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王道全集
3348300000010

第10章 示弱谋胜之道(3)

一传十,十传百,不长时间便传遍了城市乡村。那时,陕西铁钱不仅在陕西,连京都及周围一带都十分通行,存这种钱的大有人在。大家听说这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就要废了,那还了得,所以都纷纷拿铁钱到店铺中抢购货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抢到手再说。店铺老板也不是傻子,他们比别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纷纷挂出牌子:不收陕西铁钱。这家不收,那么就到那家吧!可百姓们串了几家店铺,走了几个集镇,到处都一样。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爆性子的人竟到店铺中强行买货,吓得店铺竞相关门。一时间,市场大乱,人心浮动,危及治安。

消息马上反馈到朝廷,仁宗大为恼火,一边追查是谁传出的消息,一边责令宰相文彦博迅速处理此事,平定市场,安定民心。文彦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说别无办法,只有让朝廷下令,辟此谣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场。

可文彦博深深知道,市场上的事有时单靠强令是办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家还会将信将疑。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实例,而不是一纸公文。想到这里,文彦博对大家说:“这么办吧,先让我来独自经办此事。若我财力不足时,再麻烦各位。”

他回到家中,询问管家:“丝绢缣帛还有多少?”管家说:“还有500匹。”于是文彦博让管家找来京城中最大的绸缎铺主,托他代卖这些丝绢,并特别叮嘱:不要其他的钱,只收陕西铁钱。

店主照办,第一天简直挤破了门。别的店主都来打听为何倒行逆施收陕西铁钱,当他们得知是文丞相让代卖代收的后,都放下心来,连丞相都要铁钱,看来铁钱是决不会废止了,于是各店也收起了铁钱。

消息传扬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来,再没人急于脱手陕西铁钱去抢购货物了。一场市场动乱就这样让文彦博平定了下来。

御史智用原告救李靖

李靖是唐朝人,他当岐州刺史的时候,有个人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一个御史前去调查,并告诉御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阴谋造反,可以当场处死。”

这个御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真假分明呢?

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

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

看着随从那个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入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

御史又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权当没有丢,我们还是照常去查办。”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第二个好办法了,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

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状子并没有丢,它就在御史的衣袖里。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御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

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

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杀了。

勾践还吴蒸熟之粮

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图谋灭吴。他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实行轻徭薄税的政策,老百姓吃穿不愁,家家积蓄余粮。但是,为了麻痹吴国,勾践向吴国借了1万石粮食,说越国遇到了灾荒。

借的粮食第二年要归还吴国。越王勾践征求大臣文种的意见,说:如果不还粮食,吴国可能会借口讨伐我们;如果把粮食归还,就会有利于吴国而不利于越国。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文种献计道:“我看粮食还是要还的。但我们在其中可以做手脚。从粮食中精选出一部分,蒸熟了还给吴国。这样就有好戏看了。”

吴国人见越国还回的粮食粒大饱满,爱不释手,于是第二年春天把它们当作良种播种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种子没有发芽,秋天颗粒无收,吴国发生大饥荒,国力大大减弱。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勾践还蒸熟之粮,使吴国中计发生饥荒,真可谓釜底抽薪,削弱了吴国的实力,从而为他最终灭亡吴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美女计逼走孔夫子

鲁国重用孔子后,国政大治,百姓殷实。齐景公为此深感忧虑,便对大夫黎弥说:“自孔子相鲁以来,鲁国日益强大,对我国的威胁极大,这该如何是好?”

黎弥沉思了一会儿说:“想办法逼走孔夫子,鲁国失去孔子,必然孱弱如初。这叫做釜底抽薪。”

齐景公问:“孔夫子在鲁国正受宠走红,怎样才能逼走它?”

黎弥把自己的计策说了出来:“俗语说,饱暖生淫欲,贫穷起盗心。今日鲁国太平了,鲁定公必有好色之念。如果选一群美女送给他,让他日日夜夜在脂粉堆里打滚。一本正经的孔夫子还能诚心辅佐他吗?他们君臣还能像过去一样亲密无间吗?这样一来,保管把孔夫子气走,那大王不是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齐景公连称妙计,令黎弥挑选80名美女,教以歌舞,授以媚容。随后将这些美女和120匹宝马良驹送到了鲁国。

齐国的使者见到鲁定公说明来意后,马上让美女们表演。只见这些美女摇臂摆臀,似临风之芍药,巧笑媚视,如陨星之余晖,歌声乍起,疑是群莺出谷。鲁定公乐得神荡魂飘,齿酸涎落。

“大王再看看我带来的那些良马吧?”齐国使者问。

鲁定公此时的心里全在美女身上,不耐烦地说:“不用看了,这些美人我还没瞧够,还提什么良马!”

自这天起,鲁定公“芙蓉帐底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

孔子见鲁定公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十分忧心。他几次说服鲁定公,但毫无效果。孔子感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在鲁国施展了,于是又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去了。

【施计要诀】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曹很聪明,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现代管理中,领导人不论实力强大的一方,还是实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计,以削弱对手势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四、以忍胜——隐辱忍痛,韬光养晦

隐辱忍痛

【原典金言】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计名阐释】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外圆内方。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对……“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该忍的时候忍,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妙用“隐辱忍痛”计】

喜怒不形于色

刘备失去了徐州,不得已依附曹操。曹操在许田打围,遮住献帝,身迎“万岁”欢呼,关羽见此愤怒已极,提刀拍马就要去杀曹操,刘备却摇头送目示意不可造次,反倒欠身向曹操称贺,这不是刘备自己不气愤,而是为图中兴汉室基业暂把愤怒藏在胸中。

曹操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视天下群雄如同草芥,不值一提,独视刘备与自己为英雄。刘备听了此话,大吃一惊,将手中汤匙,惊落于地下,唯恐曹操看出心中底细,又巧借雷声震怀,轻轻掩饰过去了。如果刘备不是具有如此高度自我克制的修养,是难以躲过曹操鹰隼般目光的。

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王宫左右女官齐向曹操夫人卞后致贺说:“将军被封为太子,天下人全都高兴,夫人应该把库房里的东西,全拿出来赏赐。”卞夫人说:“大王只因曹丕年纪最大,所以定为合法继承人,我只能庆幸我免除了教导无方的责备,哪有什么理由高兴赏赐呢?”女官回来,向曹操报告,曹操愉快地说:“怒时不形于脸色,喜时不忘记节制,最是难得。”

相反,曹丕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消息,高兴得抱住仪郎辛毗的脖子叫喊说:“辛君,你知道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兴奋?”辛毗的女儿辛宪英则十分清醒地说道:“太子的责任是:代替君王主持祭庙,管理国家。代替君王,不可不忧虑责任重大;管理国家,不可不恐惧治理困难。他应该忧虑恐惧才对,反而大喜若狂,如何能够长久,魏国国运难道能兴隆?”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辛宪英所预料的那样。

韩信忍胯下之辱

韩信在投项羽的楚军之前是个穷汉,经常背着宝剑在街头闲逛。一天,一个无赖少年突然拦住他的去路说:“你经常背着宝剑,个子也长得挺大,其实是个怕死鬼。你敢杀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大腿下爬过去。”韩信非常生气,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从这无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惹得满街的人大笑起来,韩信却若无其事,慢慢地走开了。

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他特地把以前那个无赖少年招来,不但没有杀他,还赐了他一个“楚中尉”的小官,并夸他是个勇敢的人。

韩信后来解释说,他当年完全可以不从那无赖的胯下爬过,而是可以杀了他。但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当年他杀了那无赖。杀人要偿命,哪还有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满服韬略呢?当他做了将军后,又不报复那无赖,那是给天下人看,韩信宽容大度,那些过去和他有矛盾的人也就放心了。

刘秀“以小忍成大谋”

汉光武帝刘秀小时候,在家表现得十分勤快,愿干实事不尚虚夸,显得十分憨厚、性格平和。虽想出人头地,但从不露形色。为此,他的哥哥刘縯自比刘邦(少时是一个浪当公子),把刘秀比做刘邦的二哥刘喜(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很是瞧不起他,并常常以此嘲笑刘秀。刘秀去长安读书,当他读到《论语》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句时,简直是手舞足蹈地说:“说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杆见底!”从此,他便以这句至理名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刘縯、刘秀兄弟二人发动青陵起义,结果皇帝却被当上,致使刘縯心中不快。刘玄也清楚刘縯性情蛮横,又野心勃勃,再加上以他为首的青陵兵在与王莽的军队作战中,又节节胜利,战功卓著,无疑,这一切对自己的皇位宝座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总想找个借口除掉刘縯。

刘稷是刘縯的部将,听说刘玄当了皇帝,心中也十分不满,便大发牢骚说:“今起兵图谋大事,全是刘縯的功劳,他刘玄算个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配称皇帝?”刘玄听后,想收买刘稷,封他为抗威将军,刘稷拒不接受。刘玄要杀刘稷,遭到刘縯反对,刘玄一怒之下,便将刘縯、刘稷—起杀掉;尔后,为了斩草除根,便伺机将刘秀杀掉。

刘玄为找借口,便派人去对刘秀宣布诏书说:“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特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还没等刘縯谢恩,接着又宣布说:“大司徒刘縯,一向图谋不轨,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杀了。”以此来试探刘秀的反映,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将其正法。刘秀是何等聪明,对刘玄的这点用意怎能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听完诏书后,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杀兄之恨,慌忙磕头谢恩说:“陛下赏罚甚明。我建功微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奖,秀实在受之有愧。兄刘縯素有反意。我也常劝他野心必毙,但他就是不听,发展到今天刑极其身,实在是罪有应得。”刘秀一席话语,表现得十分真诚,不要说报信宣诏之人深信不疑,就连他的部下也都信以为真,无不为刘秀的大义灭亲之举感动得流下眼泪。

宣旨人走后,刘秀回到帐内,关紧房门,便捶胸大哭,恨得咬牙切齿地说:“杀兄之仇不报,还配做人!”但在第二天,他又立即跑到刘玄住处,言必称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荡,绝不提昆阳大捷之功。既显得十分恭谨,又表现得粗犷大度,平时谈吐,不透半点哀痛意,也不为刘縯服丧,饮食谈笑和平常一样。

刘秀“以小忍成大谋”的表演,终于使刘玄解除了猜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为刘秀真的忠于他。三个月以后,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被派往河北。从此,刘秀便摆脱了刘玄的监视和控制,迅速招兵买马,网罗人才,扩充实力。他在到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发展到十余万人,有了一大批既能征惯战,又对其忠心耿耿的战将,使其很快具备了和刘玄抗衡的力量,便公开和刘玄分道扬镳了。

姬发灭商朝

商朝末年,商纣王骄横侈靡,声色犬马,酒肉池林,荒淫无道。他怀疑雍州诸侯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对他不忠,就把姬昌囚禁在羑里。把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作为人质,留在京城为纣王当马夫。

一天,商纣王为了考验姬昌有无篡逆之心,突然心血来潮,竟将伯邑考活活杀死,烹成肉羹,派人送到羑里去给他吃。姬昌明知这是爱子的血肉,但强忍着眼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把肉羹吃了下去。纣王知道后,洋洋自得地对身边的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他把用他儿子做的肉羹吃掉了,还毫无觉察呢!”于是,放松了对这个“凡夫俗子”的警惕。这时,姬昌又派部下带着美女、骏马,珠宝来到京城,敬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喜形于色,心花怒放,立刻将姬昌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