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幸福中国
3358100000007

第7章 由“国富论”转入“幸福论”(3)

有这样一个关于GDP的经典笑话:经济学家甲和乙一起在路上走,途中看到一堆大便,甲对乙说:你吃了这堆大便,我给你1000万美元。乙就吃了,甲给了他1000万。两人继续往前走,乙越想越觉得吃亏,刚好又看到一堆大便,便对甲说:你吃了这堆大便,我也给你1000万美元。甲就吃了,乙给回他1000万。两人再继续往前走,甲越想越不对劲,说:我们俩吃了大便,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乙想了想,说:但是我们增加了2000万美元的GDP。

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是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道理:GDP核算存在缺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社会与国民生活进步的程度。近年来,虽然GDP仍在快速增长,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消费价格水平上涨、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较大等原因,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GDP数据的差异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是因为GDP衡量的更多是市场生产,而非全社会的发展进步情况。如果我们依然抱着“唯GDP”的观念不放,仅仅着眼于GDP增长而忽视其他经济社会因素,那么政府在制定政策重点时就很可能出现偏差,从而出现政策落实事倍功半、部分社会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

幸福是一个主观感受,因此,如何科学地衡量人民幸福程度,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把人民的幸福感而非单纯的GDP作为政府决策参考和官员政绩考核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既要追求GDP的高增长,更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让国民幸福感与经济竞争力同步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两个同步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问题,关乎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广大群众不仅有权而且必须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拥有生活的尊严与幸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两个同步的提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从客观形势看,中国经济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污染,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分配不公等方面的因素,普通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一部分群众还没有明显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都会降低公众的幸福感。

“两个同步”是一种民享理念的体现。幸福指数的提升,既要有普通国民因国家富强所带来的荣誉感,也要有作为其中一分子而切实感受到的幸福感。国民在国家的强盛中分享成果,是一种真实受用的幸福感。“两个同步”的核心在于让更多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强国和富民之间更加强调富民,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更加突出公平,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公共服务之间更加关注公共服务。“两个同步”是一种民生理念的提升。幸福指数的提升,不仅来自民生的改善,也来自国家更加合理的分配秩序和机制安排。国民在国家的制度性安排中获得民生的充分保障,是一种有尊严的幸福感。“两个同步”的要义在于让国民幼有所托、学有所教、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孤有所靠、困有所助,过上一种从容恬淡的幸福生活。让经济增长与幸福增长同步,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与关怀,人民的幸福感必将越来越高!

国民幸福感才是国家发展的诉求

“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从过去一味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向重视环境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型,向重视民生以提高人民幸福感转型。

中国从改革开放前的一穷二白、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值得肯定的经济成就,但一个国家真正意义的强盛,不在单一指数,而在于综合指数,在于它的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程度,在于它的人民是不是真正的有幸福感。

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追求幸福是所有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家发展的永恒主题。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改善民生,必须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

测量国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为国民幸福指数。相对于GDP,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导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另外,幸福指数可以勾勒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透视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从而为最急迫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导向和动力。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的政策意义表现在: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确立工作目标时,应更优先地了解社会中哪些条件或因素与人民的生活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以便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和机制来减少、消除导致人民不满意或满意度较低的方面,从而促进人民幸福感受程度的不断提高。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根本的标准是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幸福指数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GDP指标的片面和不足,而且可以衡量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明程度。

在告别“GDP崇拜”的大背景下,“国民幸福指数”成为一项考量地方民生、人文的软指标,这无疑是一种执政理念的进步。毕竟,相较于单调的GDP数字,关注人民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诉求的“幸福指数”更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更有利于创造健康的精神生活。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的一种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在肯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国民幸福比GDP世界第二更重要,提高国民满意度才是GDP最大的价值所在。对于中国来说,GDP不管是高速增长,还是超过日本,它最终还是由国民创造的,如果不能实现国民幸福,怎么能促进经济的再增长?因此,政府应将国民“幸福指数”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以督促和鞭策自己,用务实的精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另外,也有人指出,“幸福指数”的构成不像GDP那么简单,“民众的幸福感要由民众自己说了算,而不仅仅是一连串数字达标后就可以‘被幸福’。做好民生工作能够为提升幸福感创造条件,但是不能完全等同。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的感受不同。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幸福的理由,每个城市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正是千差万别却又大道归一的幸福体验,交汇成人民“像花儿一样”的幸福感。公民的幸福感尽管是主观感受,但每一项幸福指数却对应着柴米油盐里的真切民生,每一种幸福体验都考验着衣食住行背后的公共管理水平。因此,政府不能决定人民的幸福程度,但却能够为使每一个公民的幸福创造环境。

“幸福论”成为时代主旋律

在全国两会的殿堂内外,“幸福论”讨论热烈展开。“幸福”这个老词儿,成了极具感召力的“新话”。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被视作中国高层着力传递的政治信号,也被视作“幸福中国”的第一级台阶,“让人民幸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调。美联社的报道认为,“幸福感”是中国政府今年工作的主题,政府为此将降低通胀,实现更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而非一味追求发展速度从而造成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

全国两会之前的地方两会提出的种种论断表明,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正成为各级政府转变发展思路的新抓手。此番“幸福论”并非务虚,其背景是中央高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它将成为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期衡量中国及地方发展情况的标准。两会释放的“幸福论”,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等观点的再次融合和表达。

有了两会的精神,公众也纷纷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幸福观------基本生活保障、公民权利行使、民众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畅通、社会公平正义等等。这是对政府和决策者的一种期盼,也是一种提醒:幸福基于民生,但内涵不止于民生。继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之后,“幸福中国”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提升发展质量、规避发展陷阱的深深期许。幸福感是老百姓的主观感受,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而不是以往统计数据的重组,不能“换汤不换药”;谨防“幸福指数”重蹈“GDP数据崇拜”覆辙,指标无罪,考核体制必须变革。

中国社会当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问题、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住房问题以及收入差距问题,有人认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中国人不幸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转型,中国城市化步伐越走越快,这些问题最终都将迎刃而解。要纠正这一系列问题,首先需要有和谐的价格理念,从过去的财富最大化,逐步转化为幸福最大化。而要实现幸福最大化,首先政府要改变,过去政府的理念是发展第一位,先把“饼”做大,却忽略了“饼”怎么做大,增长方式怎么合理。也忽略了“饼”怎么分配合理、公平,所以造成财富分配极度地不公平。发展第一,在当年来说是对的,但是下一个十年,核心理念要改变,首先是政府的理念要改变,政府不应还是发展第一,而应该是老百姓的幸福是第一位的。

另外,从个人角度来说,幸福感是主观感受,自己觉得幸福就够了,不要死死盯着国家的GDP,也不要纠结于有没有车子、房子,主要是看自我报告的幸福感。“自我报告的幸福感“又被称为“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里曼的第一个定义。我们听惯了威权价值观和种种论调,在这样的社会性格里,实现思想独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塔尔说的那样,“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但是如果这个意义和目标是权威配发的,不是自我教育生发出来的,就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幸福。所以,只有在独立意识下做出的自由选择,才是得到幸福的前提之一。因此,没必要为宏大叙事去准备牺牲些什么,更没有必要去做一个为炫耀而消费,被资本所控制的人。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当经济发展、老百姓的物质层面幸福基本满足后,需要有更高一级的幸福。而精神层面的幸福才是永恒的幸福,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人生命的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这个人就实现了永恒。我们每个人在爱自己以外还要爱别人、爱社会,多做好事、多做善事,这就是精神,这就是精神层面的幸福,也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