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好为自己幸福为别人
3357300000024

第24章 为别人活,活出精彩的人生(4)

忽然,扩音器传来他父亲的声音:“孩子!没问题的,你可以跳下来。”熟悉的声音传来,他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觉得自己的双脚可以松开了。父子连心,父子之间早已建立起来的信任,使胆怯的人有勇气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在危急时刻使自己得到保全。父爱、母爱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它使人勇气倍增、不再畏惧。

献给母亲的万寿菊

那个风雨中的小男孩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在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而在那乞讨的屈辱和失望背后,在那又肮脏又瘦小的身体中,所隐藏的

却是对母亲的揪心牵挂,一颗忘怀一切的感恩之心!午后的天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要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厌倦了这种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正是由于自己整天漂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能上寄宿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了一点。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正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大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多尔先生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着,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都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到了一块儿,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二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您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间,因为她从来没有想过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进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在那乞讨的屈辱和失望背后,在那又肮脏又瘦小的身体中,所隐藏的竟然是对母亲的揪心牵挂,一颗忘怀一切的感恩之心。他的眼前已下起了模糊的雨。

感谢那份陌生的温暖

孩子,你买上帝做什么?”男孩流着眼泪难过地告诉老人,他叫邦德,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长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德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要是把上帝买回来,叔叔吃了,伤就会好了。老人眼圈也湿润了,问孩子:“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人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一瓶“上帝之吻”牌的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很快就没事了。”邦德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跑回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啦,你很快就会好起来了!”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了会诊,并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的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儿吓昏过去。但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人早已经帮他把费用付清了。那个老人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就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也是老人花钱聘请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刻和邦德去感谢老人。可是老人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个老人写来的。他在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德这样的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l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是您一定要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期名为《感恩之旅》的节目,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对父子相依为命,为给身患绝症的儿子治病,父亲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卖了房子。在这对父子走投无路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让儿子的病情得以控制。面对陌生人的帮助,儿子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在自己剩余不多的时间内,亲手向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献上一束鲜花,说声“谢谢”。于是,父子二人驾驶着一辆三轮车开始了为期数载、遍及全国的“感恩之旅”。在这段旅途中,他们在感谢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陌生人的帮助。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更加感谢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求回报的每一个陌生人。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喜悦和感动。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也会愿意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图回报……

这个世界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感恩,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去微笑着面对一切磨难。

每个人都有一颗“偿还”的心

对于日日沉浸于世界的美丽怀抱中、享有了那么多的喜悦和幸福的我们来讲,世界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而我们回报给世界的,却实在太少了。我们都对世界欠了一笔巨大的心债,然而我们却利用了世界的慷慨,至今仍继续索取而拒绝偿还。为此,难道我们不应感觉到于心不安吗?在生活中,许多人常常抱怨上帝对人的不公:我没有更高贵的出身,没有更漂亮的外表,没有更炫人的学历;更令人气恼的是,我付出了百倍于人的努力,然而我得到的,却总比別人的少。生活待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偏心呢?当我渴望成功时,我遭遇的却总是失败;当我渴望荣耀时,我所得到的却总是寂寞;而当我渴求金钱时,我所得到的却仍是贫穷。

我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匆匆地活。当我们拥有时,我们总是埋怨自己得到的太少,缺乏的太多。当我们失去时,我们只记得自己一无所有,却忘记了我们曾经拥有过许多美好的事物。在这种“贪婪”的心态中生活久了,我们就会觉得:没有我们欠世界的道理,只有世界欠我们的。直到有一天,我读到如下一个震颤心灵的故事时,才忍不住沉思良久:修道院位于一座山上,山下是广袤的农田,山北是蔚蓝的大海。修女安已在修道院生活了50年,但至今辽阔的大海仍令她惊叹,令她心醉神迷。安是个太简朴、太平凡不过的女人,没有一个至爱亲朋,也没有谁关心和热爱她。她年幼时就被领进了修道院,从来没有家,也没有父母。她总是別人吩咐干啥就干啥,所以最劳苦的活儿总会搁到她肩膀上。记不清多少年了,她一直负责擦洗那些硕大而肮脏的锅、壶、盆、罐。奇怪的是,多年的辛劳并没有损伤她的精神,反而使她的精神充满了力量。安并非天生强壮。年幼时她十分孱弱。为促进她发育,她被安排在阳光充足的菜园里干活。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喜爱她精心培育的绿色植物。当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时,她的心便会兴奋得战栗。对菜园的热爱开阔了她的心海,四周的大自然一一田野、树林、动物和白云,无一不令她欣喜和沉迷。她年轻时,总想向人倾诉这种喜悦和陶醉的感受,但似乎谁也不理解,也没有人认真听她的话。于是,她渐渐沉默了,变得沉默而谦卑,对他人怀着善心和敬意,觉得大家都比她强。不论读经,还是做漫长的祷告,都是她心力难及之事。她天生不擅劳心,又拙于言语,做祷告便很艰难。但她觉得自己已拥有了太多的欢乐,有满心幸福却无法与人分享,她觉得于心不安。平静的岁月就这样流逝着。终于,有一天安遇到了一件事一一她一生中重大的时刻来临了。

那是个炎热、晴朗的夏日。修道院派安去给山下一个老渔翁捎个口信,但渔翁不在家。在返回山上的途中,她来到一处可眺望大海的地方。她从没见过海水像今天这样湛蓝,船帆像今天这样洁白。痴迷的她向地平线方向眺望了很久。就在她将要离开时,她忽然发现距海滩一里远的礁石上躺着一个人。安急忙来到海滩,,鞋也没有脱就淌进海水,向那人走去。到跟前时,她看出那是个16岁左右的男孩,长着金黄色的头发,又高又瘦。他一动不动地躺着,头上有一道很深的伤口。她听了听他的心脏,他还活着。于是她坐在他身边,帮他洗净伤口。他是那样年轻,皮肤像婴儿一样光滑。她想背他上岸,但他太重。怎么办呢?渔翁家里空无一人,修道院又太遥远,她不可能在海潮涌来之前去修道院喊来帮手。

最后她脱下身上的黑袍,垫在男孩的头下。她又听了听他的心脏,想唤醒他,却做不到。她便开始祈祷上苍。海水逐渐涨上来了,她已打算和男孩一块儿死了。就在这时,男孩发出一阵咕哝声,片刻后他苏醒了,向四处望了望,坐起来了。“你得赶快游到岸上去,”安说,“海潮就要来了。如果你待在这儿,会被淹死。如果你现在游,还能赶到岸上。”他挣扎着站了起来。

“你必须游。”安又说了一遍。

“我的头一定被礁石撞伤了。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的?”

“我路过这儿,看见了你,当时水还不深。”

“你不会游泳?”

“噢,不会。”

“你本可独自上岸的,却一直待在这儿救护我?你不知道海水会淹上来吗?”

“我老了,日子不长了,你还那样年轻,你母亲……”。

那男孩跪下来向岸上望去,仿佛在目测距离。

“把你的鞋子脱下来好吗?”男孩说。

她看着他,仿佛不明白,解释说,他必须这样才能使两个人都上岸。他是个游泳好手,但如果她穿戴太重……她立刻照他说的办了。那天晚上,修道院热闹非凡。但安却很平静。她坐在窗前,希望别人离去后她好观赏明月爬上山头。修道院院长和牧师亲自来看望她,说了很多佳言妙语,但她大都听不懂。整个修道院闹哄哄的,因为,想想看,’修女安救了个富翁、名人的儿子,连名人本人也要来看她。他的巨大财富和名望使安受到惊吓,因为他是个温和的人。儿子讲述的遭遇深深感动了他,他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位老妇人愿冒死救他儿子。

他温和地向安提了些问题。是否她感觉到某种责任?不是。是否是宗教熏陶所致?不是。那是什么呢?是否她感到生活孤寂和空虚,所以她宁愿死呢?不,更不是。他沉默良久,坐在那儿沉思良久,想悟出一个根本的原因。夜色越来越浓了。“月亮就要升起来了,”安想,“现在,它一定照耀在树梢上了。”这时,那位名人无意中说了一句赞美山谷里那些美丽树木的话。

安突然扬起头说:“它们现在正是最繁茂的时候。”名人突然悟到了什么,赶忙问安说:“在你看来,那些树林和月色同样也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