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3357200000020

第20章 藏而不漏 伺机待动(4)

经过司马迁前后14年的努力,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一部构思严谨、体大思精的空前历史巨著——《史记》,终于基本完成。这是一部融入了司马迁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的不朽著作。全书“网罗天下逸史旧闻”,将三千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合理的整理,并将其纳入一个科学的、庞大而又完整的系统。在司马迁以前还没有一部体例完备、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是他第一次汇总古今典籍,创造了纪传体通史。这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空前的创举。

以史为鉴

今天,司马迁忍辱著《史记》为人所乐道。人们在体会《史记》的辉煌时,更为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精神所叹服。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也要学会司马迁的这一心机,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不利的环境下暂时隐忍,以图他日的成功。

“装疯扮傻”的军事家

大智慧在于顺境能发达,逆境能求生,这就需练好“忍”字功夫。孙膑是公认的大军事家,同时他又是一位大“忍”家,不然他又怎么能成得了大军事家呢?

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并称,但一般说来是在三家分晋以后才进入战国时期的。当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掉,晋国灭亡,而三家兴起,其中数魏国的势力最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花了许多钱来招致贤士。后来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又与大纵横家苏秦、张仪是同学,并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魏王就信任了他。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孙武子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学到了先人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后来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他比庞涓更强,就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实际上,这是个计谋,是为了不让孙膑与他争权,然后再伺机陷害他。但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举荐来的人,那就交给我来处理吧。”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他对孙膑说:“听说你收到了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孙膑说:“是哥哥让我回去看看的,我觉得不妥,没有回去。”庞涓说:“你离家多年了,一直和家人没有联系,如今哥哥找到了你,你应当回去看看,见见亲人,再给先人上上坟,然后再回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孙膑怕魏王不同意,庞涓一力承揽,孙膑十分感激。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

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情。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和膑刑。”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被在脸上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

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想报答他,有一天,孙膑就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瓜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了,就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

有一天夜里,有个衣着破烂的人坐在他的身边说:“我是禽滑厘,先生还认得我吗?”孙膑大吃一惊,经过仔细辨认,激动地说:“我自以为早晚要死在这里了。”禽滑厘说:“我已经把你的冤屈告诉了齐王,齐王让淳于髡来魏国访问,我们全都安排好了,你藏在淳于髡的车里离开魏国,我让人先装成你的样子在这里待两天,等你们出了魏国,我再逃走。”孙膑到了齐国,陆续打听到自己的几位堂哥都已无音信,最后才知道原来送信的人也是庞涓派人装扮的。

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王派遣庞涓统率大军去攻打赵国。赵国便联合韩国共同攻打魏国,但屡战失利,韩国急忙派遣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乘势起兵,派田忌、田婴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去救韩。

孙膑早已筹划得当,大将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并不直接去救韩,又把十多年前的故技搬来照用,统率大军逼向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又是无可奈何,只得放弃攻韩,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回救魏国。孙膑认为应该利用魏军自恃骁勇,轻视齐军,急于与齐军决战的心理,建议田忌采用“退兵减灶”来引诱、消耗敌军,在马陵设伏。孙膑说:“可以用退兵减灶的办法,命令齐军在魏境先筑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筑五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三天筑三万人煮饭用的灶,庞涓见到齐军锅灶顿减,就会认为齐军胆怯,士兵逃亡众多,就会趾高气扬,盲目自傲,拼命地追击齐军,我们可以乘势伏击魏军。”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晚上当到达马陵。又见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两旁是山,林多树密,恰好可以伏击魏军。便命令士兵伐木塞路,留下一棵大树,剥去大树的外皮,在白色的树干上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又派遣一万名射箭高手,埋伏在山路两旁,对他们说:“夜里看见火光亮起,就一齐放箭。”最后庞涓身负重伤,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回国。

以史为鉴

孙膑能忍,面对庞涓的非人迫害,他能战胜自我。心如止水;在与庞涓的决战中,他更能忍,以弱示敌,不为庞涓的嚣张所动,然后出奇兵而破之。如此,孙膑甘心受辱、癫疯用诈而成大事被传为美谈,更让人们知道了他是个名扬天下的军事家。做人就是要有孙膑的这种心机,要学会忍,此时的忍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为日后的成功做准备。

蹇叔哭师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国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在危急关头郑国大夫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用绳子捆了自己,在晚上偷偷去见秦穆公。烛之武慷慨陈词,分析形势,引用史事,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打算。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便和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自己便撤兵回国了。

过了两年多,晋文公一死,秦穆公野心勃勃,想来郑攻晋,称霸中原。恰好这时候,杞子从郑国派人报告秦穆公说:“郑人叫我掌管北门的钥匙。假如秘密派军队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喜不自禁,拿这件事去征询蹇叔的意见。不料蹇叔却说:“使军队受到很大消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行军疲劳,力量消耗,远方的国家已有防备,这恐怕不可行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的。秦军劳苦了而毫无所得,士兵就会产生叛逆作乱的心思。再说行军千里,哪个不知道呢?”

秦穆公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蹇叔的意见,于是召见孟明、西乞、白乙叫他们从东门出兵。

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看见军队出去却见不到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打发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你要是只活到中寿就死掉,现在你墓上的树木也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完全不把蹇叔当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看待。

蹇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支军队。蹇叔边哭边送他,说:“晋人必定在肴殳地拦击秦军,那里有两座大山,那南边的大山是夏代君王皋的坟墓;那北边的大山曾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去收你的尸体吧!”

秦穆公一意孤行,秦国的军队坚持向东进发。秦军长途跋涉,郑国早有觉察,秦军偷袭郑国不成,便灭了滑国回师。秦军行至肴殳地,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遭到晋国的拦击,秦军被打得全军覆没。

以史为鉴

在纷纭变幻的世界中,人应该有种权变的意识和手段,应该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这样才会耳聪目明。那些固执己见、自我封闭、一意孤行、只管按自己的思路去行事的人,最终只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甚至走上绝路。

司马懿:韬晦隐忍一大师

要忍就忍出个名堂来,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不是一般的人物,连诸葛武侯也惧之三分,何况曹魏后人呢?司马懿以隐忍之计夺了曹家天下,实在是高明至极啊!

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不是贤相,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司马懿不仅是将帅之才,还是君王之才。他能屈能伸,不仅善于装疯避祸,而且善于寻求时机,更善于识人用人,因此才能一举除掉曹爽的势力集团,使曹魏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

魏王曹睿病故后,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魏的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一同执政,但曹爽年纪既轻,又是贵族子弟,凡事都交给富有经验智谋的司马懿去办理。

曹爽十分喜爱吃喝交游,聚集了一帮狐朋狗友,成天玩乐。有一天,大学者何晏对曹爽说:“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

曹爽说:“先帝和幼子托付给我和太尉(司马懿),我当然要遵从遗命。”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与太尉一起领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受太尉的气,何至于早逝?”

这话引起了曹爽对司马懿的愤恨。于是,他与心腹一起谋划削掉司马懿的兵权。曹爽与门客商量定了,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很大,应当加封为太傅。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关窍,就听了曹爽的话,把司马懿召来,封他为太傅。司马懿全无防备,大吃一惊,但又不能抗命,只得交出了带兵的印信。从此,军权就落到了曹爽的手里。

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出外打猎,有时几天不回城去,他的弟弟以及门客都劝他说,“几天不回城,恐怕会有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的手里,司马懿又在家养病,有什么可怕的?”

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农桓范劝劝曹爽,曹爽听了,多少注意了一些。恰在这时,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按照当时的规矩,要前来向曹爽辞行。曹爽灵机一动,让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辞行,趁机察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来到太傅府,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着才勉强撑起身来。

李胜对他说:“我要去青州上任了,向您来辞行!”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备!”

李胜说:“是青州!”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并州来?”李胜最后借用纸笔,才对司马懿说明白。

司马懿看了好一会儿才说:“原来是青州哇,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说完,司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司马懿就把她们手中的汤喝了,汤水还洒了一衣襟。最后,他流着泪对李胜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李刺史在曹将军面前多多美言照顾!”说完指指两个儿子。

李胜走后,司马懿便披衣起床,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必定要跟曹爽说,他不会再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去打猎,便可动手。”

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大喜道:“这老家伙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过了几天,他带着魏主曹芳,点起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打猎去了。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子和众将,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要免职办罪,太后无奈,只得下旨。然后又占领了城中的兵营,紧闭了城门。曹爽接旨后,本可以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听众门客的劝告,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话,把大将军印交了出去,自己的宗族也以谋反罪被处死。从此,政权归司马氏。

早在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司马懿就以隐忍之计对付诸葛亮。

一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一天,忽报诸葛亮率蜀兵进驻五丈原,派人送来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只得把来人叫来。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贵妇人一样,躲着不敢出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了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处理事情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回顾身边的部将笑道:“诸葛亮的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任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长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饰以及那番话都回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

原来,诸葛亮因劳累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

司马懿知道,如出兵打不过诸葛亮,所以坚守不出,自己的身体比诸葛亮身体好,这就是最大的本钱,于是面对诸葛亮的百般挑战、侮辱只有一个字对付——忍。然后在寻找时机出战,如此这般,曹操后人哪是司马懿的对手!

以史为鉴

诸葛亮、司马懿究竟谁是赢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什么样的领导才是合格的领导;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这已是比较现实的问题了。读懂诸葛亮、司马懿这篇千余字的短论自然不够。还要从中悟出些值得借鉴的做人的心机来。那就是面对侮辱要学会忍,唯有忍才能屈,唯有屈才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