能不说,是贫苦的家庭环境促使了范仲淹的伟大成就,如果他不曾经历幼年生活的艰辛,就很难体会到生存的不易,也不一定能在政治上有重要的建树。然而,现在有很多人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不曾尝过苦难的味道,但成长在温室里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只有经历了生活风雨的洗礼,才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
难,指的是生活所给予的意外打击,这种挫折常常是在人的意料之外,而且沉重到无法承受,在生活的难面前,倒下将一无所成,而勇敢的站起则能成为生活的巨人,经受住了这种磨练,将会得到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受过令人引以为耻的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牢狱中,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同命运的打击做斗争,最终历尽艰辛,呕心沥血完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成了伟大的史学家。
如果不是生活的意外打击,司马迁最多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官,而不会成为一个历史的巨人。身体的苦难成就了他坚定的意志,正是在命运的挫折面前,他坚强的面对了,也勇敢地跨越了,所以才能够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苦难可以折磨人,使人痛不欲生;苦难也可造就人,使人成为伟大的成功者。就看我们在遭遇苦难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破茧成蝶的故事,蝴蝶必须经过脱蛹、奋力挣扎展翅的艰辛过程才能够展翅飞翔,一位生物学家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划破蛹帮助蝴蝶从里面钻出,但接受了特殊怜悯的蝴蝶钻出蛹后翅膀稚嫩,根本飞不起来。破茧成蝶是成长的道路上必经的苦难,只有经过痛苦的磨难,蝴蝶才能够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其实人生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面对生活的苦难,从不会埋怨命运的不公。相反,他会把这种苦难当作是生活给予他的磨练。正是在命运的坎坷中,他们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正是与苦难的交锋,他们把握了生存的真谛。
在苦难面前,我们要乐观对待。曾看过一个短片,讲述的是台湾一位画家的奋斗故事,他叫谢坤山。这位山一样挺拔的汉子让自己卑微的生命绽放华彩的历程深深地震撼了我——感动我的不是他所经历的苦难,而是苦难背后的坚强与不屈。
画面上,主持人与谢坤山之间的小方桌上有一盘象棋。主持人说,现在我们俩对弈,前提是,我要拿走你的两个车,再拿走一马一炮,然后主持人话锋一转:“你觉得自己的胜算有多大?”谢坤山爽朗地笑了:“胜负不重要,我会战斗到底。”
视频短片上有这样一段画外音:“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你会不会哭泣?如果你少了一条腿,你会不会悲伤?如果你失去了一双手,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如果你同时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条腿、一双手,你还活得下去吗?即使活了下来,你还能感觉快乐吗?”
相信没有谁能够对这段文字之中某一个诘问,作出很轻松的回答,而谢坤山却以一个生命应有的姿态给生活以漂亮的答卷。
1958年谢坤山出生于台湾省台东县一个贫苦家庭。16岁那年,在一家工厂做工时不小心触到高压电线,一阵火花四溅的爆响后,谢坤山成了一个火人,被人救下来后,四肢只剩下左腿稍微完好。医生告诉他的家人:谢坤山必须立即进行截肢手术,截肢部位是左臂自肩膀处、右臂自肘处、右腿自膝盖处。在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哭与钢刀切割骨头的刺耳声中,谢坤山成了一个“废人”。
但谢坤山没有让自己废掉,需要健全人用双手完成的事情,谢坤山做到了。“只是比别人付出更多而已”。没有双手,他就发明一套能够自己进食的用具。不能洗澡、如厕,他就自制工具,并运用自如。最终解决了自己的私密事情。
“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在和主持人交流中,谢坤山说:“勇敢面对一切难题,那样它们就会在你的面前落荒而逃。”
解决了生活自理问题,谢坤山还面临着生存的难题,总不能一辈子靠家人供养吧。恰巧,电视上介绍了一家专门为残障者设立的绘画学习班,残障者可以免费在这里学习、食宿。谢坤山兴奋极了,“没有了手,我还有口啊”。此后,谢坤山以嘴握笔,以心当手走上了艰难的绘画之路。他一边画,一边将作品拿到路边去卖,既聊补生计,又激励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谢坤山感觉无比骄傲和自豪。
然而,厄运并没有因为谢坤山的坚强而走开。24岁那年,正当他踌躇满志憧憬未来的时候,命运的魔手再次伸向了他。一次妹妹在帮他撕扯装订不妥的书页时,用力过猛,手肘重重地击中了谢坤山的右眼,一种刀割般的刺痛狠狠地戳进了他的眼睛。这次意外,使得谢坤山的右眼视网膜剥离,这也意味着他的右眼永远失明。
谢坤山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后的苹果,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右眼的失明,说明我特别受上帝的眷顾。
经历命运一次次的打击之后,谢坤山不但没有消沉,反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一如既往地钟爱着自己的绘画艺术。一天,谢坤山在大街上作画出售时候,遇到了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深受感动之余,这位老师决定帮助谢坤山,她不但送来大量世界著名画家的画册,还指导谢坤山学习绘画技巧。一段时间过后,谢坤山的画技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