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幸福中国
3358100000004

第4章 中国进入了幸福时代(3)

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不能苛求一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有人认为有一个疼我爱我的人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拥有我爱的人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就是幸福;有人认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是幸福……这些都对,因为幸福是多样的。是否幸福关键在于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坐标。研究证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虽然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要从帮助别人奉献爱心中去领悟;要从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中去获得;要从自由和谐的生活中去享受。但是,有些人认为幸福就是占有和享受,就一味地追求金钱、名利。他们也确实拥有了享受了,看起来生活挺富足得意,而实际上内心却很空虚。不是吗?有的人已经挣到了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却还在拼命地赚钱;有的人已经当上了很大的官,却还在拼命地想升官;有的人已经足够出名了,却还要拼命地去扬更大的名……其实,他们所拥有的并不是真的幸福,甚至完全与幸福无关,即便他们一掷千金、前呼后拥,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大的欲望,要不停地为钱、为官、为名卖命,而且每天还处在担惊受怕中,总怕有一天自己没了钱、丢了官、失了名,因此他们的内心很累、很空虚。更有甚者,有些人为了钱名利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最终只能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不仅失去了所有,连做人最基本的自由和尊严都丢掉了。

幸福没有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幸福是一种对时代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是一面自我认识的镜子,是社会形态的缩影。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想要获得幸福,应该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使生活无忧无虑;也应该有感情的寄托,内心充满爱;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使才华得以施展;还要有豁达的心胸,懂得发现生活中的快乐;还要有健康的身体,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也就是说,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融合。

真正的幸福应该使人的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都得到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社会交际生活中人际尊重需要的满足及人生价值实现需要的满足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当生存和温饱不再成为制约人的首要问题、基本需求的张力减小之后,尊重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据主导,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成功与幸福。

人们的幸福程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包括社会制度、文化和心理因素,以及信仰、健康程度、职业状况等。如研究发现,有稳定职业的人比没有稳定职业的人更幸福,健康状况好的人比健康状况差的人更幸福;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幸福等。

幸福也没有十全十美,只要我们心存真善美,至少我们可以靠近幸福。做个真正长久拥有幸福的人很难,但做幸福边上的人却很容易,我们不渴望天天幸福,只求幸福经常会光顾自己就不错了。幸福无限,只存心间。我们携手自爱,自尊,自强,自信,我们就会常常体验幸福。让别人得到和拥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长久的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让我们一起分享人生幸福、理解人生幸福、珍惜拥有的人生幸福。

学会测量自己的幸福

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男人们思索明天会不会赚到更多的钱、女人们回忆上一次接到玫瑰花是什么时候、大妈们会看自己的菜篮、大爷们想着晨练的空气是否清新……可以说,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那么幸福有没有标准,幸福能不能被测量呢?

幸福能不能被测量?《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几年前,“国民幸福指数”被引入中国,并成为测量幸福的一种尝试。幸福也有测量标准,也能编出“指数”吗?幸不幸福不是自己才知道吗?这看上去像个经济数据的所谓“幸福指数”到底是怎么个衡量法?其实,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指数”并且开展众多研究的,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统计专家,而是心理学家。

当今社会,当“国民幸福指数”日益被人们所熟知,甚至进入政府决策部门的考虑范围时,许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觉得非要将高度个人化的幸福感弄出个“指数”来测量,会不会太牵强。要知道,吃鱼翅和吃粉丝,说得清谁更幸福吗?比如,一个人结婚时,周围的人肯定会认为大喜事,当事人一定幸福万分,但如果因为大操大办使身心俱疲,他完全可能有“这辈子都不想再结婚”的念头。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和妻子争吵多年,终于不得不分开,他也许把大家认为的人生一大悲痛的“离婚”当作好事。

对于幸福指数,许多研究者还制定出了“生活事件量表”,以此来帮助公众来衡量自己的“幸福”。生活事件量表完全以个人感受为基础,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出现在了表中,并且都很不在意当事人的感受。比如,“失恋”对于你来说,“无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极重影响”。有的人因为失恋而陷入痛苦无法自拔,这时候就可以选择“重度影响”或“极重影响”;有的人却觉得失恋是一种解脱,就可以选择“无影响”或“轻度影响”。

研究者不同,设定的“生活事件量表”也有差别,但表中包含的事件少则30余项,多的接近50项,基本覆盖了人生所有重大事件。比如“介入法律纠纷”,也就是“惹了官司”,20前还不算是中国公民生活中的常见事件,现在已经被放入了量表。也许再过几年,“房贷”也要进入“生活事件量表”。面对这样分项、分性质、分程序的细密考问,一个人内心的快乐、焦虑和烦恼等主观感受,被计量得很清楚。

“生活事件量表”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它的编制原则就是高度强调个人感受。也就是俗话说的,“鞋合适与否,只有脚知道。”比如表里有一项:“性生活不满或独身”。如果一个过独身生活,周围的人都可以看得到。但某个人性生活和不和谐,那就只有夫妻二人清楚了。因此,我们不可以用个人的想法或者外界硬性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幸福,不要以为一个人有钱、有官、有名气、有地位就是幸福的。比如,一个农民工进城就业,人们只看到他得到了比在农村更多的钱,却不关注他由于进城而带来的孤独感等负面影响。另外,一个人和周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他得到幸福感的关键。一个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再有钱也不会得到快乐。

当然,也有的心理学家坚持不把幸福感量化,只是定性地描述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马斯洛,他发明了“高峰体验”这一概念,大家普遍认为就是指幸福感。马斯洛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高峰体验:一对老夫妻等孩子们回来团聚。老主妇忙里忙外,等孩子们都走了,她坐下来,望着桌子上一片狼藉,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强烈的快乐感觉。通过这个例子,马斯洛想向人们表达幸福感的高度个性化。

不管幸福最终能不能被测量,目前确实有一批心理学家在测量它。测量幸福指数的方法,将抽象的感觉变为可以掌控的具体东西,这样,人们对幸福的研究将会更便捷。专家们的研究结果提醒各国政府,既要有能力测量市场生产,评估经济绩效,监控整体经济状况,更要有能力测量国家人民的幸福,评估公民当前幸福,关注大家未来的幸福。政府测量幸福的能力,既是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机遇,也是发展中国家制度转型的挑战。

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幸福,一个永远充满诱惑力的词。环顾那为了生活而辛劳奔波的脚步,每个人不都是在渴望幸福、追求幸福吗?有人说:人生何求?幸福、深度幸福、时代幸福而已。

人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每个人都喜欢幸福,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追求幸福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相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要求和看法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自己的幸福要由自己来定义。当然,幸福的追求也要靠自己。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邢占军先生说,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他认为幸福感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首先是满意感:个人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最基本的是身心健康,衣食无忧。其次是快乐感:许多事情都能带给人快乐,一句心理学上的谚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快乐一小时,打个盹;如果你想快乐一天,去钓鱼;如果你想快乐一个月,去结婚;如果你想快乐一生,帮助别人。而幸福感的较高表现是价值感,它是在满意感与快乐感同时具备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发展的因素,比如目标价值、成长进步等,从而使个人潜能得到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与西方的享乐主义不同,享乐只追求享乐的过程,缺少更有价值的目标。

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利他。雷锋曾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楷模,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虽然过早地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可他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了一种常人难以得到的幸福,那就是利他的幸福。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具备雷锋那样伟大的品质和情操。可是,在我们已经实现利己的基础上,再多做一点利他的事,又何尝不可?一个富人,在实现自己的富裕后,为社会、为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多帮助其他贫困的人,这难道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吗?虽然,他付出了物质和财富,却赢得了受助者的感激和社会的赞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不能仅仅为了物质和私欲。人活着,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生的价值并不只体现在权力、金钱上,精神上的富足会让人获得一种脱俗的幸福感。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极端自私,只为自己着想,这对大家甚至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当然,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都是无法存在的。每个人内心的最根本需求都是深度幸福、时代幸福,因此,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组织、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世界的追求与我们内心的根本需求是统一的。

从表面上看,现在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人们的追求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想做官,有的想经商,有的想做科学家,有的想做老师,有的想做医生,有的想做文学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的多元化视乎愈演愈烈。世界的多元化只是各人对幸福的认识理解、感受体验不同的表现不同而已。这里面有个性的差异、特长的差异、年龄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国度的差异等等。但从本质来看,大家又都是在寻求人生的价值,在追求真正的幸福。对于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内心的根本需求是自身的幸福和时代的幸福。

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热爱幸福,我们更希望生活在和谐幸福的环境中。但回首20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只有整体的不幸和苦难。新中国建立后,可以追求“整体幸福”了,但现实是整个国家的贫困。经过人民数十年的共同努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仅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整个国家的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个时候,“人民幸福”问题,怎么“分蛋糕”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大家关注的社会保障、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增长、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不在“幸福”上聚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当然,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说:“政府的责任不是为公民提供幸福,政府没有这样的责任,你也提供不了。政府的责任是保护人们追求幸福的自由,你让大家都去追求幸福,你去保护这个自由,如果受到妨碍,你去排除;如果受到侵犯,你去对那些侵犯的人进行惩罚。”政府有责任把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调动起来,最有效地发挥出去,带领、组织人民群众追求幸福,一步步实现社会和时代的幸福。因为,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现在还没有幸福可言,又怎么去追求时代幸福呢?人们如果想要追求时代的幸福,就必须先帮助别人获得幸福。这是因为,根据我们人自身的科学,只有大家共同幸福的思想、行为,才有可能获得时代幸福。而且,还没有幸福可言的人们能够在社会、他人的支持下去追求自身幸福、追求时代幸福,全社会就会形成前所未有的建设理想社会、理想个人的巨大合力。人们都能够先后、逐步获得幸福、深度幸福、时代幸福。而且,一旦人们确定了时代幸福大方向,人们的多元化就会指向世界美好。这,就是我们的以科学发展为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大力引导、支持全民追求时代幸福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