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攻守之道
3362100000011

第11章 和平!和平!(1)

一、“非攻”

《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墨子站在下层百姓的立场,为普通民众的利益奔走呼告,摩顶放踵也不改变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他这种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一直被后人赞扬。

正确地解读《非攻》,重要的是要明白《非攻》产生的场景。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那个被定名为春秋战国的时代充满了政变、瓜分,侵略、吞并,欺诈和屠杀,时间绵延两百多年。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文化基础逐渐地被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直接造成了社会紊乱、经济凋敝。司马迁记而述之:“诸侯恣行,政由强国。”,《左传》载,“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可见混乱和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对于这个时期的评论,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庄子怒斥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后来的董仲舒则以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可见那个时期的混乱是怎样为人厌恶。但是,上述三人评论又有不同。

孟子认为的“无义”指的是“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破坏的是秩序;庄子则是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论,是对时代的否定;董仲舒的意见在于“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是从战争利弊的角度来评说的。

墨子的《非攻》就写作于这一时期,表达的是平民百姓对战乱的看法,也是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在《非攻上第十七》中,墨子对于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

墨子问道,偷窃他人桃李、猪羊等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给予惩罚,但是发生进攻他国的事情,大家却跟随、响应,而且谓之“义”,这是什么意思啊?

墨子又问道,杀一人是不义,定死罪,杀人越多罪也越重,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对于大不义的侵略他国,大家为什么却拥护、支持呢?

墨子质问:对于小事,大家知道是非。可是对于侵略他国的大事,大家都犯糊涂了。这种所谓“义”和“不义”的辩论是不是胡扯?

和平,众之所求。先秦诸子对于和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主要的就是关于仁与义的争论。这是残酷的环境使然。当其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愤于世事而无奈,骑牛出函谷而不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著述春秋,希望以此劝世,但是闻说祥瑞麒麟被猎获,对世事极度失望,掷笔绝书。

孟子是孔子理念的继承者,也是“义”的创建者。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征,所以正人也。诸侯有罪,则天子讨而诛之,此春秋无义战也。”

无论是“仁”或“义”,都是从建立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说的。社会秩序的实质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相互间的一种妥协。问题是,战国期间的诸侯们并非孟子的性“善”者,而是荀子的性“恶”者,于是就有了“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的战争,他们是用战争的方式来进行关于建立社会秩序的讨论。

而墨子是“不堪命”之民的代言人,他对的“义”理解是从民众的角度来阐述的。或者说,他是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参与关于社会秩序的讨论。

在《非攻中第十八》,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冢者,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如果什么事情都依靠战争来解决,民众又怎么能够承受?他说,发动战争,冬天太冷,夏天又太热,只好在春、秋进行。可是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荒废了这两个季节,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进行战争,战死于战场的人又不可胜数;用于战争的牛马的死伤不可胜数;运输粮草而疲于奔命的百姓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如此危害民众的利益,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得到“伐胜”的名声和一点战利品?墨子以为,这其实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呵。为了得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却要死伤数万,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土地太多了而自己一方的民众却大量减少,这种“弃所不足,而重所有馀”的做法是国家的要务吗?

墨子在驳斥了好战者的种种谬论之后说道:“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他问道,今天的好战分子,难道不应该从智伯(晋国分裂过程中的好战分子)的行为中得到教训吗?

墨子进而论曰,连傻瓜都知道奉天则承运。奉天就是奉行天下人认同的大义,即圣王之道。诸侯们把精力用于战伐兼并,而以为是义举,实在是盲人不知白黑的行为。

什么是圣王之道?墨子论曰,“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所谓圣王之道,就是所作所为都要服务于百姓的利益,对外则不以大国自居与邻邦和睦共处,然后带领百姓奉祀山川鬼神、发展生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大家都得到利益,自然功劳也就大了,于是四面八方都是拥护的声音,大家也就敬奉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了,这才是“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在《非攻下第十九》一节中,墨子阐述圣王之道,评论战争的危害,对于不识大义、妄动干戈的好战分子痛加批驳,激愤之语溢于言表。

“非攻”当然不是“非战”,墨子对于战争的理解是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的角度予以考虑的。有好战分子说:“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

墨子反驳,禹征有苗不是攻,而是诛其元凶。三苗大乱之时民不聊生,所以天命殛之。大禹奉天命征伐,得到天下的支持,所以很快成功了。特别是禹既克有三苗,不是烧杀掳掠,而是为他们建立了秩序,使他们有了安居乐业的环境。

还有汤之伐夏王桀,也是因为夏王桀倒行逆施,天下大乱,所以才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汤遵从天命,通於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这就是汤之诛桀也。

至于周文王伐商王纣,也是纣的“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也就是纣的德行败坏,天下大乱,才有“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同样的,周文王伐纣之后也是奉行仁德的天道,“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也就是说克服了种种乱象,使天下得以安宁。

墨子战争观的内涵有深刻的人民性。墨子曰:“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在上古,天命常常指的是社会的表现,也就是人民生存的状况。在墨子看来,只有顺乎民意,除暴安良,此类的战争也并非不可以,反而是圣人之道。墨子战争观的核心就是战争必须服务于“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观之,墨子为民的立场鲜明,亦非迂腐之辈可以比拟。

“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常常有人片面理解“非攻”为反对战争,这是曲解。大家都希望和平,严格地说却并非如此。和平与战争都是社会存在的合理的形式。在战国时代,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如果片面地反对一切战争显然没有合理的现实依据,注定被现实否定。即使现在的国际环境,盲目于“非攻”,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犯罪。原因很简单,在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的时候,战国时期的社会是无序的,用现在的话说,社会遵循的是“丛林原则”,而现在的国际社会也是如此。

基于这样的战争观,墨子在战略战术上体现为“墨守”。后世的诬墨者常常以“墨守成规”来戏弄墨学为保守学说。其实“墨守”有之,“陈规”却未必。“墨守”实际上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当然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得民心、为民者所领导的人民战争,而且大有成效,例如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就是现代的“墨守”。对于专制者,则没有意义,那只是无能的遁词,也必然失败,例如萨达姆之辈。当然对于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者如布什,更无价值。墨子的战争观和战略战术与他的平民思想是相一致的。

《公输第五十》是“墨守”的示范。该文逻辑缜密、文采丰华、思想深刻,即使相隔年代久远,依然展现着和平主义的光芒。

“墨守”的内容包括基本的两方面:外交与战备。外交是国际政治的组成,也是一种妥协的途径,无外交,“墨守”失去和平主义的意义;另一方面,战备是外交的基础和保证,弱国无外交。

《公输第五十》记述,墨子“行十日十夜”面见战争的教唆者公输盘,对于公输盘在“义”上的糊涂,墨子以“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的“四不”论让公输盘哑口无言;又以“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说服了准备讨伐宋国的楚王。

希望通过外交谈判来阻止战争,是一种可怕的幻想。真正迫使战争狂人们老老实实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实力。墨子和公输盘的实力较量是这样进行的“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馀。”模拟战争告诉公输盘,所谓的新式武器“云梯之械”是不足持的。

显然,纸上谈兵还不能制止战争。在模拟战争中失败了的公输盘威胁要杀害墨子,在他看来失去了墨子的宋国也就失去了屏障。于是墨子冷静地告诉这位战争的教唆者:“你所能想到的我都为你考虑了,我的弟子们已经使用我的方法为宋国作好了防御准备。”文章记载了楚王放弃了战争的计划,但是没有记述公输盘的彼时的感受。我想这时的公输先生一定铁青着脸,他可能得到的别墅和小轿车的赏赐在这一番较量中化为乌有。

和平主义者的墨子们珍惜生民、热爱和平。为了制止战争,他们摩顶放踵,置生死于度外。墨子说道:“治於神者。众偿知其功。争於明者。众人知之。”

壶公评论曰:仁德之心,天地可鉴,昭示千古。

二、战争与和平

墨子反对战争,提出了自己的“非攻”思想。但是,墨子并不一概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只是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有两种战争,墨子是持支持态度的。

一种是防御性的战争,墨子虽然主张“非攻”,但在外敌入侵,侵城掠地时,他并不主张弱小国家束手待毙,而支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捍卫自己国民的利益。为此,他特地写了《备城门》等篇章介绍守城防御的具体措施,而且,他和墨家子弟们也身体力行,用行动来实践自家的学说,墨子本人就曾帮助宋国抵御楚国的进攻。可以说,“非攻”的主张,是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立场,从反对破坏生产,保全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提出的,因为墨子深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民众。

另一种是讨伐性的战争,墨子把非正义的掠夺战争称为“攻”,他的“非攻”思想主要就是针对这种不义战争提出的,墨子反对侵略性质和掠夺性质的战争,反对“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认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正义的犯罪行为,会给个体劳动者和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战争是“天下之巨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带来的危害大,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墨子甚至主张“伐无道,诛暴君”,认为如果国君无道,民众可以推翻他,另择有德有才者作为统治者,这种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墨子还列举了上古三位圣王的事例来证明他的论点:

三苗大乱时,太阳在晚上出来,血雨下了三天不停,龙在祖庙出现,狗在街上哭叫,夏天水结冰,土地开裂而水沸腾,五谷不能成熟。于是上天下命诛杀他,古帝高阳在玄宫向大禹授命,让他去征讨有苗。大禹亲自拿着天赐的玉符去征讨,这时雷电大震,有一位人面鸟身的神,恭谨地侍立,用箭射死有苗的将领,苗军大乱,后来就衰微了。大禹在战胜三苗后,划分山川,节制四方,于是神民和顺,天下安定。这就是大禹讨伐有苗。

夏王桀的时候,日月失时,寒暑无节,五谷枯死,国都有鬼叫,鹤鸣十个晚上。于是天在镳宫命令汤,让他去接替夏朝的天命,因为夏德已乱,上天已经把他的命运终断。汤于是奉命率领他的部队,向夏边境进军。天帝派神暗中毁掉夏的城池来帮助汤打赢这场战争,而且,汤接受夏的民众,最终战胜了夏。战胜后,汤在薄地会合诸侯,表明天命,天下诸侯皆来归附。这就是汤诛灭夏。

商王纣时,祭祀失时,夜中出了十个太阳,薄地下起了泥土雨,九鼎迁移位置,女妖夜晚出现,鬼神在晚上叹喟,有女子变为男人,天下了一场肉雨,国都大道上生了荆棘,纣王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的放纵自己。于是,上天派赤鸟口衔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庙上,圭上写着“上天授命周文王,讨伐殷邦。”于是贤臣泰颠来投奔帮助,周武王即位后,梦见三位神人对他说:“我已经使殷纣沉湎在酒乐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使你彻底戡定他。”武王于是去讨伐商纣,灭商兴周。武王战胜殷商后,承受上天的赏赐,命令诸侯分祭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达四方,天下归附,继承了汤的功业。这即是武王诛纣。

墨子通过这三位圣王的功绩,来证明这样的事实:讨伐不义的战争,不是“攻”而是“伐”,掠夺性的攻击战争是违背上天旨意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而对昏君的诛灭也是上天对黎民的拯救,因而是正义的。像大禹讨伐三苗,商汤诛灭夏桀,周朝取代商制,都是这种正义的讨伐战争,墨子对此是支持的,并找到“天意”这样一个依托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让人信服。

当然,墨子的这种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因为朝代的更替并不是上苍的旨意,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当时所处的特殊时代,墨子能对战争作出这样的区分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且,他所支持的讨伐战争,也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必须经过战争来实现和平的特定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在当时没有一个君主采用他的这种政治主张,因为在战乱中,如果不用战争来保卫自己,自己就会被战争吃掉,所以墨子的这种美好社会理想最终成为了梦想。

然而,墨子的“非攻”思想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之处,就像上面所说的,战争有攻和伐的区分,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在为人处世中掌握进退的艺术,我们不应该主动的攻击他人,但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尤其是面对邪恶的时候,决不能坐视不理,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因为在很多时候,“伐”就是保卫自己的利益。

同样是战争,因为对象和动机的不同而有了“攻”和“伐”的分别,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同样一个举动,因为目的和环境的差别而有“义”和“不义”的不同。比如说对一个人的责骂,如果是无缘无故,那么是个人的品质问题;而如果是针对他的错误品行,那么就只是方法问题了,甚至有人支持这种方法。

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战争有攻伐之分,我们在处理自己身边的事务时,也要掌握这种尺度,我们反对主动的“攻”,但我们支持正义的“伐”。因此,非攻不等于不攻,有的时候需要“以战止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