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3353700000011

第11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

“有调查说,现在我国大、中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占30%多,还有的调查说是50%多,甚至有的调查说超过70%。你看到这些数字会作何反应?吓人,要是这样的话,岂不是让我们的学校统统改成精神病院不成!”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缝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最近多次戏谑道。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极不科学、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如中央有关文件所指出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开展心理建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针对极个别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治和矫正。”

林崇德近日在浙江省富阳市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对此,林崇德说:

“这种做法坚决要不得,这会造成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他们要求健康是主流。”

他强调:“学校心理建康教育必须是教育模式,而不能是医学模式或医疗模式。有的学校建的心理咨询室,就像医务室,咨询老师穿着白大褂,就像医生,这样,哪个学生还敢来找你!”

从教育模式出发,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林崇德说。关于发展性咨询,林崇德阐述了四点:一是需要咨询。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决学生中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_是成长咨询。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三是成功咨询。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取学业和成才的成功。在这里,老师不能简单地凭“智商”取人,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四是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针对目前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教育”的现象,林崇德指出:“必须要克服这种现象,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据对近年学生咨询问题的统计分析,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咨询这个问题的人数占咨询总人数的42%多;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人数占27%多;第三应的是自我问题,人数占20%;其他问题占10%左右。林崇德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人际交往、学习、自我这三方面进行。”

他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应以体验和调试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但它不同于那些普通文化课程,绝对不能考试。针对有的地方不在师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而热衷于编写教材的做法,林崇德说:

“这是急功近利的行为,是不严肃的。只看过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就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这是不行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教材编写、使用审查制度。”

最近,有的地方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林崇德坚决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他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不上。”

他进一步说,连群众温饱都不能解决,学生书本费、杂费都交不起的地方,你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实施,切忌一哄而起。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不断扩展及思维方式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人生价值和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模块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力军是班主任老师,这是时代赋予班主任的新的职责,也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

一、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无疾病就是健康,还需要心理上是积极向上的、能力上能良好地适应社会、道德行为上符合本地区、本民族公众所认可的规范。这四个方面缺少一个方面,就只能算是亚健康,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

二、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身心潜能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积极社会功能。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就改变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虽然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综合国内外大多学者的观点,健康的心理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了解和悦纳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特别是能肯定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悦纳自己的残缺,同时也相信自己能被别人所接纳。否则,就会自我认知模糊,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孤芳自赏,不顾他人感受而我行我素;或者就是过分地压制自己,缺乏自信,悲观失望,从而丧失生活的勇气,走向极端。

2.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相互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他人、乐于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能感受到爱他人与被他人爱的快乐。

3.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与社会能保持良好的接触,能较全面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都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4.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相应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意志健全,情绪适中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核心内容。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的具体表现是: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事,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并不过分,也不突然。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情绪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能科学地平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比重,用过去的经验去策划未来,对生命做最好的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心理健康的水平与标准是不同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心理健康的水平与标准也不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并不就是十全十美的人,只是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善于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案例

杜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初的两个月还正常上学,但是两个月后却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

班主任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突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愈片面,心理的闭锁就愈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班主任对她进行以下心理辅导和教育: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躁,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少教师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那是心理医生或者是政工干部的事,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故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开发心理潜能,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治疗不在其内。

所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助人自助”的、积极的、能唤醒学生潜在意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能震撼学生心灵,并使之达到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的目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