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王道全集
3348300000004

第4章 德伏谋胜之道(3)

秦穆公领罪免败将

秦穆公要派军队远征郑国。秦、郑之间还隔着一个强大的晋国。丞相蹇叔提醒穆公,这仗打不得。但秦穆公坚持要出兵。蹇叔的儿子白乙丙是出征的第三号将军。蹇叔送行时对儿子说:晋国人必然在崤谷设防,这是一带狭谷,你们必然死于这里,到时,我会到那儿去提你们收尸。秦军由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统领出发,半途遇到郑国的牛贩子弦高。弦高假称是郑国使者赶来犒劳秦军的,这样能使孟明视等认为郑国已有了准备,所以顺手牵羊灭了滑国,返师回国。果然在返回的路上,在崤谷中了晋军的埋伏,孟明视等三位大将被俘。后经晋文公夫人文赢说情,晋文公放了三位将军,让他们回到秦国。

秦穆公听说三位大将已被释放回来,赶忙穿着素服,远远地到郊外迎接败将。面对归来的三人,秦穆公哭着说:“是我违背了丞相蹇叔的劝告,使你们受败蒙辱,这全是我的罪过,你们没有罪!”于是,仍让孟明视等统领军队。

秦穆公的罪己之术,不仅获得了秦国上下军政人员的祟敬,而且还使孟明视等三人为报答秦穆公的不杀之恩,更加死心踏地为他效力。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为了讨得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支持,曾立下一条军令,军队不许践踏农民的庄稼,士兵行军凡踩坏麦田者,罪当斩首。所以他的士兵每逢麦田,总是下马扶着麦子走。一次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踩坏了一大片麦子,然后,他把主管军法条例的官叫来问道:“按照规定应该给我定什么罪呢?”这位官员说:“您是一军之首,还要统帅全军,知道错就行了,不能定罪。”曹操一本正经地说说:“军令是我制定的,我怎么能破坏呢?”他略沉思了一下又说:“我犯了法,本应同等治罪,但念我是主帅,还要统兵征战,又不能处死,怎么办呢?”说着,他便拔出剑来,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传令全军:“我犯了罪,理应斩首,但还要统兵,现在就以割发代首吧!”

“割发代首”和“罪已”之术用意,同出一辙。曹操运用此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是使士兵知道,令行禁止,丞相的命令不能违抗;二是在士兵面前树起了以身作则的好形象,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刘备故把阿斗摔马前

曹操领兵追赶刘备。刘备领十多万老百姓,三千军马,向江陵进发。赵云赵子龙负责保护老小。夜战之中,赵子龙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和儿子阿斗失散,赵云便闯入曹军中寻找。他找到了甘夫人,把她送过长板坡,交给张飞。然后又返回头去寻找糜夫人和阿斗。在乱军之中,赵于龙单骑闯阵,危险万分。他杀了曹营中数名战将,终于在一堵被火烧坏的土墙的枯井边,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此时,糜夫人已负重伤,不肯占用赵子龙的战马,便将阿斗托付给赵子龙;当她听见曹操军马向这个方向杀过来时,怕连累赵子龙和阿斗,便翻身投井而死。赵子龙不得已,恐曹军盗尸,便将士墙推倒,掩盖了枯井。然后将阿斗护在怀里,在万军从中,左冲右突,奋力杀出,真可谓是虎口脱生。

等到赵云向刘备交付阿斗,并领罪时,刘备把阿斗接过来,扔在地上,骂道:“你这小子,差点让我损失一员大将。”

赵云感动不已,刘备把战将看得比儿子重要,这使赵云以后更加以死效忠蜀汉。其实,这不过是刘备耍弄的罪己收心术而已。罗贯中特有诗为证: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至此,刘备耍弄的罪己收心伎俩昭然若揭。

诸葛亮自请贬官三级

为了阻挡司马懿率领的魏国大军,诸葛亮任用马谡去守街亭。马谡本来十分聪明,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就是马谡献计,主张对少数民族以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的策略。但马谡有些骄傲,所以诸葛亮源王平为副将随马谡一起去守街亭。马谡在山上扎营,王平提出异议,但马谡固执己见,结果被司马懿的军队包围在山上,断了水源,街亭失守。这在战略上造成极大的被动,诸葛亮正是在这种败势下使用了著名的空城计。

诸葛亮本来很欣赏马谡之才,但这次马谡街亭失守,责任重大。他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然后,诸葛亮向刘备的儿子刘禅上书,请求自贬官三等,来处罚自己这次用人的错误。

刘禅是后主,拆开诸葛亮的表章,见诸葛亮责备自己:“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

刘禅本不想准奏。但左右劝告丞相自请降职是为了今后。便于统管三军,不然今后没有威信。于是刘禅同意,把诸葛亮从丞相降职为右将军,代理丞相事务。

诸葛亮初出祁山,就吃街亭、箕谷之败仗,上表后主刘禅引咎自责,自贬三级,但实际上仍行使着丞相的权力。他这样做不但不会影响诸葛亮的威信,反而提高了他的威信;同时稳定了军心,也防止下属的不满。

包公“打龙袍”

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等大臣力请下,决心御驾亲征去澶渊之前,曾对刘妃和李妃说:“二位爱卿均已有了身孕,将来谁生了儿子,便立谁为皇后。”

不料,几个月过后,刘妃小产,生子无望,但将死婴暗交郭愧偷偷埋掉,不让宫中他人知晓。又过两月,李妃腹痛临产,刘妃听说后也叫腹痛要产。郭槐急忙到御花园内捉了一只小猫,用脚踏死,将皮扒去,置于一个金漆果盒之中,假装到李妃宫中探望,伺机将果盒交给使女寇珠。寇珠本为按计来侍候李妃的。接果盒后,不敢怠慢,急忙来到李妃室中。此时,李妃已生下儿子,痛昏过去。寇珠乘机将死猫留下,抱走李妃所生儿子。当她给刘妃送去时,不料在御花园门口被内监都堂陈琳遇见。陈琳见其神色慌张,以为可疑,将其责问。寇珠不敢隐瞒、便如实告诉了陈琳。之后,宫中使出来了李妃生了个妖怪,刘妃生了个太子的传闻。李妃醒来,决心一死了之,幸有陈琳急入宫中,对李妃说明原由,李妃才觉心中稍安。但陈琳责问寇珠时,恰恰被郭槐从一旁看见,言于刘妃。刘妃大怒,召寇珠入宫,严加拷问。寇珠已有良心发现,拼着一死,也没有说出陈琳知晓这件事。寇珠经受不住严刑拷打,一头撞死宫内。刘妃为了斩草除根,又与郭槐密谋,火烧宸妃宫。陈琳得知消息,急令人将李妃悄悄救出,放出城去。

真宗回宫,听说刘妃已生个太子,大喜,于是将她封为皇后;听说李妃因生妖怪,放火自焚而死,也便不再追究。李妃逃出宫中,靠行乞来到陈州草桥镇,遇到一个叫范仲华的青年男子。范仲华见其可怜,领到家中,认做母亲,此后便隐姓埋名安然度日。

宋真宗死后,由13岁的赵祯即位,这就是宋仁宗。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垂帘听政。刘皇后病死后,宋仁宗亲理朝政,任命包拯为开封府知府,后又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去陈州放粮,在路上遇着李妃拦轿喊冤,陈述其悲情。包拯觉得事关重大,于是将李妃带回京城,由陈琳作证,共审郭槐,查明实情,仁宗开始认亲生母亲,尊为太后。

母亲落难,当儿子的却全然不知,这是不孝,自然要受责的。可是,儿子毕竟泛泛之辈,乃贵为天子,怎能受责,有谁敢去责罚?于是包拯心生一计,以敲打皇帝龙袍,替代受罚。如此之举,既顾全了皇帝的威严,也“捍卫”了道德的尊严,伟大圣明的皇上形象丝毫不受损害。

施惠于民争民心

齐景公到了晋国,与晋平公饮酒,乐师师旷作陪。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说:“君主必须施恩于民。”齐景公来到馆舍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又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齐景公出了馆舍,趁着师旷来送行,又道。师旷还是说:“君主一定要施思于民。”齐景公回到住处,苦苦思索,酒还有醒,已经悟出了师旷的话的含意。

原来,齐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都很得齐国民众的欢心。两个弟弟家都很富贵,民众争相依附,势力可以和公室相抗衡,这可是危及君主的迹象呀!

这么一想,齐景公豁然开朗,现在师旷一再劝我施恩于民,目的是要我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于是,齐景公火速返回了齐国,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结饥饿的贫民,打开府库,把多余的钱财分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子。使得粮仓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府库中没有多余钱财。把没有亲幸过的宫女嫁了出去。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按时供应衣服和粮食。

民心,固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齐景公用施惠于民的方式,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最终,民心归顺,百姓依附。他的两个弟弟竞争不过他,只好逃到外国去了。

孟尝君沉浮不惊

孟尝君在自己的领地广招门人食客,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于是,于是,天下有识之士,都竞相投奔归附,一时间,食客就达数千人,影响甚大。

秦国对孟尝君的才能深为恐惧,便使用了离间之计,撤去了孟尝君齐国相国的职务。树倒猢狲散。他的食客也接二连三地离开了他。

后来,他的食客中有位叫冯欢的人,用计终于使孟尝君关复原职。孟尝君感叹地对冯欢说道:“我对待客人很热情,在招待上也没什么疏忽,以致食客人数达到了三千有余。但是我一旦失去地位,全都背弃我而去,没有人来看望我。幸好由于你助了我一臂之力,才重新恢复了地位。看那些家伙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如有厚着脸皮回到我这儿来的人,我必将朝他脸上唾唾沫而大加羞辱。”而冯欢却对他说:“富贵时,大家都来投奔;落魄了,朋友四处流散。这是理所当然的。例如,您看菜市场,早晨人们熙熙攘攘,但到了晚上,就变得空空荡荡了。达并非人们喜欢早晨,讨厌晚上,因为早晨有所要买的东西,所以人们聚集到市场上,而晚上没有东西可买,人们就不去市场,只是这个原因。食客们由于你丧失地位而离开您也与此相同,这是由于他们所求的东西没有了,所以您不应该记恨他们。”

孟尝君听冯欢这样一说,立刻心领神会,对再次归附到他门下的食客们仍一如既往对待他们。

孟尝君虽然愤怒,但是他还是替别人多想了一些:食客们之所以投奔而来,是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待。想在相国身边能干些业绩;自己失势了,对方的期待落空了,焉有不走之理?所以,使自己的沉浮,影响了他们的去留。孟尝君不再记恨他们,体现了他的君子风度。

一个统御他人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虚怀若谷既是精神操守,又是谋略手段。“君子之德如风”,宽容大度必能感招部属,赢得人心。

吸吮脓血为哪般

魏国名将吴起立了战功后,被任命为河西守将。他在职期间,为了培养造就一支父子之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深受将土的爱戴和敬重。

一次,军中有一个士兵生了疽疮,红肿溃烂,疼痛难忍,恶臭熏人。吴起得知后,立即亲自去替他吸吮脓血,裹伤敷药,像对待亲生骨肉一样关怀备至。那士兵在吴起的精心医治护理下,很快就痊愈了。吴起爱兵如子的行动,使全军上上下下,无不深受感动。不久,这事传到那士兵的家中,其母竞放声大哭起来。人们觉得很奇怪便问她:“吴将军亲自为你儿子吸吮脓血,治好他的恶疮,你不但毫无感激之倩,却反而痛哭流涕,是何道理?”老妇人回答说:“诸位有所不知,当年我的丈夫也在吴将军的部下当兵,将军也为他吸吮过脓血,治好了恶疮。他为了报答将军的深情厚义,作战时总是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直到战死疆场。现在我的儿子怎能受恩不报呢?不知道他又将葬身何处了,这怎能不使我伤心落泪呢!”

吴起就这样培养了一支堪称父子之兵的队伍,并率领这支队伍与诸侯大战70余次,其中有64次大获全胜,还从强秦手中夺得5座城池。

吴起是靠什么打胜仗的呢?他在回答武侯的提问时,一语道破了治兵打天下的真谛,这就是用“爱”的火种点燃战斗情绪。

人们常用“爱兵如子”这句话赞扬将领对士兵的关怀与爱护。显然,人们历来是把这种关怀与爱护当成美德来歌颂的,吴起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军事将领,其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士兵中的这种传统心理,懂得“爱兵者,兵恒爱之;敬兵者,兵恒敬之”这样一条为将之道。正如那位因生了疽疮的儿子受到吴起的精心爱抚而惶惶不安的母亲所说:“我的儿子怎能受恩不报呢?”“将军为他吸吮脓血,治好恶疮。他为了报答将军的深情厚义,作战时必然一往无前,视死如归”。这,就是“爱兵”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吴起之所以平时廉洁刻苦,抚爱战士,其目的也就在此。

然而,又不能不指出,这种爱里包含一种“邪恶”的用心。想一想,吴起亲自为那位老妇人的儿子吸吮脓血,治好他的恶疮,老妇人不但毫无感激之情,反而痛哭流涕,就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吴起越是这样爱护部下,老妇人越是害怕,因为老妇人的丈夫就是在她的这种关爱下丧生的,现在吴起对她的儿子又是这样,她怕又失去自己的儿子,有什么理由不哭了!?

戏耍告黑状之人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牲灵、捕捞鱼虾。弄得王公大臣在宴请宾客也只好吃素席,不敢带有一点荤腥。

有一天,朝中有个叫张德的人,官为左拾遗,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儿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亲友、同僚纷纷前去祝贺。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杀了一只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

也许是这些亲朋好友与同僚好久没有吃到荤腥味了,今见席上有肉,便来了兴致,把酒临风,猜拳行令,好不热闹。三个时辰过去,大家酒足饭饱,各自回去,张德心中自然也是十分高兴。不料,在他的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在临散席时,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贺。”张德叩头拜谢。武皇又说:“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张德一见,面如蜡纸,不住地叩头点地地说:“臣下该死!臣下该死!”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洋洋得意,专等奖封。

武则天对这一切,早以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说:“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张德听后高声喊道:“谢主隆恩!谢主隆恩!”而杜肃却惊得瞪大了眼睛。只听武皇又道:“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今后如再请客,可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种好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一时间,张德感激得痛哭失声,诸大臣见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而那个告状的杜肃,在众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无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刚一落音,便赶紧溜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