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脚下的远方
3350500000032

第32章 故乡行吟(3)

自古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连既靠山又靠水,所以,在我这个外地人眼里,大连人既是山民,又是水民,既可吃山,又可吃水,真是有福的人。我虽然无缘在大连结门亲戚,有几个大连朋友也很自豪了。就说我的朋友,大连作家邓刚吧,他最有名的作品,也一叫《迷人的海》,二叫《山狼海贼》。也许他会跟我辩解,说大连人受的苦你不知道,我就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啊!也许他还会说,你见那些游山玩水大吃海鲜的,多是你们外地人。但我说,其实,邓刚,正是因在大连吃的那些苦遭的那些罪成了他的财富,也成就了他那些名篇名作的。我就亲耳和邓刚一起听到写《黄河大合唱》的张光年(光未然)先生说过,邓刚的成名得益于“人迷大海海迷人”(专为邓刚题的诗中一句)。再说了,他那时的苦与罪,与大连的美无关,多是人祸所至。而现今这经济时代,来大连玩,来大连吃,来大连住的人,实质都是为大连人吃玩住呢,他们越来多吃多玩多住,大连的GDP不就会多增长嘛。所以,大连人真是生在福地了。大连人遭的罪,也是福地之罪,比那些既贫瘠又天灾不断再时出人祸地方的人,有福多了。

福地大连养育的人,似乎也都高大健康。还以我熟悉的几位作家朋友说事吧。男作家邓刚多威武高大啊,女作家孙惠芬、素素不仅健康,而且健美。他们即使偶尔得病,也是劳累过度不懂休息所致那类病,而无环境气候风水方面造成的病不是?

大海边的大连,景物最突出特点,就是大气。动物园,大。水族馆,大。广场,大。公园,大。空间,大。各种活动,搞得也大。这些个大,都和大连的自然环境风水气象相连着的,因而才显出大气象之美了。我多次到大连,并曾四次在大连住过月余。一次是在大耗子岛深入生活,写出了中篇小说《船的陆地》,一次是在小平岛参加笔会,写出了中篇小说《风雪撩人》,另两次是在傅家庄部队疗养院疗养,都是住在山坡树掩的屋子,天天开门见水。天然的氧吧,雄浑的秀色,大病变小啦,小病变没啦,小心眼却变大啦。因而虽是疗病,也有灵感产生,并成为作品。我妻子的腰病,也是一并在大连治好的。可见,福地大连,也是让外地人多生灵感和好感的地方。大连的美好,是无私的。

记忆大连

人和城市不一样,城市是历史,而人是历史的儿女。这样看的话,一百岁的大连年轻得真如一个少年。我不是大连人,却要吃力地划动回忆的木舟沿岁月之河逆流而上,去寻找大连的踪迹,因为我和大连有缘。我不喜欢直接使用爱字,这个字本身是博大而神圣的,但被许多人轻轻浮浮地使用得太俗了,所以对即使有了很深爱意的大连我也不想使用这个字。

三十一年前我投笔从戎开始漫长军旅生活的第一个驻地就在大连附近。那是1968年,大连该是69岁,而我19岁,我刚摘下红卫兵袖章。那时大连不叫大连市,叫旅大市。我所在的旅大警备区守备三师炮兵团全副武装参加了庆祝旅大市革委会成立的大游行。我们炮兵高高地坐在炮车上最为引人注目。老百姓围着我们的老掉牙几乎是全世界最落后但新喷了漆的160口径迫击炮神秘地赞叹:原子炮!原子炮!不仅大连人,当时全国的老百姓看了那种落后得打靶都有滑膛掉弹危险的破炮都会认为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炮。所以我也感到高人一头地在“原子炮”车上饱览了大连市区的主要街景。所到之处,满眼是“革命委员会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毛主席万岁”,“彻底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等的大红标语,满耳是和这些标语同样内容的口号声,到处红旗招展,到处标语红红绿绿,但到处的人群服色却都极为单调,基本是白、蓝、绿。绿色和红色是当时的主导之色,大会主席台上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戴红穿绿的解放军。那时的街道和房屋都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那些有色彩有生气的东西几乎都是纸的。尽管如此,大连还是当时我去过的最为干净和秀美的城市,因为她在海边,她湿润,几十万人绕着她游行也不尘土飞扬。尽管也有反军派,我们穿着军装在一点也不尘土飞扬的大街上走,还是能明显感到受有特殊待遇。那回我们住的是苏联红军驻扎时留下的平房,很简陋,但很结实,几十年了还堡垒似的。记得那时大连多是两三层三四层的楼房,平房也不少,没有高楼大厦的印象。还有,最应感谢大连的是,她让我第一次见到了海的模样。那回一共在旅大市住了一个月,记忆中还留下了枪声,还留下了我和海军战友在街上走老百姓们看见我们时惊诧的眼光(海军和陆军支左当中有分歧,很难一同行动)。当年我们主要敌人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所以参加旅大市革委会成立游行第二年,我就带着对旅大的美好记忆随部队调防到对付新沙皇的北部防线了。走之前,我在《旅大日报》上发表过《先进典型也要警惕和克服一般化》等文章,和“红旗漫舞迎朝阳,黄海滔滔翻红浪,九大胜利召开了,旅大军民心向党”之类可笑的“诗”句。那时旅大市的人我一个也不认得,所以往北方进发时一点留恋和惆怅都没有,只有一腔豪迈。

北部防地很苦,加上我们部队旅大地区入伍的官兵很多,他们常常说大连的美好,妻子或亲人也常常去看他们,所以我耳朵一直没离开大连的美好,嘴仍能常常吃到大连的香甜。五年后,我参加全军在大连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得以第二次见到大连。那次我到大连钢厂生活了十多天,还参观了高玉宝支左所在的大连玻璃厂。那时高玉宝是大连最著名的作家,他的名气也使大连增加了知名度。我们买了《高玉宝》那本书先到家拜望了他,请他在我们带去的书上签名。他不善言谈,像个很老实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只是一味地谦逊,表示向我们这些年轻作者学习等等,还执意留我们吃了饭。当第二天他又到警备区招待所回访我们,和我握手时他说看你好面熟,我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我这才发现他记忆力不太好了。听说他还在写作,这样的记忆力写作该有多艰难啊!这反倒鼓舞了我的写作信心:高玉宝这样的记忆力还在写名著,我们怕什么?那次学习班我真就不知天高地厚写了一篇受到好评的小说。这应该感谢大连。除此而外,较深的印象就是街上的标语少了些,标语所贴附的房屋建筑并没有变化。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因为工作地点的变动,我得以越来越多地见到大连,逐渐便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印象,大连是出作家的城市。有年到大连参加笔会,经市文联牵线,我们一下见到十多个很有知名度的大连作家:老一代的邵默夏、王正寅、张琳;新一代的达理、邓刚、宋学武、中夙、庞泽云、素素等等。这些作家以前大多是读其作品未见其人。见了面,受感染受影响的同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大连有适于作家茁壮生长的文化水土!这在后来又一次到大连马上受到《海燕》编辑部邀请作关于文学创作的报告时得到更深的印证。那次报告会是在一个很大的礼堂举行的,老、中、青都有,座无虚席,而且报告当中稍有出色的地方便能得到掌声的回报,这是我走过的所有城市从没遇到过的现象,既说明了大连的文学气氛浓,又表明了大连人的谦逊和热情。这是大连人的美德。这种谦逊热情的美德使大连飞快地进步,后来很快又涌现出高满堂、孙惠芬、常万生、王晓峰、车培晶等一批知名作家评论家,还吸引去一些外来作家如黄瑞、津子围等。

我和大连的感情越来越深,主要因为与大连的文友和战友们交往越来越多。大连知名度最高的作家邓刚是我鲁迅文学院的同学,除了他笔下生花把大连写得在全国文坛分外耀人眼目之外,他的嘴在全国作家里几乎是最能白话的。不管到了哪里,大家都被他的白话所吸引,而他白话的内容几乎也都离不开大连。所以使得天南海北的作家们都想到大连看看,到大连也都想看看邓刚。我更是到大连必到邓刚家去,但去他家三次以后就不敢再迈门槛了,因每去他和妻子必定摆了一桌子海鲜菜肴招待,我实在不忍心浪费他家的钱财和比钱财更贵重的时间。更加不忍的是,他和妻子都够胖的了,还要认真陪我吃那些更容易使他们发胖的海鲜。后来就打电话让他看我,我是工薪族正好陪不起他海鲜,就用部队简易的伙食或街里的农家饭菜陪他。不过说句实话,三次去他家,他家搬了三个地方,一次比一次让他自己吃惊也让别人吃惊。第一次他家是破旧的平房,也不宽敞,第二次只隔五六年时间他家就搬到依山傍林的新楼房了,而且一下子就变成三间。第三次去他竟搬进了花园一般优美丝毫不比发达国家逊色的科学家公寓,设施和管理的现代化不说,光是那近三十层大楼的绿颜色就让你赏心悦目得不行。我还是第一次在国内看到绿色的大楼,多么富有生机!这的确也代表了整个大连市的不断变化。大连经常出现别处还没这样做的做法,当别处的人们议论了一大气逐渐认识了它的道理准备学他的时候,它更新的事物又出现了。大连的拆墙扒偏厦子迁工厂建绿地等等,都是如此。沈阳军区傅家庄第二疗养院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有我的战友。几次到战友家及战友陪我看周围的风光时,也都有到邓刚家那种感觉,一次一个变化。头一次去,战友戴了水镜拿了鱼叉亲自潜到海中为我抓鲜鱼吃,第二次再去他随便潜海叉鱼那地方就变成花钱买票进管理十分有序也十分美丽的公园浴场了。不仅傅家庄,整个大连越变越像先进发达的外国了。最后一次到大连是参加全国中年作家创作座谈会,那一次住棒棰岛宾馆,又让我吃了一惊。我一个辽宁作家可能少见多怪,可是全国那么多著名作家参观了大连后都连连赞叹,这不就是外国吗?我去过日本,曾被日本的不少城市所倾倒,也曾陪日本作家代表团到大连参观游览了几天,住在当时全省独一无二的五星级宾馆,富丽华大酒店,日本作家也惊叹大连的变化。最后这次和一大群中国著名作家全面地参观了大连之后,真的由衷地和他们一起叹服,大连的确就是“外国”。那些仙境一般的居民小区,音乐广场,大片的林荫绿地,精美的街头雕塑,异域情调的各式建筑,和热情健康富于创造精神并且大有成就的文友战友,都显示了大连的大方大气大度。大连的广场大,公园大,建筑大,企业大,人的心胸大,所以他的各项事业都和大相连。大连名副其实和“大”连着,这个大不是一般的大,是放眼世界的大,所以不少活动如国际服装节都是世界性的,所以变化水平也是国家级的。

大连的有朝气,思变,绝对和它的年轻有关。才一百年!就如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一样,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想变就变,越变越走在前面。大连人的旧传统观念也少,这从我大连的文友和战友们那里都得到了印证。向年轻却大气的大连学习,使自己的心胸和事业都变得更大起来。祝百岁的大连万岁!

钟情葫芦岛

没想到,第二故乡大大小小的地区市中,我一见钟情的,竟是排行老疙瘩的葫芦岛。这个山海关外第一岛,位于辽宁2920公里海岸线的南起首端,可四通八达,很像一只探进渤海辽东湾的硕大葫芦。有个浪漫的传说这样解释葫芦岛的形状:一个种葫芦的渔家女,新婚不久,丈夫出海打鱼遇难不归。她终日卧于岸边,向海中探望,并流着泪用葫芦为丈夫倒酒,盼其归来。她的泪和酒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流入海中,竟冲出一个深水码头,卧身那地方渐渐延伸成葫芦形半岛了。这传说肯定不真实,但也绝不等同胡说,它依托自然景物的真实,体现的是当地世代传承的美好民心和道德风貌。我因而联想,现今许多新婚夫妇“海枯石烂心不变,千年万载不离分”的誓言音犹在耳,忽然某一天却着手离婚了!我不禁立于葫芦岛尖儿感慨远眺。清风像汽化了的透明海水,徐徐拥来,我忽然感觉,这尖尖的葫芦岛,是有情有义的,既是远眺岛外的“好望角”,也该是近窥内心的“好望角”。

从“好望角”向西南遥望,有天下最为奇特的长城景观。迢迢万里长城,从嘉峪关蜿蜒而来,皆遇水则断。而过了山海关,进入葫芦岛的九门口明代长城,却忽悠一下落在山谷宽宽的河流上,没有断。这河谷是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如因它而把长城在此断出一个缺口,那便大大减弱了抵御力。于是,河流之上,便巧夺天工地出现了九座水门紧紧相连的关隘。水大时将九扇双层水门打开,水疏通了而人马车辆却进入不得,因而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九门口长城初始的任务完全是防御,而如今则终日九门洞开,完全成了内外开放的象征之门。有筝都之称的葫芦岛市,曾邀请全国两千多名筝师,携两千多台古筝,聚于九门口长城百十里远的海韵广场,齐奏《渔舟唱晚》,也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自九门口长城乘车东南而行,我在绥中海滨美丽的沙滩,惊喜地看见曹操和毛泽东的文学巨笔共同写到的碣石奇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吟诗触景,便想多看看葫芦岛的今日。首先看到了由此往北保存完好的兴城市古城,这里不仅令人思古,而且可以任你从数十座温泉疗养院中,选择修身养性之水。由此媒介,葫芦岛的园林型宜居条件受到南来北往游人的格外关注。这里,四季分明,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月月水碧天青,九个自然生态保护区,三分之一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使市区每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天气超过332天,加之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河边,河在海边的极佳环境,被广大东北人称为第二北戴河,被中下层北京人称为首都后花园。所以外来买第二处住房者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