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解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女心理咨询师手记
3354500000030

第30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于真爱(8)

这么一出来,他几经周折,实在也找不到适合他这个学习有关木料加工专业的人去的地方。为了谋生,他就到一个小家具厂打工。后来在工作中慢慢摸索,积累经验,后期自己才在父亲的资助之下做起了家具生意。果不出其料,他的家具厂开地很顺利。如今的他的厂子出来的家具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了,并在美凯龙、欧凯龙这样的家具商场销售。

这样的教育方式实在是一种智慧。我仍然义无反顾地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至少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事实结论,他们的教育结果是美好的!至少符合此条教育原则:任何家庭的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的成长偏离了正常轨道,那往往是我们家长的需要满足了方式产生的错误。

孩子穿上名牌衣服,得以显我们的家庭富裕,得以显示我们的功成名就。由此,让我们的虚荣心得到足足地满足!但是孩子呢!金钱是一种力量,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定会把一个人压垮的。这样的例子还不够多吗!

以下两位中国人士的个人论调仅供大家参考:

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认为:只要父母不把财富当一回事,孩子当然也就不会当回事。孩子的言行是受父母影响的。我的收入中有2000元是给女儿的,这里面包括她一年的学费和零花钱。我会告诉她:“在这个范围里,你可以自己支配,可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行了。”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认为: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

38.离婚,不必再愧疚

现在的离婚率很高,这大概也能体现时代的进步,至少能体现社会的人性化。但我们很多人还会有对孩子的愧疚心理,自然就会对孩子从经济上进行补偿,这样的补偿会尽管降低了我们的愧疚心理,但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离婚的人们总是满含对子女的愧疚,愧疚之余就是对子女的补偿,补偿的结果就是造就一个贪图享受的“天才”,同时他也就这么成了我们无法还清债的债主!

“离开你,更爱你”,这该是情人之间最为经典的对白。但此文与此相隔甚远!为了不让我的文章离了中心,跑了题。我在此依旧是话说“某某家长与某某学生”。借以阐述我那身单力薄的观点!我或许也被广大读者看得出只是一个在专业知识上浅尝辄止的家伙了!

贫苦单亲母亲养个富家小姐

认识此学生也是偶然的缘分。在某次考试过程中,发现一个学生并没有做试题,而是拿着精美信纸在写什么,很是专注。我本想走过去展示一下我这考官的“严格执政”形象的,但她却让我两眼都直了。她不但没有答题,而是是在专注地写情书,开篇写到“老公:”!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打扰我们现代青少年写激情澎湃的情书了。但如此超前的称呼实在也是让我的头有点小晕。想必很多人都以为我会把那个学生揪出去,劈头盖脸地骂她一顿,但我还是下不了手。我本身有“偷看”人家“隐私”之嫌疑,有妨碍人家美好人生之罪过。作为心理教师我还持有“堵不如疏”的教育理念!给她难堪,实在说不过去,那就此让她继续吧!

每次上课,我都提前进班和学生聊聊。她更让我对其另眼相看的是,她谈起吃与穿,头头是道,往往又以不屑一顾的眼神与语态恭候其他同学对衣服的看法,由此看得出她是见多识广。当她带着轻蔑的眼神接周围同学正在闲聊衣服的话题时,着实让她的同学对她一个学习上一塌糊涂的人另眼相看。“一次买衣服至少要花两三百吧!”“每个月还不只是买一次!”这声音从她那傲慢的眼神底下的嘴巴傲然蹦出。

“我一年还没买一次衣服呢!”“即使买衣服也去地摊上嘛,那里比较便宜!”“几十块钱的衣服有时还是很不错的!”等谈论从其他同学嘴里说出来时,却更让这位姑娘“不屑的眼神”与“傲慢的语态”显得尤为突出。她大概不是富商的女儿,也是某一官员的千金。

可是,有一天见到她的母亲时却让我目瞪口呆了。一个衣着简朴农村妇女站在她的面前。据可靠消息说,那就是她母亲。

后来,又据有效消息报道说,此位母亲离婚了。她辛辛苦苦在这个城市里打工,但工资很低。她本人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但唯独不能亏待女儿。事实上,作为学生的她完全可以回到老家,到县城某个学校读书,这样也能节约一定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作为母亲也大可不必含辛茹苦了!

她到一个私立学校读书不仅要交高额的学费,还要跟周围的孩子比吃穿。她的这紧跟时代步伐的生活必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了!此女还有一份经济来源于她父亲。但我还无从知道其父亲经济条件如何,或好或坏都难以猜测!或许也是同样的处境之下的“不能亏待女儿”吧!

因为父母的感情不合、性格不合、或者更难以启齿的理由,所以就选择了分道扬镳。但是生了儿女,就有一种责任。没有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母亲,没有能及时的照顾、关心孩子而离开的父亲,都会对孩子有一种深深的愧疚。这样的愧疚压在心头,写在脸上,也会放在行动上——补偿。我们都能理解,但是……

何以补偿?用爱?爱的呈现是需要载体的。语言?行为上的关照?倒真都不如“钱”达到的效果更为直接,毕竟是经济时代嘛!只有以这样的方式,这才是真正得以让为人父母的心理能减轻不少的愧疚!每一个“身临其境”的父母大概最能深有体会。

更加确切地说,父母现在从心底把自己当成了债务人了。那孩子呢?也毫无遮掩地把自己当成了债权人了。彼此接受对方的心理角色,那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真是彼此双方的从未有过地的默契,你还债,他收债,各行其责。

欠钱多寡如何权有罪过感决定,罪过感越大,欠他的就越多。欠人家钱的人,自然什么事情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唯恐得罪债主。委曲求全说不上,但也可能会出现“百依百顺”。欠钱多者自然在程度上也会加深一步。谁让咱生了人家呢!谁让咱没给人家一个完整的家呢!谁让咱没有尽到为人父母该有的照顾责任呢!

但是,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在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时,孩子他已经不懂得感恩了,他懂得只是让我们永远都歉疚于他;他不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但却懂得了让我们一辈子都为他而辛劳;他不懂得劳动,但他却懂得物质坐享其成……

离婚不离家,万般补偿为了哪个“他”

有一个朋友刚离婚,为了三岁的女儿,他们选择了离婚不离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整个家庭显得从未有过的和平。由于彼此之间客气多了,自然吵架也就少了。为了让女儿依然感觉这个家庭的完整,他们依然看上去和往常一样。他虽然回家的少了,但是他还是在孩子面前装作一切一如既往,只要他在家,他就不改昨日之风范,一样早晨起来做饭,与前妻一起照顾孩子吃完饭,他亲子再送孩子去幼儿园。

作为孩子的父亲,他更加珍惜与女儿相处的时间,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一切看似平静的家庭会不得不离开。他多么希望能有机会等女儿长大成人时,他才离开,并在那时再告诉孩子真实的一切,让孩子真正正确理解与接受父母的离异。但是冥冥中这样的希望也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除非夫妻复婚,但目前确实有很多的不可能因素的存在。这就决定着离开会是不久的、必然的结局。

他爱女儿,他对女儿有着深深的父爱的责任,也有着无法形容的愧疚。他由此难以原谅自己,也难以让自己轻松走好今天的人生路。

他小心翼翼地爱着女儿,他唯恐女儿得到的爱是缺失的。由此,他唯恐她摔了、碰了;唯恐她渴了、饿了;唯恐女儿得到的比起别人的孩子得到的少了。女儿一切没有要求的和要求的,他都会无条件满足。这才是减少自己的负罪感唯一途径。

看来,责任与爱产生的愧疚之后,就另外产生了衍生物——溺爱。溺爱的目的不是为了女儿那个“她”,而是为了自己那个内心的需要!

溺爱,不是爱,这是众所周知的,应该算是公理。离开你,更爱你,由此分析也只是在减轻为人父母的负罪感、愧疚感为目的的。那自然也不能算作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教育学家们说了“一切非以孩子成长为目的的爱都是非理性的爱!”那你的爱只能算是“非理性”的了。

你或许很无奈的坦言“我也知道我的爱是非理性的呀,我也知道溺爱对孩子不好呀,但我实在做不到理性的给予他呀!我是个父亲呀(我是母亲呀!)!”那我可能随之可以给你个等式了,“父亲(母亲)=非理性的溺爱”。那要按照这样的结论走的话,全国民众都该非理性地溺爱孩子了,那又何以培养国家之栋梁,何以培养家庭之骄傲呢?

离婚后,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孩子

离开前,为人父母;离开后,也是为人父母。角色不变,但为何行为要变呢?人之常情吗?相处的方式变了,大抵不是因为角色变了,就是关系变了。但似乎这都没改变,爹还是爹,娘依旧是他娘,依然要承担的责任是抚育他长大成人。一切都要以此为中心展开爱之旅!任何与之相背离的都的不可取的做法,如同:一切背离党,背离群众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

你做不到?真做不到?那真的是因为自己背着那“负罪感”,已经被压抑地头脑糊涂了,行为也变得不那么合乎常规了!

正确理解自己婚姻的离散,这是该做的第一件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压根就不需要我们的负罪感。

当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时,作为子女的,想必都有过让父母离婚的念头。而目前研究表明,矛盾重重、无休止争吵的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伤害远比离异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大。

为了能让孩子得以安宁,为了能让孩子不生活在矛盾中,为了不让孩子活在争吵的恐惧中,离婚未必就是坏事情。那你又何必为此愧疚呢!

有一天一个退休教师讲起她的孙女,除了指责她的前任儿媳不负责任以外,就是可怜这孩子一直没有个妈妈照顾她。这个孩子才七八岁,她曾经劝说爸爸给自己找个妈妈。我们会惊叹于现在孩子什么都能看得开,但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需要的是爱她的父母,更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有爱的家才是真正的家。爱的有无其实跟血缘之间的关系并不大,而是跟作为父母的人有没有爱与责任。

由此,离婚与否不是问题的关键,自然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了。进而,我们应该明白一点,爱的给予才是真正该做的,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创造更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然,我们更不该把孩子搅和在自己的婚姻里,离散后,父母依然是父母,依然可以进到责任。放下所有的恩怨,只是去尽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罢了。

39.不要剥夺孩子生命中的责任

我们很多父母扛起了孩子的所有责任时,就意味着孩子不必再承担责任,那孩子还有必要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吗!

现在的父母非常缺少界限

“这孩子天天都不把饭给我吃了!”“乖,快给我把饭吃了!”我从来不记得我妈妈给我说过这话,她经常会这么说“快点吃饭,不吃,我就洗碗了!”我们怕饿自己肚子,那就要抓紧时间吃。那年头吃的东西少,这顿饭吃完,真的就没吃的了。现在的妈妈们是绝对不会拿这招来吓唬现在的千金与少爷的!家里收藏的能吃的东西与商场比起来是有点逊色,但也能达到琳琅满目!

这样的句子是我一个网友在跟我聊她家孩子时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这么重复到引起了我的注意。昨天我又发现我周围的妈妈们也喜欢用这句型,妈妈们把这话说地如此顺口,我不知道这是习惯,还是上瘾,或者像流行性疾病一样各个都有感染。或许是我这个少见多怪的人才感到莫名其妙吧,更确切地说我这太老土的人到连这现代流行用语都听不懂了!诚然,我一直承认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发展的速度之快,我也领教到了,但难道发展快到让我大惊小怪的程度吗!当然,中国人人与人之间这么没有界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实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话的意思:饭,孩子要给家长吃,我们都知道中国语言中“给”=“替”,那就是孩子替家长吃饭,我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身体就是家长的了。孩子吃饭是给父母吃的,那身体又是谁的呢?孩子的?家长的?那身体的确的孩子的,但家长却说给他吃饭,那就是从语言上把孩子的身体“掠夺”成自己的。家长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孩子,也能称得上这是父母之爱的外显,可孩子明知自己的身体是存在着,但却在心理上感觉又该是不存在的!那他的身体不存在,他吃饭是替父母吃的,那他能否注意身体的保护吗,能否注意身体的健康吗?如果他对你不满,他可以不替你吃饭,他就可以不替你保护身体,尽管这身体现实层面是他的,你是知道的,在心理上他的身体是你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古代,毛发都是父母的,绝对不允许被剪掉,但可能也有记载说身体也是父母的!那古代父母之命,是不可违背的!即使你痛苦,你悲哀,你也得忍着吧!但现在的孩子可没那么好说话,他自主性很强,这饭他可以替你吃,也可以不替你吃,他会有选择,所以我们未必可以沿用古人之经验!

“这孩子就是不把作业给我写了!”这又是那一个小学生的家长在网上与我聊天一直强调的一句话!这个句子我好像也不少听了,所以也让我受到很大的触动!第一我不明白这作业是谁的?第二为何孩子要给家长写作业?如果是我们家长的作业,家长大人,我建议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吧,孩子他有权利给我们写,也有权利选择不给写,只因为那不是他的作业!

这学习要算作是孩子精神层面的成长了,那孩子学习如果是给家长学的,那孩子就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工具,事实上,他也成不了我们的工具。

中国人一项不崇尚霸权主义,但这家里的爹娘倒很习惯使用这样的句型:“你给我……”所有的句子中都有“我”。只要留意每个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都会发现这样的句型实用极其频繁。“孩子,你属于我的!”这样的潜在意思就出现了,说的更白一点,那就是孩子是我们生的,也就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的身体是我们的,他吃饭也是为我们吃的,他的学习为我们学的,他的所有一切都是我们的,这样的孩子会把不属于他的事情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