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3357200000013

第13章 攻其无备 兵不血刃(5)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昏庸懦弱的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授予节度使的称号。在这种情况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并长期存在。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政局的一个主要特征。

为了刺探各自的情报,唐朝中央和地方藩镇之间常常招揽幕僚、互派谍报人员,斗智斗勇。各个藩镇尤其重视派出谍报人员留驻唐朝中央,探听中央的各方面消息,特别是中央对藩镇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以便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在唐朝后期的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镇(今河北正定)的割据始于762年李宝臣的称雄;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自763年田承嗣开始割据;卢龙镇(今河北遵化),自763年李怀仙开始割据。三镇在军事上各自拥兵自重,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实际上保持独立;经济上赋税不入中央;政治上,法令、官爵都自成一体,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朝中央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镇以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今山东益都)、淮西镇(今河南汝南)、沧景镇(今河北沧州)等等。它们也多仿效河朔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总体上中央占劣势,显示出在谍报战中藩镇占有先机。

各藩镇为了维持自身的独立状态、拥兵自重,不断加强对境内人民进行残暴统治和盘剥。许多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一方面拼命扩充军队,另一方面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的利益。节度使非常优待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他们死命效力,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

后来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唐朝末年以后发展到了顶峰,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发展壮大的结果。这种状况,直到北宋建立后才有所改观。

以史为鉴

间谍,作为国家与国家或集团与集团之间进行军事、政治、外交斗争乃至经济、科技竞争的有效手段,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 阶级斗争的产物。它以隐蔽的方式打人对方营垒以至高级机关,进行发展组织、窃取机密及其他各种破坏活动,以颠覆对方国家政权。使用间谍搞离间和颠覆活动,消灭异国,扩大势力范围,是一种不动兵戈,制服政敌的有效手法。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事,但这个故事中的反间计及其教训,仍然能给人予深刻的启迪:使用计谋一定要严密,只有行事严密才能成功用计,否则容易被人将计就计,自己反受其害。

话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几十万大军南下,准备讨伐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由于曹操所带的北方兵不习水战,只好暂缓进攻,训练水兵。原来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在治理水军方面很有经验,被曹操任命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因此周瑜一直把他们视为心腹之患,总想将他们除掉。

正在此时,一向号称能说会道的蒋干自告奋勇要去劝降周瑜。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为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想通过这层关系说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这日,周瑜正在帐中议事,有人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立刻猜出蒋干的来意,很快就计上心来,但他不露声色。二人相见,免不了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千手臂同入帐中,盛情款待他,还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声称,今晚不许谈论两家战事,否则即席斩首,蒋干只好作罢。

晚宴后,每个人都喝得酩酊大醉,但大家又都自有分寸。宴罢,蒋干扶着周瑜回到帐中,周瑜说很久没和子翼兄共寝了,今夜要同榻而眠。说罢,朦朦胧胧睡去。蒋干心里明白,自己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可今晚连半句劝降的话都没说上,正不知回去如何交差呢。突然他生出个想法:劝降不成,偷点情报回去也行,于是便趁周瑜鼾声如雷时摸到桌前,拿起一叠文书偷看起来。翻看了一会儿,忽然见里面有一封书信,细看时居然发现这是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二人写给周瑜的“投降信”!蒋干看罢,不禁大吃一惊,急忙把信藏在衣内。待他正要翻看其他文书时,只听周瑜说了句梦话:“子翼,我数日之内,定叫你看曹贼首级!”周瑜的戏演得很逼真,通过梦话暗示蒋干:我有自信几天之内要了曹操的首级,而我的自信来自我在曹操阵营中有卧底——这个卧底就是蔡瑁、张允。

为了使这出戏更逼真,周瑜还安排了一个情节:清晨时,有人入帐叫醒周瑜,偷偷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故意急忙止住他,看了看蒋干。蒋干此时正“熟睡”呢。周瑜和来人轻声走出帐外,蒋干只听到一句:“现在还不能下手……”声音就越来越低,听不到了。此时的蒋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他又不敢乱动。不久周瑜回来了,蒋干等周瑜睡熟后偷偷爬起来,摸出军营,寻着小船,飞一般地驰过长江向曹操汇报“军机”去了。

周瑜的反间计进行得很成功。蒋干在关键时刻来江东,自己又和周瑜是同窗,所以劝降的意图太明显了,这就是行事不密。周瑜知道曹军中只有蔡、张二人精通水战,正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这两个人呢。蒋干复命,说什么“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曹操正要发怒,但蒋干却说:“虽不能说服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于是屏退左右,拿出书信,将所听闻之事说给曹操听。曹操大怒,叫来蔡瑁、张允,让他们出兵。两人实话说道:“水军尚未练熟,不可轻进。”正在气头上的曹操立刻命人斩了蔡瑁、张允。曹操不傻,很快就醒悟过来, 知道自己上了当,但为时已晚,只好另换了两个水军都督。当然,尽管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损失了两员水师大将, 但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损失带来的后果,没有对水师采取适时有效的措施。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以史为鉴

赤壁之战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这场战争,一代枭雄曹操竞败在了黄口孺子周瑜之手,而“群英会蒋干中计”又是曹操走向失败的重要前提。可见,使用计谋一定要严密,否则极易反受其害。

借刀杀人,兵不血刃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正如武术的至高境界一般,最厉害的功夫,往往不动声色便能将敌人置于死地。谋略也是如此,当用谋者的境界颇高时,不用自己劳神动手,就可消灭敌人于无形之中。

正如小说里玄妙的武功大多分为了多个层次一般,它们可以驭人于无形,但也有层次高低之分。本节所说的借刀杀人,大抵只相当于至高功夫的入门招式而已,自然应当排在此处。这样的谋略招式,历史上并不少见。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次攻打宋国,宋军不敌,节节败退,最后不得已退至国都之内。退无可退,宋军只好破釜沉舟全力御敌,加之国都城墙厚重,储备充裕,在楚军连续九个月的长期围攻下,宋都竟然毫发无损。

楚将子反采纳了大夫申叔时的建议,开始在宋都城外安营扎寨,开展屯种活动,一副做好持久战的架势。这招果然够狠,宋人见楚军打算进行持久战,慌了。之后的几场战斗险些失手。眼看城快要守不住了,宋君急了,忙令满朝文武大臣想法解围,将楚军赶走。

宋国的一干大臣平日里只懂得高谈阔论,肚子没点墨水,哪里有计解围?此刻正面面相觑,毫无头绪。最终还是宋国大夫华元自告奋勇,愿去夜探敌营,救宋国于危难之中。

正所谓板荡识忠臣,疾风知劲草。见华元如此忠君爱国,宋君感动不已,本欲命人备下好酒,一身白衣为华元送行。不过此举却被华元拒绝了。

宋君不解,问道:“酒菜乃我一番心意,虽不是鲍鱼鱼翅,至少也是山珍海味,不吃不合适吧?”

华元拱手道:“酒菜微臣当然不反对,可白衣就不必了吧。我这次出去,对于成功把握还是很大的。我是去做生间,还要回来为大王您效劳呢。大王无须担心!”说罢便毅然辞行了。

趁着夜幕,华元悄悄来到楚军营地之外,灵敏地躲过了哨兵,潜入了楚将子反的营帐,把还在蒙头大睡的子反叫了起来。

子反正眼一看,一个黑衣长发之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吓得面容失色,大呼一声:“你是谁!”

华元用一种诡异的眼神看了一眼子反,冷冷地说道:“本人乃宋国大夫华元。你们军营戒备森严,我却如入无人之境。知道厉害的话,就把你的那些护卫统统撤走。否则,后果自负!”

见宋人如此厉害,自己又被劫持,子反便不敢怠慢。随后华元大谈楚、郑友好的重要,并胁迫子反签订了退兵协议。子反见识了宋人华元的利害,第二天就率领部队后撤三十里。如此一来,华元不仅解了宋国之围,还让他们白白得了楚军的屯戍成果,他这位生间实在是利害啊!

以史为鉴

对待我方的生间,应当掌握两点组织要诀:其一,绝对保守秘密,间谍的身份越少人知道就越好。否则一旦消息外泄,间谍便可能丧命于敌营或者成为别人施展反间计的对象。到了现代,对手若发现你所派遣的间谍后,虽然不会将其处死,但利用他施行反问计却非常普遍。这样一来,间谍人员同样无法完成使间的目的。其二,间谍行动危险性较高,间谍人员掌握的信息也极为重要。派遣间谍,不仅要选择自己最为信任的人,更要给他予重金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有可能的话还应当优待并控制其最亲的人,名为“优待”,实为胁持,以防万一。否则,一旦对方被发现而且被收买,我方可就麻烦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