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3333800000035

第35章 渐修渐悟——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2)

那时候国内的高僧是神光,他在南京雨花台开坛讲经,听他讲经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当他知道达摩是精通佛法的印度高僧,于是就追随到了少林。神光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达摩不知神光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

在一个严冬的日子,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在亭外侍师。大雪掩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达摩见此状便问道:“你这是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

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意识到这是圣僧指点他禅悟的奥妙。他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顿时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

虔诚的刀声穿云投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被鲜血映得通红,纷扬而来。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色。

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成为少林寺禅宗的“二祖”。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名为“立雪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有五位青年结伴来到一座禅院,向禅师询问生命的意义。禅师对他们说:“你们还有半年的生命了。在这半年里,我乞求佛祖保佑你们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第一个青年想:“反正我只能活半年了,那我就吃遍天下的山珍海味吧。”于是,半年时间他几乎都是在饭店度过的。

第二个人连想都没有想,就背起行囊,游遍天下名胜古迹。

第三个人一心想当官,果然当上了自己想得到的官职。

第四个人则利用这半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恢弘巨著。

第五个人得知自己只有半年时间,心灰意冷,昏昏沉沉地睡了六个月。

半年后,他们并未死去。于是就结伴找到禅师。禅师说:“你们可达到自己的意愿?命运最终还是由自己来掌握的。”

三人逐渐开悟。

◎奋力向上方成为栋梁

一心大师刚剃度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一心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有人劝一心说:“法门寺是个召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进露了。”

一心自忖良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攘攘、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一心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一心的意图后,问他:“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一心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当然愿做太阳!”

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一心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便说:“它只能做煮粥的劈柴。”

方丈又信步带一心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一心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一心听了,思索了一会儿,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一心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个大将军叫李广。李广生来口才笨拙,不善言谈,可身材高大,膂力超人,精通射箭。一次,他到郊外去打猎,忽然发现前面草丛里有一只猛虎正蹲卧在那里,好像正在等待扑捉食物的时机。

李广立刻神情振作,瞄准老虎,拉弓搭箭,使足力气,“嗖”地射出一箭。

这一箭射出,正中要害。可是李广在那等了一会儿,看老虎动也没动一下,他很奇怪,大着胆子走近,仔细一看,被射中的不是什么老虎,而是一块形状像老虎的大石头。当他寻找射出的那支箭时,发现那支箭不仅深深地射中了石头老虎,而且连箭瓴都几乎看不见了。

李广自己也感到很惊奇,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接着他又连射几箭,却始终不能再射进去了。

后来,当他对一位老和尚说起这件事时,老和尚告诉他说:“见其诚心,而金石为开。”

◎要射得准,就必须有专一的目标

老和尚见小徒弟听他讲经时左顾右盼,三心二意,便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以示训诫:

春秋时候,楚国人养叔(养由基)很会射箭,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楚王拜他为师,按照他教的方法练了几天,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就约养叔一块去打猎,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到了野外,人们把芦苇丛里的野鸭轰出来,楚王搭箭刚要射,突然左边跳出一只黄羊,楚王觉得射黄羊比射野鸭容易,便连忙瞄准黄羊。这时右边又跳出了一只梅花鹿,楚王认为梅花鹿比黄羊有价值,又想射梅花鹿。到底射什么好呢?犹豫之时,突然一只老鹰从面前飞过,楚王又觉得射老鹰最有意思,就想向老鹰瞄准。可是弓未张开,老鹰已经飞远了。此时,野鸭、黄羊、梅花鹿早已不知去向了。楚王拿着弓箭比划了半天,什么也没射到。

养叔在一旁看得真切,便对楚王说:“要想射得准,就必须有专一的目标,不应当三心二意。在百步以外放十片杨叶,要是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片杨叶上,我能射十次中十次;要是我拿不定主意,十片都想射,就没有把握能射中了。”

◎不羡慕他人,自己慢慢来

新寺院落成后,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要自己动手塑佛。

小和尚请教老和尚,是否找个佛像来照着塑。老和尚说:“不,照着自己的模样塑就行。”小和尚说:“师傅可以,我的模样就算了吧。”

老和尚笑道:“我照你塑,你照我塑便可。”

小和尚不解。老和尚又道:“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地把自己当成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佛。你我的德行和模样都可塑佛,世界还不平添许多向往成佛。可以成佛之人?”

无论哪尊佛,当初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是由于用心修行才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佛的。只要真诚修行、一心向善,终成真佛。

◎避开薄弱的一面

碧云禅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擅长画虎的画家,画家热情地请他到家里做客。

碧云禅师推开画家的房门,一头咆哮的猛虎迎面扑来,阴风乍起,顿感毛骨悚然。半晌,碧云禅师才转过神来,分辨出眼前的只不过是用墨彩绘的国画。可它实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威严的气势从天棚直逼地板。

“您画虎炉火纯青,为什么不开拓一些画路,画画猫狗,画山水草木呢?”碧云禅师感叹半天之后,虔诚地向画家请教,企望他发表一番高论。

谁知画家摇了摇头,沉吟片刻,从床底下拉出一只大木箱,“看看这里的画,你就明白了。”他低声说。

哗啦一声开启箱盖,啊,全是山水、花鸟百兽的画稿。

可是,碧云禅师拿起来仔细揣摩着,不由得收回了准备好的誉美之辞。这时,只听到画家说道:“你现在看到了我薄弱的一面,知道我为什么画虎了吗?”

◎凡事竭尽全力

鬼逼禅师本来是个专门赶经忏的和尚,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着月光归去。

某一晚,他刚赶完一堂经忏,回程中路过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狗不断地向他咆哮着,他听到屋子里传来女人的声音:

“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贼?”

接着听到屋子里的男人说:“就是那个赶经忏鬼嘛!”

他听了羞赧地想着:“怎么给我这么一个不好听的名字呢?我为亡者念经祈福,他们却把我叫做鬼!”

这时候,正巧下着雨,他便跑到桥下避雨,顺道也打打坐养养神,就双盘而坐。

这时真地来了两个鬼。

一个鬼说:“这里怎会有一座金塔?”

另一鬼说:“金塔内有佛舍利,我们快顶礼膜拜,以求超生善道!”

于是二鬼便不停地顶礼。

这个出家人坐了一会儿,觉得腿痛,于是放下一条腿来,改成单盘。

一个鬼就说:“怎么金塔忽然变成银塔呢?”

另一个鬼说:“不管是金塔、银塔,皆有佛舍利在内,礼拜功德一样是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膜拜。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和尚感到腿痛难忍,于是把另一条腿也放下来,随便散盘而坐。

这时两个鬼齐声大叫:

“怎么银塔变成土堆呢?竟敢戏弄我们,真是可恶!”

和尚听到二鬼生气了,立刻又把双腿收起来,双盘而坐。

两个鬼又叫:

“土堆又变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验我们的诚心,赶紧继续叩头啊!”

这时雨停了,这位和尚自忖:我结双盘,就是金塔;结单盘,就是银塔;随便散盘坐,就变成了泥巴,这结跏趺禅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赶经忏了,只管专心、精进修行,不久便智能大开,获得神通,自号“鬼逼”,因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

◎聚沙可以成塔,集腋可以成裘

仪山禅师有一天在洗澡时,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你怎么如此浪费?”禅师不悦地说,“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功用,只是价值的大小不同罢了。即使是一滴水,如果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的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呀!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虽然只是一滴水,但它却有无限的价值。”

那名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又有人如此问道。

“滴水!”还是同样的答案。

滴水和尚何以总是如此回答呢?因为他的心已和滴水融合在一起,心包太虚,太虚即是心,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日本曾有个叫铁眼的年轻和尚,发誓要用募捐得来的钱为佛修一个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谈何容易!不少人都好心地劝他放弃这个念头,然而铁眼和尚却是一个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人,一旦立下了宏愿,就一往无前、绝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就来到了最繁华的闹市,向过路的行人乞讨施舍。不一会儿,走过来一个武士,铁眼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武士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就像没听见一样,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铁眼和尚急忙追上去,紧跟其后低声乞求:“捐多少都行!”

武士厌烦地挥挥手,十分干脆地厉声拒绝道:“不!”

武士在前面走着,铁眼和尚在后面跟着,一前一后竟然一起走出了十多里路!那个武士产生了怜悯之心,随手扔下了一文钱。铁眼和尚赶紧从地上捡起那一文钱,并毕恭毕敬地朝武士行礼致谢。

武士觉得很奇怪,态度也缓和了许多,不解地问道:“区区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看重与高兴?”

铁眼和尚回答道:“今天是贫僧为塑佛金身而行乞的第一天,如果连一文钱也不能化到,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所以感到无限的欣慰。”

铁眼和尚说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一边走还一边自言自语:“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武士肃然起敬,情不自禁地追了上去,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捐了出去。

暑去冬来,经过无数个风霜雨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不因一次小小的失误而放弃

有一个老和尚教一个小沙弥保存香菇,老和尚教小沙弥把一个个香菇用一个个塑料袋子包装起来,小和尚不知其理,心想:师父这样做真麻烦。但还是按师父的要求做了。

到了秋天,师父要小和尚拿出以前储藏的香菇来吃,小和尚听从吩咐去拿。

一会儿,急忙跑回来说:“师父不得了啦,香菇腐烂了,不能吃了!”

师父不急不忙地说:“你再打开其他的看看。”

小和尚又跑去拿,这一次小和尚笑嘻嘻地对师父说:“这一筐香菇只有几个是坏的,其他的都是好的,都能吃。”

这时师父借着这个事情对小沙弥说:“人生也是一箩筐的矛盾果,只要用心把一个个矛盾果像包装香菇那样用塑料袋包起来,那么局部的挫拆、失败并不影响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像一箩筐的香菇只有几个是坏的,大部分还是好的,是能吃的。”

◎功到自然成

曾经有一度,小和尚一了耐性不够,做一件事只要稍稍有点困难,就很容易气馁,不肯锲而不舍地做下去。

有一天晚上,师父给他一块木板和一把小刀,要他在木板上切一条刀痕。当一了切好一刀以后,师父就把木板和小刀锁在他的抽屉里。

以后,每天晚上,师父都要小和尚在切过的痕迹上再切一次。这样持续了好几天。

终于到了有一天晚上,一了小和尚一刀下去,就把木板切成了两块。

师父说:“你大概想不到这么一点点力气就能把一块木板切成两片吧?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并不在于他一下子用多大力气,而在于他是否能持之以恒。”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弟子,为人忠厚、善良,学习也够刻苦,遗憾的是生性有些愚钝。佛祖让五百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仍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长进。

诲人不倦的佛祖把他叫到面前,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滴水可以藏海。你不要瞧不起这首偈,不要认为它过于简单,过于浅显,稀疏平常。如果你能真正学会这一首偈,并能将其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那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般特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地专学这首偈。他日复一日地推敲琢磨,终于彻底领悟了其中的含义与奥秘。

功夫不负有心人。般特潜心学习的进步,佛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过有个愚笨的般特,所以心中自然都不服气。她们认为:“像他这样的愚笨之人怎么能讲经说法呢?”虽然她们心里是这样想,但是表面上还是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般特坦白而谦虚地对女尼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体会,希望静听。”

接着便开始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