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幸福中国
3358100000018

第18章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幸福社会关系(2)

真正的群众路线应当是把群众智慧吸收到政策设计中来,使改革的顶层、中层设计能够更加科学完满。当前在我国的政策设计当中,各种既得利益集团、权势利益集团的影子过于明显,一些政策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但却是夺民众之食。当前确实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为老百姓办事拖拖拉拉,为自己或自己所属集团办事则一竿子插到底,非常到位。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走群众路线就应当坚持民富优先的改革方向。发展始终都是硬道理,但我们要的不是硬发展,而是科学发展,是让人民得利的发展。在传统发展时期,我们国家的发展导向是经济总量导向,GDP数据的高低是政绩考核的重心,政府考虑更多的是经济增长。但是进入“十二五”,我国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旧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果我们的改革战略选择不恰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大的突破,国家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民富优先的改革战略:一是从根本上是为人民富裕而努力,不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而努力;二是民富优先还是要富,不是不要发展;三是民富优先必须改变财政分配格局,促使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有限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使政府切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抓住契机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早已确定的改革目标。随着我国政府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的理解,既要防止偏差,更要不断拓展。

为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同时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体现我国政府类型的经典表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并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为开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定下了基调。将我国政府确定为服务型政府,说明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核心职能和主要特征,政府改革、政府工作和政府绩效评价都应当围绕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行。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必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背后,是民众和谐诉求对服务型政府的呼唤。服务型政府的另一种含义,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在政府活动中大量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和经营观念,特别是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机制和服务观念,可以形成政府活动方式意义上的服务类政府。

服务型政府能够进行有效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中之重。为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需要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各级政府将掌控更多的公共资源和财力,各种项目的转移支付也将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个环节上监督不力,违法乱纪和以权谋私的行为就可能滋长。因此,公共财政的透明、公开,便于监督,显得尤其重要。应当进一步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审查,使预算报告能让代表们看得懂,有充足的时间研究,能提出实质性意见;健全对社会保障基金等重大资金的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官员职务消费标准,增加官员职务消费情况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十六大以后,中央明确提出要把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作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中央的要求和推动下,政府职能转变有新的进展。但从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上看,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依然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导致政府充当要素资源配置的主角;不完善的干部考核体系和财税体制,激励政府充当地方经济活动主角,并采取粗放扩张的方式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出于利益的考虑,一些政府部门对不必要的审批权难以割舍,政府审批仍然过多。政府职能的“错位”,影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举步维艰,同时又使政府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影响民生改善。我们需要抓住问题的症结,锐意改革,使政府尽快从“投资政府”“经济管制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服务,着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着力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增强公仆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胡锦涛主席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人民健康把好“口”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已经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如何吃得安全放心却又成为人们担心的一个新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领导下,各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趋于好转,但与当前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矛盾,政府正以改革的态度,积极解决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国家发改委首次将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列入“十一五”规划,对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13亿多人每天要吃掉200万吨食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关键在于食品质量安全长期稳定可靠。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多数食品的质量安全是有保证的。2009年起,国务院部署开展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集中治理、执法检查、日常监管等措施明显加强。一些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整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受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消费结构水平、诚信道德水平等因素制约,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违法违规顽疾仍未根除,新的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以食品非法添加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群众反映强烈。食品安全机制、法规制度、技术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影响着公众对食品消费的信心。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面对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和监管基础相对薄弱的状况,维护食品安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立足长远,充分认识包括非法添加在内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活动的危害性,顺应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切和强烈愿望,以坚决的态度、强有力的措施,坚持把食品安全工作抓紧、抓好,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在部分领域和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仍然较突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食品安全法的执法力度还须加大。某个违法经营者受到了处罚,其他人依然毫无顾忌,照样做着丧尽天良的事。因为在高额的利润面前,法律对他们的一点小小的处罚根本算不了什么,何况还不一定会被查处。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说明食品生产经营者付出的违法成本太低。只要没有被罚得倾家荡产,那些违法经营者就完全有可能重操旧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惩罚力度,使违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所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那些违法乱纪行为。当然,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受害者要大力补偿,补偿额度要超过受损程度,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关注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只有受害者行动起来,违法经营者才会陷于人民群众监督的团团包围之中。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的,与人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其中,安全是食品消费的最低要求,没有安全,色香味、营养都无从谈起;安全也是食品消费的最高要求,关乎百姓的健康甚至生命。人人都需要安全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是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和各级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共同责任,要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增强生产经营者的外部约束力,促使其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来关心维护食品安全,支持政府工作。发现食品安全违法问题,一味地抱怨、发牢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向监管部门举报,但是,也不能无端制造传播虚假信息,这样不仅影响正常的监管工作,而且还会造成消费恐慌,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为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落实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真正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关。二要加强监管。形成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水平。三要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四要持之以恒。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食品安全无小事,人民安全是大事。因此,我们应在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坚决查处、打击食品安全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人民把好口关,使每个人都吃得放心,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让“法治”成为社会的灵魂

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法治国”的内涵为:尊重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各级官员依法行政,坚决反对“以权压法”和“以言代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公民依法行事并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关键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丰富多样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归根结底是整个国家的健康活力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社会腐败、人心低迷,又怎么能有充足的实力和精力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呢?社会要充满活力,则必须是多元化发展的。多元化的社会,相互促进、激励、吸收,社会才能有活力并且健康地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社会是自由、平等的,才能实现多元。一个人治的国家比较容易使社会平稳,但不可能多元化发展。而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只有通过法治才能实现。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国家多元化发展,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是前进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国家迫切需要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