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升迁非常道
3356500000003

第3章 职场的生存之道(2)

为自己“充电”,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发明眼花缭乱,生产和工作方式日新月异。在这个时代,有两种人:紧随时代潮流的人;被时代潮流淹没的人。越来越多的娱乐项目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娱乐上,而忽视了充电,这必然导致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被淘汰。

“用知识武装自己”,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现代社会的需求,是职场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了学习,自然就会很快落伍,下岗、失业自然也就不会远了。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两个人在森林里过夜,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一头老虎突然从森林深处跑了出来,有一个人赶忙穿自己的球鞋,另一个人边跑边说:“你这个时候穿鞋还有什么用?你能跑过老虎吗?”忙着穿鞋的人说:“我不需要跑过老虎,我跑过你就可以了。”

相信很多朋友读完这个故事都哑然失笑。但这样一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身处职场,如果我们不能不停地学习“充电”,那些,迟早就会被时代淘汰,成为那个没有穿鞋子的人。

对任何人来说,知识都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是走向成功必备的资本,是人生价值保障,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知识都是成功的保证。很多职场人士,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下班后重返课堂,业余时间出入“充电”场所,赢得了老板的赏识和重用。

小王和小赵是邻居,两个人又是在一起读的高中。高中毕业后两个人都因为家庭困难,选择外出打工。自小从农村长大的他们第一次到北京,被这个美丽的城市给征服了。两个人约定:不管多苦多难,一定要在北京立足。两个人同时去一家工厂应聘,一起被录取。工资不高,不过工厂管吃管住,不用为吃住发愁,还有几百元的剩余,两个人决定留下来。工厂的工作倒不算累,上完班,没有加班任务的就回宿舍休息,或者一群年轻人去市里转悠。

过了几个月,小赵决定学点东西,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小王选择了加倍努力工作,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小赵没有报学习班,而是花钱从旧书摊上买了一些相关的书,买够了成套的学习资料。白天上班,晚上在工友们打牌、瞎逛的时候,他在昏黄的灯泡下看书。休班的时候,小赵就到中关村上班的朋友那里帮忙,有机会就用老乡的电脑练习。小赵在帮老乡的同时,逐渐熟悉了电脑的组装和一些软件的应用。

一年之后,小王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工资长了30%,得到了车间主任的认可,作为重点培养。而小赵则从工厂走了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家大公司,做局域网维护以及公司网页的设计,电脑问题也由小赵解决,工作轻松,薪水也比小王高出一大截。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每一个人来说,“充电”是一项不断完善自身、逐渐适应社会的个人工程。特别是大学生,并不是大学毕业后就不需要再学习了,从学校走出来踏上工作岗位,是事业的起步,同时也是“充电”的开始。业余时间“充电”越早越好。

【职场攻略】

对职场人士来说,“充电”是一种长远的人生准备,是精力、时间、金钱的投资性付出,是提高型的投入。“充电”像储蓄一样,有了“准备金”后的发展将会制造更大的赢机,这也是职场人士生存的重要内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充电”是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重要内容,不断充电,才能笑傲职场。

做一棵不断成长的小树

职场生存不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去工作,自然无法捧好自己的“金饭碗”,只有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成长,让自己成为一棵和工作一起成长的小树,才能在职场安身立命,有所建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不管做什么工作,原地踏步无疑是一种退步,更何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和工作一起成长,就要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最终做成什么样,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工作中遵循规划,使工作能力、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和工作一起成长,就要把从事的每份工作都看做是学习的机会,看成自己学习锻炼的一次经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职场国站稳。

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勤奋努力,和工作一起成长,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过程。有梦才会更多的努力,成长壮大,实现职业理想。

李高是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第二酿酒厂外贸坛酒车间主任兼技师,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十余年。当年他曾是整个集团公司最年轻的车间主任。“一个人只要肯学、肯钻、肯吃苦,什么事都可以做成功。”这是李高职业生涯中的座右铭。

李高1991年进入公司,他家是酿酒世家,对黄酒酿造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最初,李高在公司第一酿酒厂机械化黄酒生产车间做学徒。白天工作的时候,在师傅们的指点下,忙碌于发酵罐间,认真钻研酿酒基础知识;晚上,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再向父亲请教。

勤奋的他很快掌握了扎实的酿酒技能。他肯吃苦、肯学习,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就得到了提升。1996年,李高被提为车间副主任兼技工,一年后又被任命为车间主任,当时他年仅26岁,成为整个集团公司最年轻的车间主任。

本着不断学习的态度,李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通过自学先后获得了中专文凭、大专文凭,还取得了“酿酒技师”职称。李高说:“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为荣誉,因为在工作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才会不断进步……”。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李高就像一棵小树,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修剪枝叶,很快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对于勤奋的人来说,工作就是学习,就是成长,“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任何职场人士,只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就一定有所发展。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位职场人士,如果一直在一个职位上原地踏步,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在职场竞争中就会处于弱势。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一个职场人士如果不能和工作一起成长,那么他很快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和工作一起成长的人,会随着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场攻略】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做好职业规划,和工作一起成长,我们的心能想多远,我们的路就能走多远。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相信,我们走过的每一条小径的旁边都会遍地花开,漫野花香的。手里没有花,但是心中有,而且散发出来的花香更迷人,更持久。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颗成长的小树,那么,工作就会成为我们的乐趣,职场中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广的天地。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小处做起,以自己的立场做事,以公司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做好工作,才能在职场有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足于身边的小事,看似微小,其作用却在长期的工作中得到体现。大凡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更注重小事,从小事入手,大处着眼,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王永庆早年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米行里做伙计。他做伙计期间留心观察各种进进出出的人,尤其是老板谈生意时,他特别留意;不暗暗积累资金,希望有朝一日能自己开店。

1932年,年仅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王永庆仅有的200元资金,只够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什么知名度,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刚开张时,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王永庆也曾背着米挨家挨户推销,但效果不太好。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后认识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有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观察和思量之后,王永庆决定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非常落后。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得淘米,很多不便,但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商机。他带领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嫌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没有杂质的米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在提高米质初见成效的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用户都是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不算什么,但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是的不方便了;而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且工作时间很长,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来承担。王永庆注意到一点,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是一项创举。

送货上门也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即使是在今天,送货上门充其量是将货物送到客户家里并根据需要放到相应的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庆是怎样做的呢?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记下这户米缸的容量,问明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了事,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精细的服务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更多顾客。

不仅如此,在送米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日,就已经囊中羞涩。由于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要货到收款,有时碰上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会弄得大家很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解决了即时收款中可能会因对方手头紧而出现尴尬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顾客,深受顾客欢迎,使那些接受服务的客户,都成了王永庆的忠实客户。王永庆的米店,也随之生意兴隆,蒸蒸日上。

王永庆把每次送米这件小事做得很细,使他找到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方式,使顾客成了他的忠实客户,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他在离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一面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事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管理企业,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他的部属深深为王永庆精通每一个细节所折服。当然也有不少人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一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针对这一批评,王永庆回答说:“我不仅做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比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方法,机械的配置等。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生产力。如果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四倍。”

王永庆认为,正是这种对细微之处的了解,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水准,因此,他认为美国的管理太老了,他们只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点”。他认为管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点”上;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上,只要“点”做到真正完善,那么“线”和“面”也简单了。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小事虽小,但是做好了依然是一件大事。做大事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注重工作中的细节改革、调整同样是做大事。“细致到点”,从小处着手,寻找机会,这就是王永庆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