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幸福中国
3358100000001

第1章 代序

每一个人的幸福

近年来,“幸福”正越来越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词。诚然,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加人民的福祉,提高民众的幸福度。但是,近些年流行的“幸福热”不同于以往带有鲜明的“集体”属性的幸福,而是在有意无意中凸显了“个人”,即每一个人的幸福感。

“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回答 网友“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时说,“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标准可能各有不同……我只是说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今后五年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来看,大家对于“幸福”的热衷,也不再是整齐划一式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口号,而是从每个个体的感受性出发,更加关注“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幸福理解的转变,正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而且,幸福不再只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同时也发展出了可以量化的方式方法------幸福指数。

来自“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的报告《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体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不同年龄群体的幸福感差别不大;大学本科、研究生幸福感最高;非农户口居民幸福感高于农业户口居民;学生和体制内就业者幸福感低;领导群体的幸福感最高;直辖市居民倾向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东部居民幸福感最高,西部最低。在该“幸福感调查”中,生活满意度、未来预期、生活尊严等“个体化指标”被认为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生活满意度几乎等同于幸福感,对未来预期对幸福感也有很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民生问题与老百姓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政府层面来说,社会发展不能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要切实回归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关注民生问题,关注老百姓的感受。

让人欣慰的是,对国民“幸福”的关注已经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肯定。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让人民幸福”就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的重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说,要坚持把事关幸福的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温家宝总理也表示,中国将降低“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长目标,着力解决房价、物价、反腐、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实现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是“幸福中国”的终极目标。围绕“幸福中国”,政府回应了关乎13亿人民切身利益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收入分配方面,“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体现了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和勇气;楼市调控方面,实行“考核问责制度”,以期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关注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探求“新解法”,紧扣“老三难”瓶颈,强调公共服务改革的迫切性;社会保障方面,“加快覆盖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成为未来发展目标;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彰显政府在困难面前保障民生的坚定信心;食品安全方面,“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政府将切实履行责任,消除监管盲区,堵塞监管漏洞,减少事故发生;反腐倡廉方面,倡导“建设廉洁的政府”,这将是一场“持久战”;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避免“暴力拆迁”、“被上楼”、“违规征地”,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发展方式方面,“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提出并强调“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举措。

什么是中国人民想要的幸福?追根究底,13亿人民迫切渴望解决住房、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期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温家宝总理无数次的“让人民满意”,充分显示了政府要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是政府对人民群众民意民声的最高表达和承诺,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可以预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幸福中国”将成为主旋律,各级政府将围绕这一主体而努力。

心理学家说,幸福感的本质是一种个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因此,每个人幸不幸福又和自己内心的感觉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国家在致力于国民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国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提高,使每个公民自己能够创造幸福、能从内心感受到幸福。本书正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把全国人民的幸福提高到“政治”的高度,并为广大追求幸福的人们指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引领渴望幸福的人们步入幸福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