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3333800000030

第30章 立即顿悟——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1)

◎换一个角度去看

陆亘大夫请教南泉禅师:“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师父您怎样让鹅儿出瓶?”

南泉禅师唤道:“大夫!”

陆亘应答。

南泉微笑着:“出来啦!”

陆亘当下心开意解,就礼拜南泉。

◎破除挂碍,立即顿悟

禅说,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困惑、苦恼的根源。外部的客观环境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困惑是自身的“主观”世界。要破除它,应放下挂碍,安顿身心。

有个和尚问药山禅师:“怎么才能不被各种外部环境所迷惑?”

药山禅师说:“外部环境与你何干?它怎么能妨碍你?”

这位和尚说:“这正是我弄不懂的地方啊!”

药山禅师说:“原来,还是你自己迷惑了自己!”

◎好雨知时节

杨岐方会禅师追随慈明禅师,自愿负责监院工作,十年岁月未能省悟。每次请求参问,慈明禅师总是回答他道:“你的工作繁重,以后再说吧!”

后来有一天,方会又去参问,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以后的儿孙满布天下,急急于悟道干什么呢?”

又有一天,慈明禅师外出,忽然下雨。杨岐在小路上遇到老师,就拉住说道:“老师!你今天必须说给我,不说我就不让你回去!”

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你如果知道这个事,一切便休!”

话刚说完,杨岐耳中忽然如雷鸣般轰然一声,心中灵光一闪,即刻大彻大悟。他当时就跪拜在雨地上,汗水、泪水和着雨水一齐流下,说道:“至今一切便休!至今一切便休!”

◎为了生存而活着

有个人很不幸。在他童年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母亲自杀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了,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阴影,这种阴影一直无法从他心里抹去。

在他15岁的时候,弟弟也自杀了。亲人们接连不断的死亡给了他一种错觉:死亡才是人的最终去处。于是他也尝试死亡,但是屡次得救。

报恩寺的住持可怜他,将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能是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见他神情萎靡,便对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禅,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坐禅其实是没有用的。”

那人疑惑地问道:“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坐禅呢?”

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所以才要坐禅啊!”

那人顿悟了:“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

◎圣人转心不转境

无了小和尚刚刚出家,有些不习惯庙里的清淡伙食和单调生活,认为这简直是受罪,让人难以忍受。可是,见师父整天怡然自得,好像总是很舒适、很开心的样子,便向师父请教其中有什么秘诀。师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几何。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谏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见到自性,就能开悟

茶陵郁山主禅师有一天骑驴子过桥,驴子的脚陷入桥的裂缝,禅师摔下驴背,忽然契悟,吟了一首诗偈: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

他的弟子白云守端很喜爱这首诗,牢牢地背下,有一天去参访杨岐方会禅师。

杨岐问他说:“你的师父过桥时跌下驴背突然开悟,我听说他作了一首诗很奇妙,你记得吗?”

白云就不假思索,开心地背诵出来:“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

等他诵完了,杨岐大笑一阵,就起身走了。白云愕然,想不出为什么杨岐会大笑,是不是自己的诗背错了?他的笑又有什么涵意?竟然想到通夕不寐地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去问杨岐,为什么昨天会大笑,是什么意思。

杨岐问:“你见到昨天那为了驱邪演出的小丑吗?”

“我见到了。”

杨岐说:“你连他们的一点点都比不上呀。”

白云听了吓一跳说:“师父是什么意思?”

杨岐说:“他们喜欢人家笑,你却怕人家笑。”

白云听了,当场就开悟了。

◎身心合一,便能开悟

一位远途而来、饥饿不堪的官吏与一位几日未餐的得道高僧一同用饭。桌子上摆着一大一小两碗面。官吏将大碗的推到高僧面前,以示敬重。而这位高僧毫不客气地将这碗面很快吃下。官吏又将小碗推过去说:“师傅,您如果没有饱就将这碗也吃了吧。”高僧又是毫不犹豫地将这碗面吃下。

此时饿极的官吏很是恼火。呵斥道:“您即是得道高僧,看来实为徒有虚名,连起码的谦让礼貌都不懂得。您饿,我亦是更饿。您非但不替人解难,反而加难于人,谈何得道?出家人慈悲为怀,您又何以普度众生?”

高僧缓缓地笑道:“先前你推让大碗的给我,而我原本就是愿吃大碗的。我若再推向于你,这非我的本愿,我何必要去那样做呢?后你又将小碗的让给我吃,而我的本愿也是想再吃下这个小碗的。所以我也没有推辞。而你两次对我的谦让,是出于你的真心吗?”官吏顿时大悟,谢过高僧的教诲。

◎藏有无穷的宝藏而不自知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青年男子,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半夜,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石屋禅师说:“喔!原来你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男子回答:“数不清。”

石屋禅师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男子回答:“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怎样啊!”

石屋禅师追问:“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男子回答:“几天而已了,过后仍旧不快乐的。”

石屋禅师说:“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偷一次啊?”

男子问:“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啊?”

石屋禅师回答:“只有一次。”

男子疑惑地说:“只有一次?这样能够吗?”

石屋禅师回答:“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啊。”

男子急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真正的一生奉献在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身心合一,就是大彻大悟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外面刚好传来阵阵悠扬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他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敲钟而敲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敲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只有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有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你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这位沙弥从此养成了恭谨的习惯,不但敲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着敲钟的禅心,终于大彻大悟。

他就是后来有名的悟由禅师。

◎对镜自照,自醒自身

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般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是否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丧身失命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筒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弟子们此时皆已悟道,闭目冥想,自醒自身,思索众生。

◎不知者受害最大

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经常说一些弟子们熟悉、爱听的事物。尽管他是在说教,但并不枯燥乏味,也不板着脸教训人。为了使众人能够理解,他的说教总是深入浅出,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来,弟子们都觉得非常亲切。

一天,释迦牟尼说法后,故意留出一些时间让弟子们提问。有个弟子向他请教“不知者无罪”是不是真的。

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比喻:“现在有一把火钳,它被烧得火烫,但肉眼却看不出来。如果要你去拿这把火钳,是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还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

弟子想了想回答“应该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因为不知道才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烫的时候就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

释迦牟尼和蔼地说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心惊胆战,深怀戒心,不敢丝毫大意,拿的时候不会用力去抓。如果不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用力去抓。可见并不是不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类就是因为不明真理,所以才会在苦海孽浪里翻腾沉沦。”

◎心可如大海,又可微如缝隙

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晨钟惊醒梦中人

苏东坡住在庐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证悟禅师赞叹说这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庵元禅师却不以为然,叹说苏东坡还没有看到路径。证悟茫然,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寺院里敲起了晨钟,钟声中证悟禅师忽然恍然大悟,说道——

东坡居士太侥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朝闻道,夕死足也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初次参拜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问道:“什么是佛?”

归宗说:“我告诉你,你会相信吗?”

灵训诧异:“和尚的言语真诚如实,我怎会不信呢?”

归宗道:“你就是佛”

灵训心中灵光一闪,又请问道“该怎样保持呢?”

归宗以偈作答:“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灵训禅师有所契悟,从此在归宗座下修持用功。多年以后,灵训向归宗辞行,归宗问:“到哪里去?”

灵训说:“回山中去。”

归宗禅师慈悲地说:“你在我这里已经13年了吧!今天既然要走,那就去把行李收拾一下,我给你说些佛法。”

灵训整理好行李,便去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道:“你到我前面来!”

灵训依言近前,只听归宗轻轻说道:“天气严寒,你途中要善自珍重。”

灵训听到这话,顿时忘记了以前所有的见解,当下大彻大悟。

灵训禅师下山回去后就安然圆寂,谥号为弘照大师。

◎遇佛杀佛真开悟

隐峰和尚是马祖老禅师的得意弟子,关于他的灵异传说很多。他有一次赶路时,正好遇到两个军队在厮杀,过是肯定过不去了。只见隐峰将锡杖向天上一扔,跟着人就飞起来了。双方几十万人马激战正酣,看见有和尚在上空中飞,就全部停下来了,看隐峰和尚在空中飞行。

当年隐峰学禅的时候,隐峰的老师马祖为了测试爱徒修行的深浅。老禅师决定找个机会试试他。

一日,老禅师看到隐峰推着板车,要从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经过,就故意跑过去躺在路中间假装睡大觉,伸腿挡住去路。

“师父,你老人家快起来,要不然车压到你的腿了。”隐峰喊道。

马祖爱理不理地答道:“已经伸出去的脚不能收回来。”

隐峰一听,立即接口道:“已经前进的车不能再后退。”

于是隐峰推车从老禅师的腿上碾了过去。

马祖大叫一声。腿上已经鲜血淋漓。气愤的马祖一瘸一拐地找来一把斧头,来到法堂,敲钟召集所有僧众,大喝道:“哪个小子刚才碾伤了老僧双脚?你给我出来!”

僧人们个个都吓傻了,今天看来要血溅佛堂了。阿弥陀佛!只有隐峰和尚毫无惧色,大踏步走上前去,把头放在马祖抡起的斧头下面。马祖哈哈大笑,把斧头扔在地上,高兴地说:“孺子可教!”

◎好一个寸丝不挂

温州的玄机尼师,曾在大日山石窟里修习禅定。有一天忽然感叹道:“真如法性清湛澄明,无去无住。厌喧趋寂,怎么能算得上是了悟?”于是便去参访雪峰禅师。

雪峰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说:“从大日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