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3353700000024

第24章 学生学习问题(5)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自治干部的领导、清洁工作、教室布置及班上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问题,都是很好的真实生活题材,也是评量学生的好题材。教师可以学生在校生活过程来作为评量的重点之一,如此便可引导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意。

3.提倡与重视反思

加德纳认为反思与数理逻辑、语言能力是同样重要的(霍力岩,2003)。反思就是后设认知的能力,我们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一定要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例如班际清洁比赛最后一名,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原因并策励未来,而不在后悔过去、责难他人。反思的进行如前述者,我们称之为“行动后的反思”,此外还有“行动中的反思”和“为行动而进行的反思”。

教导学生反思,可先学习“行动后的反思”,再者是“行动中的反思”,最后是“为行动而进行的反思”。实际上这三者是环环相扣的,有了反思以后,学生的行为也容易达到自律的阶段。

4.让学生不要怕犯错

说也奇怪,班级管理不是要预防、辅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吗?那为何又要让学生不要怕犯错呢?班级管理不等于纪律或秩序的维持,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是只有顺从、听话和安静就好。要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一定要让学生勇于尝试,过程中不免犯错,例如做错数学题目、实验设计错误、说错答案、选错方法等。学生从错误中才知道自己问题所在、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因而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学习。笔者认为学生不怕犯错、不怕失败,才能够使追求成功的驱力增加,避免失败的驱力减少,从而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二、学生团体间的差异与辅导

学生不但在个体间发展和能力有所差异,其所属团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有许多差异存在。

(一)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认识与辅导

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来自性别、种族、地区、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

性别

性别通常是社会文化因素大过于生理因素所造成的差异,由于教师不同的期望引发学生迥异的动机,也造成两性间的差异,例如一般认为男生比较好动、吵闹,女生比较顺从和安静,所以教师会更要求女生在上课中的秩序。教师在处理班级中性别差异的问题时,应注意以下6点:(1)男女生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只是某种程度而已;(2)应提供两性平等的机会,鼓励女生探索数学和科学的领域,促进男生对艺术的敏锐度;(3)认识到学生的性别只是一项信息而已;(4)鼓励所有学生尽量测试自己学习和成就的极限;(5)学习活动应有更多两性互动的安排,而不以性别作为区分的基础;(6)监督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请他人协助观察自己教学时是否能够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性别偏见,给予学生教导、协助和讨论,并处理学生违规的行为。种族

种族的差异通常表现在外表肤色及语言的使用上。1960年代前,于美国实施智力测验时发现,欧裔美国人的智力测验得分比非裔美国人高,本以为是种族间原有的智力差异,而后发现智力测验题目是白种人、中产阶级与男性思维下的产物,反映的也是其经验与认知的生活背景,测验本身及测验编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有色人种有许多文化偏见是造成差异的原因。再者,由于这些少数族裔学生,在文化和语言上可能和主流文化有所差异,更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落败。地区城乡差异很明显,而北部和南部、东部和西部也有许多差异存在。例如:在乡下,老师可以请学生到田野搜集一些实验材料(如青蛙、水蕴草等);而在都市地区就必须以购买获得了。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时,尤其是学区制的初中、小学,更应了解小区的特性和文化,才能了解许多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

社会经济地位

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由家庭的收入、职业及教育程度三方面构成,其与学生在校表现是相关的。然而其相关的原因,并非个体的发展与能力,如智力、创造力等原因,而是因为生活机会的不同,或家长的期望及管教态度的不同,导致教育机会的多寡和质量不同。试想某位学生暑假安排国外游学,另一位学生需辛苦地打工贴补家用,而另一位则天天游手好闲,可想而知他们的学业成就当然会有差异。

拓展延伸

根据学者王丽云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学童在暑期学习进展有所不同,低社会经济背景学童的进展速度低于高社会经济背景学童,而在学期中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学童的进展速度则无太大差异,因此暑期的学习进展差异成为高低社会经济背景两个不同团体学童间学习成就差异的重要因素,这种现象称为夏季失落。于是提出缩短暑假长度,减少暑假期间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童的影响。鼓励学校于暑假举办新颖、创意、符合学童兴趣的教学内容及活动,而学校和老师也要特别关心并辅导校内低社会经济背景学童的学业成就。

§§§第五节 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班主任的最主要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重大调整和变化。这种变化应与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一致。

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新课程强调三个维度在学生个体身上的有机统一,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在这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过去重视不够的。而从教育实践来看,它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班主任管理内容的实质。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班主任要时刻牢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有胆有识的人,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人,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人、做事和学习,特别是倡导学生走出纯技术主义意识误区,培养自己有相对成熟的思想所构成的博雅气质。

二、学生成长烦恼的消解

成长的烦恼是生命本真的体现,也是学生的“生长痛”。班主任要准确预测,及时解除。要通过耐心“倾听”,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疾苦与人际关系等,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征,通过设立“谈心日”、“牢骚会”等为学生设立情感宣泄的健康通道,帮助学生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防止学生因情感压抑或困惑而产生扭曲心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班级文化的重构

自始至终,建立有明确主题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不可懈怠的首要任务。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提出具体建设目标,建立相关制度,加强督导与评估,及时矫正不健康的言行和习惯。通过开展“主题文化月(周)”等活动,逐步形成由一定文化内涵所构成的班级精神,并不断提炼与升华,使学生在一定的主体精神熏陶和感染下,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品位和风貌。

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所在。不断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素质与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目标。班主任应在班级建设中,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综合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素质与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各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生活、善于合作的素质和能力,鼓励学生发扬敢于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精神。

五、学生成长的信息源,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平台

教师的责任不再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可能自由地发展才能和兴趣,特别是创造才能和创造兴趣;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切实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会负责、会关心、肯进取、敢冒险,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人。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设计、学习、咨询、组织、研究、交往。

“班主任工作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说教,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1)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所谓“自主化”是指一定的范围内,不凭人为的外力作用,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班主任的这种设计师角色,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倡导多让学生自主管理。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不一样,班主任就要设计针对性很强的远期、中期、近期培养目标。要设计规划班级的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月乃至每个星期的教育管理重点。

(2)学习

在原有的体系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是班级事务的权威,凡事居高临下,班主任的意见就是惟一正确的。此时的班主任,常会让学生有一种敬畏。而新课程的实施,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很多不足马上暴露出来了,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控制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明显地感受到力不从心。学生已不再是班主任手中的一颗棋子,任由班主任摆布,他们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己见解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仅仅满足于原有水平已不能完全胜任班主任工作,应重新学习,在课堂中、在学生中、在活动中、在教育生活中学习。

(3)咨询

青春年少是人最宝贵的黄金年代,是身心发育、励德睿智的关键时期。

生命规律决定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身体与心理的发育是不同步的,这便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心理健康,如同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它与身体健康相比,更容易被成人世界所忽视。一些成年人,包括班主任,往往简单化地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人的“本性”、“品德”和“智力”方面的问题,而用南辕北辙的手段来对待;或者,嘴上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行动上却又往往摆花架子,走形式,结果于事无补。另外,学生的心理困扰,还算不上是心理问题,只要策略科学,学生就会摆脱心理困扰的。班主任不仅应该同所有教师一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要想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首先要做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就心理发展而言,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班主任应该通过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道德优秀、知智卓绝、体魄强健、美感丰富的一流人才。

(4)组织

在新课程中,班级教学更重视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甚至还有一些实践活动课根本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而是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因此,班主任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形式能够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体参与思想,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让学生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产生参与探索、乐于质疑的动力和灵感,产生“1+1>;2”的合作教学效果。合理的小组组合非常重要。如何分组,能不能真正地合作,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和协调。必须不断地提醒小组成员,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小组成员应荣辱与共;告诉他们如何磨合,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在互相合作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通过班主任对小组的表扬或鼓励,促进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更好地合作,取得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小组学习中,还应考虑如何处理小组间的矛盾。由于小组间的水平、能力不同,学生、小组间的竞争往往会表现出来。班主任应和学生一起分析状况,确定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促进大家共同发展。

(5)研究

“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研究是一种意识、态度,不是简单的方法,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自觉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同义词”。

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其工作往往是以经验为主,凡事从做中学,摸索前进,这期间有不少人需要走过许多弯路才能获得理论层面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操作规程。班主任的实践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班主任要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