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要诀
说话要重时机,“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地准备。《淮南子道应训》上有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司马熹凭巧言妙计,转瞬间就使自己完全摆脱了困境,而且促成阴简成为王后,使得她不再仇恨自己,两人的前怨一笔勾销,同时还巧妙地拒绝了赵王讨求阴简,保全中山国免遭祸殃。司马熹之举,胜于一箭双雕,实为一石三鸟。
司马熹面对困境没有束手待毙,而是用自己高超的智谋化不利为主动,这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随机应变,巧释怨恨,化干戈为玉帛。
萧何自污其名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立即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东出陈仓,定三秦,平魏地,攻代国,斩陈余,军功卓绝,最后指挥垓下围歼,功勋显赫,自己也成为汉王朝的首席将军。韩信的成就,完全是由于萧何的举荐带来的。
韩信当上刘邦的统兵大将,萧何是军营物资调配能手,他致力于后方的经营,辅佐刘邦忠诚不二,虽然未曾奔赴沙场,但刘邦还是将萧何推为第一人,并被委以丞相之职,与汉王形同袍袂。可是,天算大于人算,麻烦事情仍旧避免不了。
韩信替刘邦打了天下,功劳很大,只是汉王担心军权旁落,渐渐地对他恨而怕之。萧何向吕后献策,操作计谋,亲自诓骗韩信进宫而被诛杀。所以说“败也萧何”。
刘邦在外讨伐的时候,萧何被敬为开国元老,派兵护卫,增加五千户领地及五百名侍从。这时萧何在别人的提示下认识到,陛下这样做,是借保护之名,实则严加防范,说明心存芥蒂。为了避祸,萧何接受朋友的忠告,辞退护卫,献出财产,以表忠心。果然,刘邦龙心大悦,暂时平息了疑心。
两年后,刘邦率军远征。萧何依然留在城中,他施德政于民,捐出自己的家产作军费。然而,无济于事。刘邦仍不断由前线派兵回城询问近况。萧何名下的食客见此情况,知道不妙,对萧何进言道:“你离诛灭九族的大祸不远了。身为相国,功劳第一,难道还想再进一步吗?你自入关十几年以来一直深得民心,民众都愿意归附于你。皇上屡次派人回来询问近况,就是怕你在关中挑起群众造反。”萧何听从门客的建议,广置田产,贱赊强贷,以致造成百姓纷纷告发相国强行贱买民田时,刘邦却由衷感到了宽慰和喜悦。
为了能躲过杀身之祸,开国功臣们常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他们本没有篡位之心,但要防备帝王怀疑自己有篡位之心,于是便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一是善识时务,功成身退。如张良辅佐刘邦打下江山后隐退了;范蠡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后带着西施也隐退了。
二是留下亲人,充当人质。功臣派自己的亲人跟随在君王直接管辖的部门,这样,坐镇根据地的功臣就不会被君王生疑,因为这些亲人相当于变相人质,有人质在帝王手上,大可使帝王放心。如萧何留守关中,为使刘邦不生疑,便派儿子、兄弟都随刘邦出征。此前,刘邦常派人回关中犒劳萧何,就是不放心,怕萧何自立为王。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河内太守寇恂把河内治理成刘秀的巩固根据地。刘秀出征,董崇告诫寇恂,让他注意萧何的经验。寇恂申请随刘秀出征,刘秀坚决要他留守河内,寇恂便把自己的侄儿、外甥等派到刘秀军中作先锋,刘秀果然大喜,不疑寇恂。
三是反话激将,讲明了条件再留下。晋文公重耳流浪多年要回国当君主了,跟随他流浪的忠臣咎犯见晋文公渡河时不要流浪时的旧衣旧鞋了,便对重耳说,我也是旧衣旧鞋,连我也一起扔了吧!重耳醒悟,作了保证,咎犯才随同重耳回国做官。
四是请封贫地。有一位大功臣将死,他对儿子说:“我死后国君可能给你封地,你坚决要一块最贫瘠的土地,不能要富饶的土地。”果然,儿子要求不封富地,别人皆不理解。后来,君主更换,新功臣又要封地,凡是富地都被重新分封,只有这贫瘠之地没人来抢,其子孙得以永远享有此地。
经验要诀
历代开国帝王,都害怕功臣势力大,功高盖主,抢夺帝位,总要想方设法杀掉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在政治上,稍不留意就会遭到君王的猜疑,危险马上就会到来。萧何运用自我贬损声望的做法,消除了刘邦对自己的疑虑和担忧,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隐忍威为先,有时候以退为进,功成身退也是一种大智慧。
张仪为楚王“费心”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里有“今王志在报吴,必先投其所好,然后得制其命。”投其所好是大家喜欢什么,就说什么和做什么。有讨好之意,投其所好者受人欢迎,能赢得人心。另外,它也有“溜须拍马”,“谄媚奉承”之意,使自己从中得到好处。
投其所好者,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可以做出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的不同的行动。他们或身披“亲情”、“忠义”之类的外衣,带着迷人的微笑,忸怩作态;或在暗中琢磨谄媚对象的心理,投其所好。官场上充满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有些时候就需要揣摩上司的意图而说话行事,不与之产生隔阂间隙,这样才能平步青云。
战国时代著名的策士张仪客居楚国时,有一段时间张仪总觉得楚王对他的态度有所疏远。感到楚王内心渐渐冷漠,对他的看法也不予认同,甚至在侍从中也能听到对他的不满之声。张仪心生一计,求见楚王,说;“在贵国我没有什么用处。我请求北上去晋见魏王。”
“好。你愿意去就去吧!”楚王随口而出。
“附带再说—句,大王需要魏国的什么东西吗?如果需要,我将从那里弄来敬奉大王。”
“宝石黄金以及象牙等等,都是我们楚国所产。寡人对魏国无所求。”楚王冷冷地说道。
“那么,大王是不好色了?”
“你指的是什么?”楚王急忙问道。
“赵魏等中原之地的女子非常漂亮,常常使人误以为是天仙。”张仪竭力强调这一点。当时,楚国作为南方的落后国家,对文化先进的魏国等国所在的中原地区怀有一种自卑感。这样,果然楚王不再居傲怠慢。
“我们楚国,地处偏僻之地。早就听说中原女子美貌异常,虽然有所闻,然而还没有亲眼见过。请你费心……”楚王于是送给许多珠玉作为替他“费心”的资金。南王后与宠姬郑袖听说此事后,心中十分惊恐。两人都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嘴上虽说是作为行旅之路费,实际上作为阻止美女入楚之酬报。南后和郑袖,当时在楚国权势显赫,张仪巧妙地就从她们手里取得了大量黄金,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
他在最后辞行时,请求楚王赐他酒宴。他说:“当今乱世,往来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与大王相见,望大王赐酒!”于是楚王摆酒设宴为张仪送行。酒至半醉时,张仪再起身下拜,请求道:“这里再没有其他人,愿大王召所喜爱的人侍酒,……”,楚王答应下来,就召南后、郑袖上来斟酒……张仪惊叹一声,在楚王面前倒身下拜:“张仪对大王犯有死罪。”
“什么?”楚王惊奇地问。
张仪于是又有一番甜言蜜语。他这样说道:“我走遍天下,还没有见到如此美貌之人。我说到赵魏去买美人,是欺骗大王的。”对于拥有如此之绝美的丽人的楚王说什么再从其他国家带来美人,这是欺王,罪当至死。
听到对自己后妃的夸赞,楚王一点儿也不生气。“不必介意,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们俩人这么美貌的。”至于南后和郑袖,正因为已经听厌了平俗的奉承,所以听到张仪的话都高兴不已。张仪就是这样以巧妙的谄谀之权得到了楚国宫廷的宠信。
无论什么时候,恭维过于直露,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要使对方欢欣愉悦,最好的办法不在于奉献厚礼或者曲意逢迎,而在于满足对方的需要,投其所好。
经验要诀
要使对方欢欣愉悦,最好的办法是满足对方的需要,投其所好。“马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领导的尊重,对领导的赞美,其实是对他某些行为的一种鼓励。在职场上这也是一种能力,它起到的另外一种作用就是管理上级。但前提条件是,管理者对人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够清楚拍马屁者的真正动机。
“拍马屁”这件事听上去虽然不那么体面,实际上却是建立职场沟通渠道的有效方式之一。抛开对这三个字的成见,无论是上司、平级还是下属,试着去赞美对方,你的职场人际关系或许就此会变得很轻松。如果你不懂得溜须拍马,不会圆滑世故 ,那你只能默默无闻。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投其所好”是一种生存技巧,一种投资,投资的目的就是要有回报:或升官发财,或在商业竞争中立于风头浪尖。特别是现在一些单位提职就提薪,科级变处级每月就可多收入近千元,还有的调到一个赚钱多的单位,一年可多赚十多万。可谓一绝。古往今来举不胜举,这一部分“ 投其所好”的人多为有才有能的高智商者。
翟璜巧语救忠臣
一天,在魏国王宫宏伟的大殿里。魏文侯高坐君位,相国翟璜站在旁边,文武百官垂手侍立。原来正在举行仪式,欢迎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和随军学习的太子征讨中山国得胜还朝。
封赏时,魏文侯把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而对立下赫赫战功的魏成子却只赏了一些金银珠宝。魏成子非常不满,退朝后找相国翟璜诉苦。
翟璜微笑道:“将军息怒。此番作战,将军有勇有谋,为国建功,天下皆知。大王让他最喜爱的太子跟随将军,正是对将军的肯定和信任。封赏一事,大王已经如此决定,我等不便贸然违抗,还需从长计议。”听了翟璜的话,魏成子觉得有理,于是没有提此事。
第二天,魏文侯出城狩猎,随着狩猎车队的行进,前方的树林中隐约出现了一户人家。魏文侯问翟璜:“前方是何人居所?看起来气宇不俗啊!”
翟璜答道:“大王,这是著名大学士段干木的隐居之所。”
魏文侯想了一想,道:“段干木?就是一直不愿意出来做官的那个?”
翟璜道:“正是。大王曾令任座数次去请他出山。”说话间车队已经来到段干木居所前,魏文侯道:“停车。”魏文侯等一干人来到后院,只见菜地数亩,一个老者背朝众人,正在锄地,他就是段干木,因为年事已高,不愿出来当官了。
任座是负责铨选的官员,以前已经来过好几次都遭到了拒绝,可这次魏王亲自来,他只好把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段干木依然固执地托病不去。
魏文侯满脸不高兴,认为段学士如此顽固,是看不起魏国,正欲发作,—旁的翟璜轻轻地对他说:“大王,段于木执意不从不便强留。他是天下有名的贤士,我们当以礼相待,以示尊重人才。”说完,又对段干木道:“段学土乃一代大儒,能在魏国养老也是我们的荣幸。就此作别,多有打扰,顺祝您老福寿安康。”段干木深为感动,转身还礼道:“多谢。”
狩猎归来,大厅内张灯结彩,举行庆祝魏国国庆大典。魏文侯让大家评说自己的功过,百官都不敢说。魏文侯道:“众爱卿,不必拘束,畅所欲言。”
这时,任座突然说:“大王薄情寡义,行事不公。”魏文侯正色道:“愿闻其详。”任座道:“中山国一战,大将军魏成子劳苦功高,理应成为新中山国侯,可您却把它封给了太子。”魏文侯愣住了,众大臣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卿大声道:“大王,任座公然诽谤,罪论欺君!”
就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相国翟璜站了起来,若无其事地走到魏文侯旁边,行了一个大礼,大声道:“恭喜大王!恭喜大王!”众大臣面面相觑。
翟璜继续道:“臣听说,因为有贤明的君主,才有直率的大臣。任座敢于以言语冒犯大王,正是因为大王您贤明仁厚,善于纳谏啊!”
魏文侯听了翟璜的话,举杯道:“来,为我魏国有这样的忠臣,为我魏国今后的强大,饮尽此杯!”大厅内一片欢腾。
经验要诀
成功的领袖在人事管理中,发生任何意见、矛盾和误解,都不会坐在那里生闷气。他们积极沟通,使意见变成共识,使矛盾变成友善,使误解变成和解。他们的与人沟通的要诀如下:
1.请相信: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对你已经满怀敌意,哪怕你搬出老子、孔子或柏拉图的伟大理论,也无法使他信服。所以,重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调节对方的情绪。
2.一句古老格言:“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到更多苍蝇。”理胜不如情胜,批评不如赞美。
3.沟通时,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询问与倾听。体谅对方的行为,感受对方的感受。
4.不要把对方看成傻瓜。诚实表达你的观点而不是狡辩。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人类为什么要开口说话呢?为了沟通。除非是梦呓。你说话是为了传达一个信息,达到一定的效果,或完成一项指令。每个意思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强制、请求、命令、建议……哪一个是让人容易接受的?说话是为了语言背后的目的。
见风使舵巧办事
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在搞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兵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驼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销融,和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职守,四方自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兵卒不过是那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对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其实,他已清楚地看了了秦朝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生们不免有了怨言: “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同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汉王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