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王道全集
3348300000002

第2章 德伏谋胜之道(1)

一、以察胜——世事洞明的观人绝学

观人有术

【原典金言】

问之以是非,面观其志;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计名阐释】

诸葛亮的这六条用人之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用人策略: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专门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见识是否独特;人为地制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战而胜之;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考察对方是否清正廉明;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

【妙用“观人有术”】

乐羊的“忠心”

乐羊本是中山国的人,后来他投奔了魏国。为了表示对魏王的忠心,乐羊主动率领魏国的军队去攻打自己的故国中山国。

中山国是个弱小国家,哪里抵挡得了魏国的进攻呢。当时,乐羊的儿子还留在中山国。中山国的人在魏国的猛烈进攻下,无计可施,君臣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以乐羊的儿子做筹码来要挟乐羊退兵,中山国把乐羊的儿子绑起来吊在城楼上,威胁乐羊。谁知乐羊全然不顾吊在城楼上的可怜巴巴的儿子,反而更加猛烈地攻城。

中山国的将士们都十分生气,没想到乐羊原来是这样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于是他们将乐羊的儿子杀了。中山国的人将乐羊的儿子烹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吃。

不料,乐羊面对此事仍毫不动心,一点怜子之心也没有,一丝悲伤之情也不见,反而将用儿子血肉做成的羹汤吃了个干净,然后率领着魏军向中山国发起了猛烈进攻。由于乐羊攻城态度坚决,不拿下中山国决不罢休。经过几番激战,中山国终于被乐羊所灭。

战争结束,魏国的疆域又开拓了一大片,乐羊为魏王立了大功。庆功会上,魏王给了乐羊很重的奖赏。事后,魏王便冷落了乐羊,不再信任他了。

有人不理解魏王,问魏王说:“乐羊为大王立了这样大的功劳,您为何如此疏远他呢?”

魏王摇摇头说:“一个为了向上爬而背叛一切的人,他连自己的故国、儿子都毫不顾惜,除了自己,他还会对谁忠诚呢?我怎么可以去亲近、信任这样一个危险的人呢?”

先见之明巧识人

所谓识人和知人,无非是能够根据一个人现在的状况,预测到他最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古人潘孟阳的母亲很善于识人。潘刚刚当上户部侍郎时,他母亲很担心他不能胜任,经常对他说:“以你的才干,担任副部长这一级别的官职,我怕你会管不住下属而闯祸啊!”

潘孟阳不以为然,但仍然耐心地再三劝解。他母亲于是说:“明天你把你的同僚都请来,我为你看一看你在部里的发展会怎样。”

于是,潘孟阳就把部里的大小官员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了以后,他母亲在帘子后面仔细地观察这些人。

酒宴结束后,他母亲高兴地对他说:“这些人才干与你不相上下,你不必过于担心他们。不过,坐在最外面的那个穿淡绿色衣服的少年是什么人?”

潘孟阳想了想,回答说:“是候补官员杜黄裳。”

他母亲说:“此人和其它人都不一样,将来必然位至三公,你一定要好好待他。”

这个故事中或许有后人演绎的成分,但是不容否认,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聪明人,能够以斑而窥全豹,通过细微的小事察觉到事物的发展方向。

邵康节是宋朝著名的易学家,他不仅以道德风范为世人敬重。而且为人处世方面同样充满人所不及的智慧。

宋朝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朝廷重用,他弟弟王正甫也在朝中为官,与邵康节关系不错。

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邵康节同吴处厚、王正甫一起吃饭。邵康节以有病为由没有去。

第二天,朋友来访,问邵康节为何没去。邵康节说:“处厚好议论,常常讥刺王安石的新法,正甫又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不完全护着他的哥哥,但是如果当面骂他的哥哥,那也会十分尴尬。我因此不去。”

朋友听后挑指赞叹:“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吴处厚地席间放言批评王安石,正甫很有意见,想拉着我一起把此事报告王安石,我正为此事担忧。”

邵康节从一顿饭的参加者中预知可能存在的麻烦,可见觉察世事的修为之深。

知人用人和买股票一样,都需要一种见人所不能见的智慧。

宋哲宗绍圣年间,谏官陈瓘刚奉旨赶到了宫中,就听说有圣旨命令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把过去那些因为上疏而遭到降职或贬滴的臣僚们的奏章送缴上来。

陈瓘就对给事中谢圣藻说:“这必然是有奸党妄图掩盖自己的罪愆,而出了这个计策,如果将臣僚的奏章全部送进宫中,那么以后的是非变乱,三省的长官根据什么判断呢?”谢圣藻听后心惊胆战,立即报告宰相,将上疏都录下副本保存在三省中。

陈瓘此言并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这一点很快被证实了。

哲宗时,妃子昭怀刘氏生了一个儿子。哲宗皇帝没有儿子,当时孟后被废,中宫虚位以待,因有了这个儿子,刘氏就被立为皇后。然而,小孩才出生三个月就夭折了。邹浩共三次上书进谏,请求立刘氏为皇后。

后来,邹浩因揭露章惇被贬到新州。徽宗即位,重新起用他。他回到朝廷,宋徽宗首先提到的就是进谏拥立太后的事情,赞叹再三,又询问谏书在哪里?

邹浩回答:“已经烧了。”

退朝后,陈瓘说:“你今天恐怕已经埋下祸根了,以后如果有人胡乱假造一封你的奏疏,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果然不出所料,蔡京执掌政事,让他的党羽假造了一封邹浩的奏疏,奏疏中说:“刘后杀了卓氏,夺走了她的儿子。这可以骗人,难道也可以欺天吗?”宋徽宗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将邹浩贬谪到衡州。

田婴帮齐王选后

齐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是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并且对他倍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齐王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工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拜谒齐王时,发现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丽的耳环。

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秦王试应侯

大约在秦统一天下前40年的时候,泰国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宰相,名叫应侯,此公并非秦国人,乃是由魏国亡命至秦,在秦居官,屡次升迁,终达宰相之位。他所主张的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应侯原来在韩国汝南拥有自己的领土,后来被韩国没收。

秦王十分同情他的境遇,于是问道:

“你被韩国夺走领土,心中想必有所不平。”

秦王本意是要试探身为宰相的应侯,是否会因私怨而对韩国采取报复手段。

可是应侯答道:

“听说有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在接受别人吊唁的时候告诉他们:‘死了儿子固然伤心,但是想一想我原先也是没有儿子的人,也就不难过了。’我也是原来没有封土的平民,所以现在也不会为失去领土而感到难过。”

应侯心想:如不这样回答,日后要推行对韩政策,必会受到重重阻挠,因此,故意表示出对于韩国没收自己领土一事,并不在意。

秦王虽然对他表现的宽阔胸襟感到敬服,究竟还是不明他真正的心意,于是派遣一位将军往试探。

这位奉派的将军一见到应侯就脱口而出:

“丞相,我真难过得不想活了。”

“喔!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丞相您想想,秦王对您优礼有加,远近皆知;可恨那小小的韩国,竟然公然夺取丞相在韩的领土,这种耻辱我如何忍受得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应侯听完这话,立刻站起来向这位将军深深一鞠躬,并且说道:

“那就全仰仗将军您了。”

将军回去之后,将经过情形一一禀报秦王。

知道了应侯的真心之后,秦王从此不再信任应侯。

淳于髡因何不发言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召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以此言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施计要诀】

用人的首要前提是一定要会“识人”。如果一个领导不会识人,对自己手下的员工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长处和缺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么他(她)又何谈正确地用人呢?识人,不是一般的看人,要做好识人这一步,是需要坚持一些原则和要领的。领导识人,至少要掌握二大原则:

1、从外部表现看内部实质

人的外在表现一般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体格筋骨,气质色相,仪态容貌和言行举止等。人物志共列出了九征,分别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根据这九种外在的表征,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性情,从而了解他(她)的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等。

2、由显著表现看细微个性

有些人常常东张西望,心浮气躁,有些人则安如泰山,气定神闲。前者的表现,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人。而后者则很可能是临危不乱的高人。一个人的气质到底如何,一般都很容易从他的容貌和姿态上看出来,无论是眼神、印堂还是眉宇之间,都相当地显著。

同样都是干事积极,劲头十足,有些人只是在瞎胡闹,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什么成果也没有。而有些人则卓有成效,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成果斐然。也同样都是能言善道,有些人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虽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只要真把什么事情交给他(她),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另一些人则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办起事情来相当的可靠。

总而言之,领导如果想要探知各种人的内在本质,做好识人这一步,就应该掌握以上二大原则,并依此对人的情性做深入细致上的观察,要做到对人的定位首先是整体上的把握。用人,贵在知人长短,取其所长,避其所知,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他(她)的才能,为公司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以知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

【原典金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计名阐释】

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在熟悉战况和市场的前提之下才可以一通百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可以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控制局势。

【妙用“知己知彼”计】

西门豹吐真相

西魏大将西门豹治理邺都时严肃法纪,刚正廉明,铁面无私。

他不仅把装神弄鬼的大巫小巫投入漳河,祭了河神,还从重惩治了地方上几个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

邺都百姓拍手称快,都称赞他的德政。

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兴修水利,务农经商,使这个荒凉的地区很快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西门豹勤政爱民,为官清廉,不逢迎上司,不奉承魏国君主,所以虽然政绩显着,却并没有受到魏文侯的赏识。

相反,君主左右的大臣因西门豹触及其私党的利益,嫉恨他一毛不拔,缺少奉给自己的礼物,总想方设法诋毁他,诬陷他,以至于魏文侯偏听偏信,竟准备把他招回京城,罢去他的官职。

西门豹拜见国君后,魏文侯当面责备一遍,受宠的大臣也添油加醋地批评了一番。

西门豹一句话也不说,委屈埋在心里,抬头请愿道:“从前臣才疏学浅,不知该如何治理地方,现在国君和诸位大人的‘教诲’,使我学会了治理的方法。但请求再给我一个机会,换一个地方治理一年,如果还是治理不好,国君可以砍掉我的脑袋以泄民愤。”

魏文侯答应了他的请求。

西门豹到新地方上任后,一改往日清廉,大肆盘剥百姓,弄得地方怨声四起,他又不断地贿赂魏文侯的亲信大臣,让其在魏文侯面前多说他的好话。

一年任期届满,他进京晋见国君,魏文侯满面笑容地赞美他治理有方,左右大臣同样交口称颂不已。

西门豹听了,怒气冲冲地骂道:“臣以前忠心为国君治理地方,有政绩受百姓拥戴,国君要罢去我的官职。这一年来,臣实际却是压榨百姓、欺上瞒下,国君却赞美夸奖我。这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吗?我西门豹不能屈节求荣,做愧对百姓的贪官!请国君恩准我辞官回家!”

说罢,他当场奉交官印,等着文侯发落。

魏文侯省悟过来,惭愧地扶起西门豹说道:

“寡人如今才明白事情的真相,请你原谅。我保证从今亲贤臣,远小人,任贤使能,就请你继续为我国尽力吧。”

牵着对方鼻子走

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西周求兵求粮,周王为此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共商对策。

苏代说:“君王何必为这件事烦恼呢?臣不但可以使韩国不向西周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

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你的调遣和管理。”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

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几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

见公仲侈不说话,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

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西周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说:“好吧!”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