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3361900000010

第10章 以圆治刚,克敌掠阵的经权之道(1)

所谓经权之道,是变与不变之道,是随机应变之道。只有掌握了经权之道,持经达变,方能“有所变又有所不变”,通过战术调节,达到战略目标。掌握经权之道,就是掌握变通之道,不以力争,以柔克刚。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以不能换可能

【道者说】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老子·第六十九章》

【智慧细语】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对垒时,受压迫,受欺辱、处境绝望而悲愤反抗的一方必能获胜。

老子认为遭受过挫折和失败的士兵,其内心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已经去除骄纵与傲慢,卸除了虚荣之心,处在绝望的边缘,置之死地而后生,便能发挥人最大的潜能,而能够反败为胜。这就是成语“哀兵必胜”的出处,哀兵必胜的反义词就是“骄兵必败”。

骄兵通常都狂妄大意,目无对方,不为战备,猝然对攻,往往被对方打得措手不及,溃不成军。哀兵愤怒,志在报仇,且没有退路,所以能够认真备战,个个摩拳擦掌,务置敌死地而后快。一旦对攻,个个踊跃,以一当十,不要说和敌方兵力相当,就是大大少于对方,也必能所向披靡,斩将搴旗,大获全胜。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原则也是普遍规律,不仅仅适用于军事,也适用于商战、政界竞争、考试比赛和职场等一切对争领域。

军心或哀或骄一般由双方因素造成,第一是本方原因,将帅的激励或煽动(甚至不惜捏造情况,以激发士兵拼死一战的士气)可以激愤士兵以同仇敌忾;而将帅的骄傲、麻痹可以导致全军骄情,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二是对方原因,敌人的侮辱谩骂或幸灾乐祸可以激怒我方士气,大大振奋昂扬起来,敌方的骄我诱我之计也往往使我方官兵骄狂起来,甚至失去了理智,一旦误入圈套,伏兵齐出,全军覆没。《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韩原之役就是哀兵必胜的战例之一。

公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晚年宠信骊姬,以致死后儿子们闹得不可开交,幸得秦穆公出力平定内乱,扶立了晋惠公。惠公求入晋国时,曾许诺一旦借秦之力当国君,一定割五城之地以谢秦国帮忙。但是晋惠公一旦真地登上了宝座,又舍不得割地了,秦人都气他没信用。惠公在位连年不收,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他只得厚颜向秦国大籴米粮。本来穆公不想卖给惠公,贤相百里奚、蹇叔同时劝他:“天灾流行,何国无之,救灾恤邻,理之常也,顺理而行,天必福我。”于是运粮万斛以救援晋国,粮船相接几十里,戏称“泛舟之役”。可到了第二年,秦国欠收,晋国大熟,秦国向晋国大籴米粮,满以为晋国会知恩图报,张口必允,没想到晋惠公却听信奸佞之言,幸灾乐祸不粜粮。这一下子激怒了秦国君臣百姓,穆公兴兵讨伐不仁不义、鼓吹晋国被人欺骗愚弄,全民请战晋国,决心雪此耻辱。于是秦晋两国战于韩原。秦军个个气愤激动,务在必胜,晋君理屈,兵不效力,将不上紧,所以秦军大败晋师,活捉了惠公。

哀兵必胜,对于一个好的将领,在处于劣势的时候,就要懂得利用部属的情绪,使部属产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绪,拼死效力。正如姜尚兵书中所说得那样:“兵战之地,立尸之所,只能以死求生,而不能以生求死。”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这段话的意思是:把军队置于险境,然后才能化险为夷;把士卒陷于死地,然后才能得以生存。大家全都处于危险境地,便能同仇敌忾,然后胜败便全在人为。原因何在?梅尧臣解释的好:”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其深意在于,虽说陷入绝境,但只要全力作战就不会灭亡;虽说处于死地,但只要殊死决战就能死里逃生。所以,这就是面临死亡的人存活的基础,置于死地的人逃生的根本。

汉赵之争中,韩信率汉军沿井陉古道星夜兼程,挺进到距井陉15千米处安营扎寨。韩信经过周密的考察,设计了一套大胆的作战方案。夜半,韩信派轻骑2000人,各执一面旗帜,潜入赵营之侧的山林中隐蔽起来,并派万人大军在绵蔓河东岸,背靠河水列阵。赵军听说韩信背水列阵,都讥笑他不识兵法。天将破晓,韩信亲率大军,高举汉旗,直扑井陉口。陈余率军迎击,战鼓雷动,战马嘶鸣。两军混战多时,汉军佯败,一路上丢旗弃甲向绵蔓河方向撤退。陈余率军奋力追击,追到汉军背水列阵之处,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汉军将士深知,前是敌军,后有河水,自陷“亡地”,已处绝境无退路,个个拼死战斗。此时,潜伏在赵营附近的2000名骑兵,乘机突袭赵营,拔下赵旗,改树汉旗。陈余久战不胜,下令收兵。在返回途中,忽见赵营插满汉旗,将士大惊,军心大乱。占据赵营的汉军和韩信的主力前后夹击,赵军惊慌逃散。陈余率残部南逃,后在赞皇被俘斩首。这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著名战役“背水之战”。战后,将士问韩信为什么背水列阵?韩信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背水列阵是韩信对哀兵必胜灵活运用,这是老子“以奇用兵”的发挥,兵不厌诈,互相欺骗、麻痹和引诱对方的战略,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

“能而示之不能”,“卑而骄之”都是历代将帅惯用的骄兵之计,善于制造假象,以造成敌帅的错觉、判断失误和骄气。越是精兵强将越要隐蔽起来,有虎藏在袖子里,摆在外边的往往是老弱残兵,能而示之不能,自卑以骄之。目的是引诱对方来攻打或劫营,以出其不备,击破对方。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如果能充分的应用老子的这一道理,定能在面对对手的时候多几分胜算。

早作打算,未雨绸缪,变坏之前解决之

【道者说】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

——《道德经》六十四章

【智慧细语】

事物在安静状态易于掌握维持;在没有明显征兆时容易图谋对付;当事物还脆嫩时容易分解破坏;当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消散破灭。行动要在未成形前,治理要在未混乱前。勉励人们防微杜渐,尽早除掉坏习惯坏毛病。《易经》说:“履霜坚冰至。”俗话说:“防患于未然。”中医说:“上工治未病。”都是这个意思。好的医生以预防为主,在没成病之前,就预先虑及,早下手为强。

《韩非子·喻老》里面有一个故事: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道理很明白,树的种子处在萌芽状态时很容易消灭,等他长到参天大树时就难对付了;鸟雀在窝巢里羽毛未丰时,一把就握死了,等他长大,翅膀硬了,满天飞翔,怎么能逮着它呢?腹中胎儿很容易流产,摇篮中的婴儿也很容易扼杀,一旦长成为有力的小伙子,就不好制服了。韩非在《喻老》中又接着说:“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日:‘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日:‘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这个晋公子便是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交好或消灭一个能人,在他落泊穷困时好办,交好他就是最好的战友;不交好他,就要杀掉他,让他跑了,就是纵虎归山,必定遗患无穷。

汉文帝夫人窦皇后好黄老无为之学,对汉初的发展贡献很大。她继承了丈夫的政治路线,四十多年来一贯主张清静无为,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她的哥哥叫长君,弟弟叫少君,少君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拐卖,家里不知他去处。辗转十余家,到了宜阳,为其主人人山烧炭。后来又到了长安,听说新皇后窦氏是观津人。少君离家时记得家乡姓氏,又曾和姐姐一起采桑而从树上掉下来。他便上书自陈,窦皇后便召见他,他说:“姐姐走时,和我在传舍中分别,要水给我洗头,要饭给我吃。”果然是亲弟弟,便厚赐田宅金钱,兄弟并封为国公,在长安住下。将军周勃、灌婴说:“吾属不死,命乃且悬此两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于是便选忠厚长者、节行之士一起居住,二人遂逐渐成为谦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将军们怕窦氏兄弟将来会像吕氏兄弟一样篡权为乱,便为他们选择有德行的老师、朋友们教化之,也是未兆而谋未乱而治也。

良医治病,攻于腠理,于其未甚易为功。凡事之祸乱皆有初始阶段,聪明之人能提前预见其趋势,防患于未然,或扼杀之于摇篮中。

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成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和不足最好能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好及早消除不良因素,为我们做想做的事创造一个尽可能顺利的途径,或者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工作。千万不要看着毛病小就不去解决,不要觉得事情不大就拖延,要知道解决了这个小问题,也许你就比别人在成功路上快了一步。

退既是进,不争而争,得到自己想要

【道者说】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

【智慧细语】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经典的话对人的修养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名声所累而最后一事无成。所谓能成大事者,一般都具有宽广的心胸,所容之物越多则其成就也就越大。水满则溢的浅显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可是真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人们往往太过于专注于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无法把自己置身于身外的场景和别人的立场去考虑,不能进行换位思考。人往往都有自己的私心,当牵涉到个人利益时,又有几个人能够甘愿放弃呢?能放弃者自然是为书中所说的圣人。其实,人们体会不到,正是这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才是一种大的智慧和聪明。人之所以谦虚才能纳物,纳物才能吸收各方之精华为我所用。

李嘉诚先生的商业奇迹,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老子的智慧圆融无碍,在人生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应用自如。有一首禅诗正好可以说明他做事业的态度: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也就是说明了这种不争的道理。

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地上了我也会捡起来,不该我得的钱,就是一千万送上门来也不要。只有报着不义之财一文不取态度的人,才会真正去思考人天大循环,财富在人间的运动规律。那些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远处祸害的人,眼睛只能看见利,看不见利背后真正在起作用的道和理。所以钱来得快,去得更快。他们都以为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的财富,其实只不过是运气使然,运气没了,钱也就都跑光了。那些低头苦干,靠自己智慧与辛勤取得金钱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人。

李嘉诚先生的经商经验有很多,在他的商业智慧中有一个理论很让人感兴趣。他说:你找生意来做就比较难,生意来找你做就比较容易。怎样让生意来找你呢?与人合伙,你拿10%的利润是正常的,那么可不可以拿11%呢?又可不可以拿9%呢?如果都可以,你最好的策略是拿9%而不是拿11%。

明明能争取到11%的利益,却甘心去拿9%的利益,与这样的人合伙没有人是不心甘情愿的,下次有了生意,当然会最先想到这个谦让的人。只有自己处于下位,才能永远让水趋之若鹜。只有让出这一分利,才会让利总想着投入你的怀抱中来。轻轻退了一小步,本来是退到天下人的后面,可是时间久了以后,才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经走在别人的前面。李嘉诚先生的做法也正契合了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不争”,并不是真正的不争,其思想里充满了辩证的竞争理念。“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这句话道出了竞争的真谛。所谓的“争”乃是刻意之为,既然刻意就是逆天道而行,以老子看来,逆天道而行,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所谓不争,即不刻意而行,而是顺天道而行,人的行为一旦顺应天道则“无为无不为”,当然“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是不反对人的积极进取的,只是这种积极进取前提是顺应天道,而不是逆天道的刻意而为,这种思想是在我们的实践当中一次次地被证明了的。“不争”就是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这样你才能在社会长久立足;“不争”就是要自己苦练内功,不去与他人进行鱼死网破的竞争。

有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不争的事:一个农场主,他的小麦地在他人田地中间,该农场主很是勤劳,每年小麦长势评比都是第一。但在收成后,此农场主都将自己最好的种子分送给其他人,盼望他人来年也有好收成。他的儿子不理解,便问原因。父亲解释说:将自己最好的种子分给他人,他人种出的小麦在受精洋花时,才会有好的花粉,好的花粉飘到自己的田里,对自家的小麦长势会带来好处。儿子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利人而又利己的竞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