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人识人要诀
3361700000033

第33章 多一个心眼,多一次机遇(2)

还有就是完全疑问式。疑问就是疑问,答案就是答案,怎么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呢?如果疑问句等于肯定句的话,那么按这种逻辑去推理,就会滑天下之大稽。就比如当有人问“谁是你老婆”或“你的薪水是多少”时?你该怎样做答呢?你总不能以“我老婆是谁”或“我的薪水是多少”作为答案吧?因为问题源于对方未知,让不让对方得知,还得看你的脸色,看你的心情,所以问题不可能是答案。

绕了一圈,还得把话题收回来,重述一下我们的观点:关于机会的成色,或许有一部分现成的元素,但绝大部分是应该用人的心智去把握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多个心眼去思考,思考就是找机会的运筹,就是找问题的答案,就是找目标的航向,就是成功的预备!

多个心眼看机会与能力

如果去问一个人,若是有一个好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去珍惜吗?这样的问法肯定会讨来一顿臭骂。因为从本意上讲,没有人会愿意放弃到手的好机会,实在要说到事实上不去珍惜的人,也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知道机会是机会;另一种是个人能力有限,感觉眼前的机会离成功太遥远。

至于不知道机会是机会,那是看走眼了,属于眼界或眼光的问题,若是感觉自己的能力有限,与其去幻想,不如务实点,别去做那无用功。这就引出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当机会来临时,你该不该去抓?

能力是什么呢?能力就是能够、可能的力量。一切能够支配的力量,它包括了个人才能和办事的本领。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通过一次机会就获得成功,个人才能和办事的本领缺一不可。

“文化大革命”时,有一部电影叫《南征北战》,里面有一个国民党败将在战场上向他的上司呼救时,遭到了对方的一阵痛骂,那位败将就有一句话让我们这一代人笑了很久:“不是兄弟我无能,是共军太厉害了。”那意思是说,你老兄有能力打败共军,为什么躲起来,而不出来亲自督战呢?

很显然,那个上司是自知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他就只会自己躲起来骂自己的部下没能力。

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要诀,我的意见非常明确:当你明知你的能力与面前的机会不相匹配时,放弃则为上。如果你不放弃机会,又缺乏把握机会变成执行力的能力,那么,机会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

像汉室何太后,其兄何进倚势皇室至亲,被封为何大将军,但他却实实在在不是打江山或守江山的料,倒像是原来那个杀猪的屠夫。尽管他拥有很高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学会任何宫廷政治的精要,虽然手下拥有像曹操、袁绍那么好的人才,可是你让一个杀猪的屠夫能做什么?机会对他而言,整个一个奢侈品,以致最后被宦官们用非常粗糙的手法杀掉。我看一点也不冤他。反过来,即使何进当时抓住已经得到权力的机会,他又能怎么做呢?还不如唐室里的杨国忠有心计呢!这样的人,如果给他一个皇冠戴,他能戴几天呢?毕竟,想要更长期、扎实地拥有统治权,你就必须具备更细致的思维与经营国家的能力。

相比之下,袁绍算得上一个有能力的人了,可是袁绍把能力放在何处?机会的把握?错也!他继承了“四世三公”这个汉朝天子御赐的金字招牌。很显然,显赫的家世也就是他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天下人都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袁绍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放弃攻打董卓。照理,他为了维护“四世三公”这块金字招牌,再怎么说也要把董卓这条家狗痛打落水,况且,他还是“讨董联盟”中的“大佬”,凝聚力是明摆着的。可惜的是,他竟然屡屡屈就现实,居安不思危,那边又跑去偷袭韩馥的领地,还和公孙瓒打得不亦乐乎,一点“大佬”恢宏的气度也没有。袁绍短视近利的目光,使他失去了继续做“大佬”的机会,也是他自己,把这块最可贵的金字招牌给砸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机会是孤立的个体,能力也是孤立的个体,作为一个成功者,只有恰当地把有效的机会和能力相应地匹配在一起,才能达到自己愿望中所即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者的机会与能力是成正比的,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少机会,所以智者总是能找到成功的办法,而愚者只会看到机会,却没有与机会相匹配的能力。

我耳边经常会听到这类声音:哇——某某人太幸运了,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当上了国家公务员。

对于这类说法,那个已经当上了公务员的仁兄可能就会说了:“这个机会本来就属于我。”对此,我们不妨也来寻根究底,为什么他会遇到这么好的机会,而你不会?国家公务员是个好职位,人人都想当,可是人人都有能力当的话,还用得着考试吗?通过考试录取,你敢去吗?你去了,能考得上吗?

考不上,这就是能力差距问题。既然能力有差距,我们就不能把成功者仅仅看作是“幸运”者。也可能,有一次技术门类挣钱的良机,你正好属于这种技术专长者,你就有了把握机会的能力,而那个去考国家公务员的仁兄会不会也说你是“幸运”者呢?

所以才会有些没有成功的人发牢骚说,机会在现在的社会多如牛毛,而我们的能力却小之又小,所以那么多的机会就不属于我们了,我们没有能力,即使有机会也只能让它悄悄地溜走。

我们姑且引入机会成本概念来解释这个规律。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即指把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取的收益,作为评价优选方案即被选取方案所付出的代价。它是在管理会计或投资决策中常用的名词。其实机会与能力比值的核算也是如此:假如一次机会与一个人能力硬件配置是成正比的话,那么,他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成本自然要小很多,假如一次机会让另一个缺乏把握这次机会能力硬件的人去硬着头皮把握,那么他很可能就要付出远比目标值更大的成本。

比如足球这一运动,你对其规则很精通,也很感兴趣,若是举办足球联赛,自然给了你机会,想去参加?不行呀!你的先天性体力就有缺陷,或者你根本就没接受过足球技术的基本训练,所以这种机会只能让给有踢球天赋的人,而你由于能力有限,只能乖乖地去当球迷。如果你把联赛也当作自己拼杀赛场的机会,那么你付出了很多财力物力,最后恐怕什么名次也得不到。

谨此提醒读者诸君,在机会面前,要多个心眼,好好想想你的能力是否与眼前的机会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即使乍看上去是机会,那也不属于你,因为属于你的机会成本并没有实际发生,你也不必为别人把握住了机会而耿耿于怀。因为只要有能力的人,是不愁没有机会的。

多个心眼看机会与成功

上世纪末欧洲冠军杯,曼联对拜仁,进入最后的总决赛,曼联在比赛即将结束前,0:1落后于拜仁,观众不忍看曼联这只已被煮熟了的鸭子的惨状,纷纷退场,拜仁夺冠的机会也由此开始进入倒计时,孰知就在补时的2分钟里,奇迹出现了:曼联人“一射一炸”送给了拜仁两记漂亮的人球。日耳曼人灰头土脸、愣愣地瞅着曼联——煮熟的鸭子扑棱扑棱地飞了,还有什么滋味能比此更苦涩的呢?

这正应验了经济学家的一句话:机会是机会,成功是成功——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拜仁只享受了机会,就在成功门口轰然倒下。

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因为前者是开始,八字还没一撇,后者是完成,是对完成者的定性结论。同理,抓住了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机会,也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人生转型。因为你抓住了机会后,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操作的过程,好机会要配上好的操作,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就像拜仁和曼联的那场球,他们从机会到成功,实际上只需要2分钟,胜利在望时,拜仁的心态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松懈了,正由于这点松懈,痛失好局,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这就是机会黑色幽默规律。

有句话叫“走过的未必都是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走了不是心理预期的路呗。

毋庸讳言,成功,对拥有机会者是梦寐以求的事。但机会只能影响成功,却不能决定成功。真正能决定成功的条件,是对机会动作的过程。进入这个过程,就要把握如下3个方面的准则:

一是抓重心,不放弃小细节。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做的事有很多,但若是样样事都去事必躬亲,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就很可能一事无成。凡事在事先都得用脑子去作一下轻重的评判,然后分个轻重缓急,尽量把重心放在对你的最高目标有利的事情上,少做无关紧要的事。当然,所谓“少做”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小事不闻不问,只是把小事放给能做小事的人去做而已。“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所谓“有效管理”,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点管理。先由自己决定什么是重点后,自己掌握住重点并时刻盯住事情发展的进程,同时要把统筹安排细小环节的事给他人去操作,这样才能忙而不乱,有集中有分散地与他人携手走向成功。

二是要竞争,不要斗争。竞争,是把握机会走向成功的主要手段。但欲图成功者先要有利人利己的心理质素,同时要把机会操作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你死我活的角斗场。有些好斗的人,心里总存有一种“二分法”的所谓处事“原则”: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因此,“双赢思维”成为人们运用于人际关系的原则。利人利己观念的形成是以诚信、成熟、豁达的品格为基础的。豁达的胸襟源于个人崇高的价值观与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所以,成功者是应该具有要竞争,不要斗争的心理素质的。

三是善沟通,把握换位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本来是用于兵家之计的,但从逻辑性来看,用于当今成功者的处世沟通,也不无道理。怎样做到知己知彼呢?养成与他人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则是最有亲和力的沟通。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你的心理素质已经到了既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又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你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你的事业无疑又加上了一个成功的筹码。

总之,机会不等于成功,没有机会或放弃机会则永远不会成功。

多个心眼看机会与小人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找到一个机会,正着手运作,或正操作一半,却突然出现了人为的变故,使自己骑虎难下,甚至还要遭受惨重损失。

什么样的人是为小人?这个定义荀子早就下过结论了。他对小人的阐述,分别穿插在修身、不苟、荣辱、非相等篇章中。荀子给出小人的定义:“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意思是说话没有定准,做事没有原则,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事情都可使其动摇而失去原则,像这样的就可以叫做小人。

提到小人,必联想到君子。君子、小人这一对冤家,千百年来生养不息,有君子,必然产生小人。二者都有生存繁衍的空间,无奈也好,痛恨也好,烦恼也好,实属自然造化,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若是人为的,你就要多个心眼想想,是不是你的身边多了个小人?

小人的表面功夫十分了得,平日跟你有说有笑,甚至表现得很关心你,其实是在探你的虚实,套你的话,对你的行为举止做处心积虑的搜集。他从你身上搜集的东西,就是日后依照自己的各种需要用于“分派”的筹码,有时候是当作人情,有时候则可能是为了谋划某项针对你的阴谋。小人的手段是很卑劣的,干起坏事来是很隐蔽的,是让人防不胜防的。当一种有利他的情况出现时,其真面目便表露无遗了。别看他平常在你面前总是笑嘻嘻的,一旦他突然倚傍另一势力,那笑里藏着的就是不见血的刀。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提醒你一旦手中拥有一个好机会,那么千万别忘了提防身边的小人。看过电视连续剧《铁嘴铜牙纪晓岚》了吗?里面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小人叫和珅,为了私利私欲,他不但在纪晓岚面前善于演戏,而且在乾隆面前也演足了戏,真可算得上清朝第一戏子了。可是你注意到没有?尽管和珅能把乾隆“骗”得团团转,但在一个人面前一耍小人计就被识破,这个人就是纪晓岚。这就说明,一个人遇到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防不住小人,甚至对小人不提防。

蜀国灭亡前,邓艾之死堪称最为惨烈。邓艾绝命前说“天灭蜀也”,其实,不是天灭了蜀,是小人钟会。

当时邓艾率敢死将士翻越人迹罕至的崎岖阴平,出奇制胜,兵临成都,立下平蜀第一功。这令通过阴险手段骗取来主帅的钟会坐卧不安,他拥有绝对主要的兵力,却重挫锐于剑阁,相比之下,感到十分没有面子。这个当年曾经诬陷过大思想家嵇康,使之喋血刑场的恶人,此时妒火中烧,竟给邓艾父子安上“谋反”的罪名,擅加诛杀。可是钟会自己呢?他也没有获得好下场,不久就死于更厉害的小人司马昭之手。

无论什么社会,也无论什么年代,只要有人过得好,伴随他身边的就少不了小人的存在。如果你抓住了一次机会,小人也就随之而来,那就更得提防了。当然我说的提防,仅仅是提防,提防的最好办法就是躲,千万别因为知道对方是小人,你就和他斗。斗什么?一个小人,除非你能把他至于死地,你是斗不过他的。

当年的屈原就知道张仪是小人,可是还是和他斗,结果呢?投江了吧?岳飞与秦桧也针锋相对地斗过,怎么样?冤死了吧?

你是干什么的?是干事的,不是和小人理论长短的。小人是干什么的,是干掉干事的人的,所以,你和小人斗,不管输赢,你都输了,因为你耗掉了不该耗的精力,不值得。那么怎样防小人呢?

我的意见就是先从自己防起。防止自己有机会就太张扬,甚至把小人当智囊,与其“共谋大事”,否则,你无形中就给对方提供了耍小心眼的土壤与条件。此外,头脑要冷静,不要和小人一般见识,以免因小失大。当然,这还要以你的洞察力作为前提,因为这种办法是专用于对付小人的,正常的朋友关系可不能照葫芦画瓢。否则你防住了小人,朋友也都被你“防”没了。

多个心眼看机会与信任

对别人信任需要有孤注一掷的精神——赌注是爱,是时间,是金钱,有时候甚至是生命。这种赌博并不一定常赢。但是,肯定比不肯相信别人的人差错少。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达仁道夫在《现代社会冲突》中说:“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最好有意思,又重要,前者对于自己而言,后者则对大家而言。”这句话暗合了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的另一句话:“你信任别人,别人才对你忠实;以伟人的风度善待他人,他人才会报以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