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3357200000023

第23章 趋附诌媚 投其所好(1)

在上司面前能而有度。廉价的赞誉之词,可以成为猎取实际功利的“敲门砖”。 要使对方欢欣愉悦,最好的办法是满足对方的需要、投其所好。趋附谄媚是阶级社会人际关系中常见的现象。趋附谄媚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采用不正常的手法,奉承巴结,吹捧讨好,博取被谄媚者的好感和欢心。趋附谄媚者并不是无谓的表演,也不是甜言蜜语的浪费。他们之所以卑躬屈膝,是出于实用的功利目的。官场上充满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于是,趋附谄媚之术便成为某些官员们自我保护的手段。现如今趋附谄媚者的处世方法也常为一些“有心”者借鉴。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顺情说好话,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事情在现如今的人际交往中也屡见不鲜。

张仪为楚王“费心”

战国时代著名的策士张仪客居楚国时,曾有一段时间总觉得楚王对他的态度有所疏远,对他的看法也不予认同,甚至在侍从中也能听到对他的不满之声。张仪心生一计,求见楚王,说:“在贵国我没有什么用处。我请求北上去晋见魏王。”

“好。你愿意去就去吧!”楚王随口而出。

“附带再说一句,大王需要魏国的什么东西吗?如果需要,我将从那里弄来敬奉大王。”

“宝石、黄金以及象牙等等,都是我们楚国所产。寡人对魏国无所求。”楚王冷冷地说道。

“那么,大王是不好色了?”

“你指的是什么?”楚王急忙问道。

“赵魏等中原之地的女子非常漂亮,常常使人误以为是天仙。”张仪竭力强调这一点。当时,楚国作为南方的落后国家,对文化先进的魏国等国所在的中原地区怀有一种自卑感。这样,果然楚王不再居傲怠慢。

“我们楚国地处偏僻之地。早就听说中原女子美貌异常,虽然有所闻,然而还没有亲眼见过。请你费心……”楚王于是送给张仪许多珠玉作为替他“费心”的资金。南王后与宠姬郑袖听说此事后,心中十分惊恐。南后和郑袖当时在楚国权势显赫。两人都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嘴上虽说是行旅之路费,实际上却是阻止美女入楚之酬报。张仪从她们手里取得了大量黄金,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

他在最后辞行时,请求楚王赐他酒宴。他说:“当今乱世,往来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与大王相见,望大王赐酒!”于是楚王摆酒设宴为张仪送行。酒至半醉时,张仪起身下拜,请求道:“这里再没有其他人,愿大王召所喜爱的人侍酒。”楚王答应下来,就召南后、郑祐上来斟酒……张仪惊叹一声,在楚王面前倒身下拜:“张仪对大王犯有死罪。”

“什么?”楚王惊奇地问。

张仪于是说道:“我走遍天下,还没有见到如此美貌之人。我说到赵魏去买美人,但对于拥有如此绝美丽人的楚王说什么再从其他国家带来美人,这就是欺王,罪当至死。”

听到对自己后妃的夸赞,楚王一点儿也不生气:“不必介意,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们俩人这么美貌的了。”至于南后和郑袖,听到张仪的话都高兴不已。张仪就这样得到了楚国宫廷的宠信。

以史为鉴

最能体现中国人修养的一句话,可以认为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强施于人”。你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求别人去做;即便是你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但是,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大量的报道,经验和观察发现,有相当多的人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的目的,尽管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也可能会“投其所好”。无论什么时候,恭维过于直露,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使对方欢欣愉悦,最好的办法不在于奉献厚礼或者曲意逢迎,而在于满足对方的需要,投其所好。

矫饰不好声色

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

太子杨勇生性宽厚,但过于任性,不懂得如何讨人喜欢。杨坚素来节俭,见杨勇生活奢侈,心中不快。

独孤氏是天底下第一妒妇,绝对不允许丈夫和后宫其他妃子有什么来往,甚至对儿子和大臣的事也不放过。

杨勇有很多内宠,内中昭训云氏尤得欢心,而对嫡妃元氏却十分冷淡。独孤氏为此忿忿不平。元妃不久病故,独孤氏怀疑是被云氏毒死的,派人专门调查杨勇有什么过失,想把他废掉。那杨勇竟浑然不觉,倒是远在扬州的晋王杨广,对其父母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了如指掌。

杨广是杨坚次子,相貌俊美,生性聪慧,还在少年,就已有美名。后来南平吴会,北却匈奴,在兄弟之中,功名卓著。一次出外打猎,途中遇雨,侍从送上油衣,杨广却不愿穿:“士兵都淋在雨中,我又怎么能例外呢?”说得充满感情,令随从感激不已。当他侦察到太子杨勇失宠这一秘闻后,为了迎合父皇母后之意,意图取代太子,便极力“矫饰”起来。首先他针对杨勇多内宠引起皇宫内外议论这一点,极力抑制了自己的欲望,显示自己对女色不感兴趣。

他虽然也合法地拥有众多姬妾,但只和正式配偶萧妃居处。凡是有人前去拜访他,无论贵贱,他必定和萧妃亲自迎送,招待周到。所以,一时间连宫中执役的下人也无不称赞他仁孝。他还为此专门收拾了一间房间,陈设朴素,服役的宫女既老又丑,并把故意弄坏的乐器放在角落里,不让人掸去灰尘,表示这类东西他是从来不碰的。文帝和皇后来看他,他就在这间屋子里和他们相见,使隋文帝觉得他不好声色。

他和杨勇同样拜在好色的登徒子门下,但又兼习竖刁残忍的杀子之术,凡与姬妾生的孩子,从不留在世上,丢人现眼。独孤皇后还以为这个儿子不爱姬妾,对他的宠爱因此与日剧增。同时,杨广又在暗中笼络大臣,通过杨坚最信任的仆射杨索,设计诬陷杨勇,把他定罪后打入大牢。这样,杨广终于如愿以偿,迁居东宫。

杨坚病危时,杨广喜上眉梢,赶紧和杨索勾结,做登基准备,百忙中还不忘对其父亲宠爱的陈夫人施行非礼(这时独孤氏已入黄泉)。杨坚知道后,方才醒悟,用手敲着床大骂:“这个畜生哪配继位,独孤害了我大事!”说罢派人立即召回杨勇。杨广先发制人入宫杀了父皇。陈夫人闻讯,惊惶失色,自度难免。傍晚,杨广派人送来一只小金盒,陈夫人以为是毒药,哆哆嗦嗦地打开一看,竟是几枚同心结。陈夫人羞愤异常,当晚就被杨广奸污。第二天,杨广登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淫主隋炀帝。

在古代专制制度下,在位君主对于继承人选一般具有绝对的决定权。他们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倾向,而这种好恶倾向又常常是以是否“类己”作为标准的。例如汉武帝因其幼子“类我”,“甚奇爱之,心欲立焉”,后来果然得立为帝,是为昭帝。汉宣帝则因与其太子政见有别,断言“乱我家者太子也”,几次想废黜。

以史为鉴

能否符合在位君主心目中的标准,往往成为君权移交归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于君位继承权的竞争者或者既定的继承人来说,为了争夺或巩固储君的地位,需要极力讨取在位君主的欢心,在政见、形象、爱好乃至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尽量掩饰自己的个性色彩,力图表现为在位君主的“翻版”。

父皇面前,能而有度

帝王在选择太子时心理是很矛盾的。太子仁弱一点吧,怕将来继位后缺乏驾驭众人的能力;太子贤明一点吧,又怕众望所归会危及自己。宋太宗见到自己的太子颇得人心,就酸溜溜地说:“人心都归向太子,欲置于我何地?”皇帝既有这种心态,太子也委实难处。不能不得人心,也不能太得人心;不能太不及父皇,也不能太胜过父皇,这中间的尺寸确实是很难把握的。

隋炀帝的儿子杨柬就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与父皇形成隔阂。造成父子失和的是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美女。

有一次,乐平公主告诉炀帝,有个女子十分漂亮,但不知为什么炀帝听后无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乐平公主以为炀帝对此人不感兴趣,就把她推荐给了太子杨柬。杨柬马上把她纳入后官。后来炀帝忽然记起这事,就问乐平公主:“你上次说过的那个美人现在哪里?”乐平公主回答说:“已被太子收用。”

这件事本身是不能全怪杨柬的,因为他不可能凡得到一个美女,都先请示一下父皇是否感兴趣。乐平公主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炀帝问起,她满可以将始末和盘托出,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引起炀帝对她的不满。所以,当炀帝再度问起这件事,她意识到自己捅了漏子,只好含糊地说一句“在太子那里”,似乎与己无关。

第二件是为了打猎。

炀帝去狩猎,命杨柬率领一伙侍从参加。狩猎的结果是杨柬猎获颇丰而炀帝一无所得。炀帝龙颜大怒,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一问左右,说是猎物被杨柬手下一伙人阻挡,所以打不到了。炀帝因此猜忌起杨柬来,认为他是为了想出风头,于是处处寻找杨柬的不是。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太子本非圣人,结果太子的名号也就无法保留了。父子间从此结怨,直到后来宇文化及起来谋反,派人分别去囚禁、杀害炀帝父子时,炀帝还认为是杨柬派人来抓自己的,杨柬也认为是炀帝派人来杀自己的,父子至死不能相明。

以史为鉴

中庸之道,无处不在。皇子要当上太子,继承王位,也要深谙此道。过于仁弱,力不服众,难以驾驭天下;过于贤明,众望所归,又危及皇帝老子的地位,使其持有戒心。因此为了继承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只得隐忍自己,在夹缝中求生存。

居然打起“鬼”主意

唐代萧至忠出身于世袭官宦之家。武则天时期,她的侄儿武三思权势过人,萧至忠便一头拜倒在武三思门下,很快由一个小小的吏部员外郎升为御史中丞。他仗着武三思的权势,在官员任选上肆无忌惮,飞扬跋扈,渐渐有了一些名气。不料武三思被中宗太子李重俊所杀,萧至忠一下子成了丧家之犬,不得不重新寻找靠山。他利用自己与武三思的旧情,极力向曾与武三思有染的韦皇后讨好。但他却没有武三思风月场上的本事,未能把韦皇后勾搭到手。无论他如何努力,和韦皇后的关系总是密切不起来。但萧至忠并不气馁,他挖空心思,竟想出了一条与韦皇后结成“冥婚”之亲的妙计。

所谓“冥婚”,即是将已经死去的未婚男女同穴合葬,使他们在阴间结为夫妻,又称“鬼婚”、“幽婚”。这是一种起源比较古老的陋俗,唐代曾盛行一时。韦皇后的弟弟韦洵死时未娶,而萧至忠恰好有一个女儿未嫁而终。于是萧至忠便去和韦皇后商量,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韦洵为妻。韦皇后满心欢喜,一口答应了下来。到了某一吉日良辰,萧至忠便将自己亡女的棺柩从坟中起出,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其送人韦洵的墓穴,完成了“再婚合葬”之礼。

死人虽然无知,但活人却大获收益。萧至忠靠着这层“冥婚”之亲,大大密切了与韦皇后的关系,很快就官至宰相。他用女儿的清白之骨为自己换得高官,真可谓机关算尽。

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了专权的韦皇后并追究其党羽。萧至忠惟恐自己受到牵连,便急急忙忙地重新掘开韦洵的墓穴,将其女的棺柩起出,还葬家坟。以此来表示自己与韦氏恩断义绝,再无瓜葛。

以史为鉴

萧至忠的这种见风使舵的无耻行径,在当时便遭到了人们的耻笑和指责。只可怜他那死去的女儿,因为有了这么一位寡,他们所巴结的,与其说是某个权贵本人,不如说是其权势和地位。一旦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权势、地位,这些人就会毫不犹豫地立刻翻脸,与之彻底决裂。

梅林、白塔一夜起

乾隆在位时,耗费巨资扩建了圆明园之后,又在圆明园的东边修起了长春园,在东南边修起了漪春园,后改名为万春园。三园相连,规模宏伟,景色动人,但仍满足不了他贪图享乐的欲望。善于察颜观色的几个内侍、宠臣早已揣摩出皇帝的心思。为了讨皇帝欢心,他们乘机建议道:“陛下,您整日操劳政事,也该出去一游,以养身息神!”乾隆帝道:“景色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好游的!”一个内侍回答道:“陛下竟没听到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么?何不去江南一蝣?”其实,乾隆帝早有此意,只是怕众大臣阻拦罢了。现见近侍提起这事,于是就十分高兴地说道:“卿言有理,正合朕意。”

于是,乾隆命大学士刘统勋代理朝政,和珅为开路先锋,自奉太后乘銮舆去东门运河码头,率千余艘船只浩浩荡荡离开京城,开始了江南之行。在运河两岸,乾隆皇帝的船只走到哪里,哪里就要泼水清尘;当地自督抚以下,都要摆设香案,跪伏在地,迎接圣驾。

乾隆皇帝一行先来到山东,在济南停了一天。接着顺运河南下,几天之后,来到扬州。扬州富绅汪如龙听说皇帝驾到,知其是有名的“风流天子”,便投其所好,献上了一个名叫雪如的歌妓。汪如龙仅此一举,便被赏二品顶戴,并准许在御前当差。扬州其他地方官吏、商人、绅士,都在码头跪接。

乾隆帝上岸之后,只见城里大街小巷,都是锦毡铺地,路两边挂着绸帐,装饰得富丽堂皇。乾隆帝在众嫔妃和文武百官陪同下,走过街道,来到一片梅林,不禁问道:“这梅林实在好极了,不知何时营造?”随驾导游的扬州大商人江春立即跪地奏道:“是奴才江春听说陛下要驾临扬州,特地根据北宋诗人王汉的《梅》诗意境连夜雇人布置起来的。”乾隆帝一听,十分高兴。乾隆帝离开梅林,来到大虹园,为其山青水秀所吸引,兴致大发,顺口说道:“这里确实风景如画,然美中不足的是少一座白塔!”江春听后,暗中询问了白塔的图样。回到家中,连夜召集工匠,赶运木材、石料,限期一夜之间建起这座白塔。

第二天,江春建议乾隆帝再游大虹园,说又添新景。乾隆帝听取了他的意见,又来到大虹园,一下子便被那高耸入云的大白塔惊呆了,急问左右大臣这是怎么回事。大臣们回答道:“是江春连夜召集数千名工匠专门为陛下建起来的!”乾隆帝叹道:“难得爱卿一片忠心,朕今日特有兴,就在此摆宴以赏众卿吧!”圣旨一下,众人立即准备起来。

到了晚上,塔下临设行宫。文武百官,富商大户,应邀而至。一时间,整个行宫灯火辉煌,宫娥彩女翩翩起舞,乾隆帝乘兴举杯道:“朕此次江南巡察,实为整顿吏治,今见一片繁荣富庶,井然有序,朕甚放心。为此,朕特赐众卿酒一杯,各加顶戴一级。江春造梅林、筑白塔实为用心良苦,特加顶戴一级!”乾隆帝话音一落,众人皆跪倒在地,高呼万岁不止。

以惊人的速度使梅林、白塔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江春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实为用心良苦,不过这还是很划算的。因为皇帝一高兴就会行赏,这样,顶戴花翎,美女琼浆,就什么都有了。

以史为鉴

“佞臣”者,领导同志属下趋附诌媚、溜须拍马之人是也。这些人多为心术不正之徒,有事没事总爱围在领导者周围,焦神竭虑,巧为奉迎,“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领导者工作中(尤其是个人生活中)有何“难事”,均被此等人洞察秋毫,并主动为之“排忧解难”:或编造舆论吹捧领导者的“功绩”,或欺上瞒下开脱领导者的“过失”,或暗送“红包”解除领导者的“囊中羞涩”,或鞍前马后照顾领导者的“起居生活”……。表面上看,这些人对领导者忠心有加,甘愿犬马劳顿。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白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达到其个人目的。 由于这些人“陷言以邪”,最终结果势必“坠主于不义”,甚至于乱政、败法、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