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敢于选择自己
3335700000003

第3章 你不善良,别人不会对你善良(2)

“看到平常对苦乐之观察大谬,就是平常都把苦乐认在境遇上,实则苦乐是在主观方面,而不在客观方面。”

这话等于说,无论境遇如何,你认为自己是快乐的那么就是快乐的。个中原理请细参拙著《孔子做人绝学》中的几章:“快乐就像眨眼睛,想来就来”、“生活简单是享受”等。

当然,快乐不是认为出来的,而是内在的、本来的。也就是要养浩然之气才能做到,这一点孟子比孔子讲得又要深入细致了。

我昨天对司马烈人先生讲:

孟子的学问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块就是“养浩然之气”。养成了浩然之气做什么呢?这就是第二块“做大丈夫”。做了大丈夫又做什么呢?那就是第三块“平治天下”。孟子的学问就是这三大块。用一句话说就是“养浩然之气而为大丈夫。为大丈夫而为天下”。

司马烈人先生对我这个观点无反对意见,于是我很欣慰。司马烈人先生大隐于市,他的房子装修得很古典,我与他对坐于灯下清谈文化,彼此大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快乐主义,主张人生为善为乐为美,这是一种很享受的人生观。比如男人知道人生为美,就会懂得欣赏美女,而不会在美女面前像白痴一样。孔子爱见南子,孟子爱谈西施,梁漱溟爱谈他家的女仆,其理同也。

现代新儒家里我最喜欢梁漱溟,主要原因当然是他的学说与我相近。我原来不读梁漱溟,后来偶然翻开他的书,赫然看见这老先生居然也讲“孔子为人生”、“孔子主张快乐”、“孔子的学问为自己,就是自己学”,看得我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

不过我与梁漱溟讲的孔孟快乐主义有根本不同。梁漱溟讲的快乐是由自省得来。

我讲的快乐无须自省,即插即用,当下就快乐。快乐是简单的、本能的、无原则、无条件,就跟吃喝拉撒一样,我为快乐脱掉了诸多沉重外衣,因此快乐可以轻松拥有。

我有个好朋友一天到晚搞哲学,弄得自己死气沉沉,自己不爽,别人见了他更不爽。看见他这样下去大势不好,一定会被毁掉,我就强行拉他到大街上开导他。

我说:“对面走来一个女孩子,你看到没有?”他再也不能视而不见,只好点头说:“看到了。”我说:“做你的女朋友怎么样?”

他吓了一大跳:“开什么玩笑。”

我说:“并非开玩笑,你能不能承认:假如你有这样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做女朋友,会开心一些。”

书呆子默认了。

说着说着,女孩子从我们身边袅袅而过,我立即向她行注目礼,而我身边的仁兄则有垂涎之势。

有了这场大街一悟,我这位朋友立即焚书坑儒(当然他焚的是自己的书,坑的是自己这个儒,把过去的旧我活埋了),改换门面,打扮得青春活泼,进人泡妞一族的浩荡队伍,一个月后,他带一个小妹妹来见我,我们一起去玩,开心得要死。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要为卑下之事,才能享受高尚之心。孟子说“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向街上的小青年学习,不要向书斋里的老先生学习,这样才会快乐。

告子与孟子争论人性善恶。

告子说:“人性犹如柳树,仁义犹如木篓。引人性走向仁义,如同把柳条编木篓。”

孟子说:“你能把柳树编成木篓吗?还是将柳枝砍下编木篓呢?砍柳枝来编木篓犹如伤害人性以求仁义。天下之人如果都因为要讲仁义而伤害了人性,都是你这番话害的。”

告子说:“人性犹如湍急的水,在东方开个缺口,它便往东方流,在西方开个缺口,它便往西边流。人性不分善恶如同水不分东西。”

孟子说:“水是不分东西,但水分上下,水总往下流,这就像人性为善一样。人性如不善,就如水不往下流,那么随你在哪儿开缺口都不会流,水往哪个方向流不是水之本性决定,而是势态决定。人也可能不善,也是由其势所决定的。”

孟子这段话很重要,它揭示了:

一、善是先天,毁坏先天将就后天,这不是善。

二、善是泥沙俱下的,一切俱为善。恶使人向善,恶即为善。

三、善是善变的,一变为恶,再变又为善。人类的起源为善,中间为恶,最后又为善。

孟子“性善”的第三条教义合于耶稣之言。耶稣说:“善人心里存着善,就发出善来。”

善人心里存的善因为是先天的,源源不断,所以永不枯竭,永远为善。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伊壁鸠鲁:“人生为什么要选择快乐?”伊壁鸠鲁回答说:“快乐是生活的开始,也是生活的目的。一切取舍都应从快乐出发,因为它是最高的善,是至善。”

这话太好了,快乐都不是至善,难道痛苦才是至善吗?当然不是,痛苦让人讨厌!

告子说:“人生下来本性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不善不恶。

就是人性的本来模样。”

孟子说:“生下来的人性模样,就像白是白色的本性一样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如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如人的本性吗?”

孟子在此揭示了人的天性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指“共有天性”,即自然属性,在这一层面讲牛与狗,狗与人全都一样。

第二个层面指“独有天性”,即万物属性,在这一层面讲人与狗与牛有别。

我们谈天性不宜太过于高远,那样就空洞了,智者谈天都只谈头上的天,绝不谈天外之天。到了天外之天,那就一切免谈了。孟子对宋句践说:“你不是喜欢游说吗?我来给你讲游说,人们理解你,你要做出嚣嚣然自得无欲之状,人们不能理解,你也要做出嚣嚣然自得无欲之状。”

宋句践说:“怎么能做到自得无欲之状呢?”

孟子说:“推崇德性,乐善仁义便可做到嚣嚣然。高士应该即使贫穷而不失仁义,富达而不偏离大道。穷不失义,则能独善其身,达不离道则能泽加于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这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很有名。无论“独善”还是“兼善”都是善。

人永远不会“达”,人永远都是“穷”的。达一时,穷一世。穷比达好,因为这是人的本来面貌,穷则为真人。

当然这个“穷”不是指贫穷而是指不得志。不得志好!

孟子日:“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得志丧人,不得志得人。

人一旦满足一种欲望,就会去掉一种功能,比如纵欲者必会最终无欲。

人生好就好在一个“穷”字,永远吊胃口,永远不满足,所以永远向前。偶有小满足,就会开心无比,因为任何小钱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

孟子思想的第三大板块“平治天下”是失败的,孟子周游列国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无所获,他永远不会有“平治天下”的机会,他的最高理论失败了。但正因为这次失败,使孟子悔了,悟了,不再痴心梦想治别人,还是养吾浩然之气吧!

回归的人是真正的人,回归的善是真善。

孟子前期也像孔子前期一样主张杀人,如孟子就曾唆使齐王伐燕,造成燕国人的大面积痛苦。孟子求官失败后,知“王道”不可行,于是独善其身,终成大道。

《孟子》一书中的孟子是非常矛盾的,又主张杀人,又主张不杀人,救人。这是因为里面杂编了两个时期的孟子言行,就像《论语》里面杂编了两个时期的孔子言行一样,当然很矛盾。

我们看孔子就要看归鲁后的孔子。看孟子就要看不得志的孟子。

孟子的精华为“养浩然之气而为大丈夫”。大丈夫孟子高于甘为诸王出力的游说之士孟子,高于雄辩家孟子,这是我们学孟子的要义。

既善良又刚强,这就是大丈夫。

善者必胜,因为他的来头大。什么来头?人性就是我们的大来头。只要我们忠于人性,就会快乐一生,成功一世。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可以保证。

梁漱溟梦见孟子

梁漱溟因直言时弊,遭受打击。晚上睡不着,梦见了孟子。

梁漱溟说:“我不甘。”

孟子说:“何必。你的刚强是对的,然而心却错了。”梁漱溟说:“我观生民甚苦,不忍坐视。”

孟子说:“隔岸观火,才有灭火之计。如果火灾一爆发就扑上去,必被大火吞噬。”

梁漱溟悟:“我明白了。请问至善为何物?”孟子说:“为浩气。”

梁漱溟问:“什么是浩气?”

孟子回答说:“浩气就是大雪无痕,就是大爱无主。”梁漱溟说:“大爱怎么会无主呢?无主之爱不是爱。”孟子说:“并非无主,而是不为某一人、某一国而爱。”梁漱溟问:“是否即"随便爱"?”

孟子说:“正是随便爱。见人爱人,见狗爱狗。”

梁漱溟说:“我明白了。一切无用,惟有善待自身是真修。感谢你前来,否则我又要像王国维一样沉沦了!”

选择决定成败

援助他人就是援助自己,因为人类同在一个家园,并没有第二个地方可去。人类的一切矛盾都是内部矛盾,人类应该自行解决。如何解决?用爱心,用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