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3333800000019

第19章 红尘处世——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3)

说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暑去冬来,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人无完人,干什么都不必企图使人人都满意

有一个小和尚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完了,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上记号。

晚上,小和尚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小和尚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师父建议小和尚再换一种方法去试试。小和尚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小和尚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划,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小和尚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凡事都应慢慢来

有一位学僧大年非常醉心于佛像的雕刻,但由于缺少专家的指导,他所雕塑出来的佛像总不尽满意,故下定决心出外参学。他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无德禅师能传授他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每天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地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他一切都谈。约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就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既未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都未谈到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终于,大年有点儿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一天,无德禅师仍像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

大年一接触到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悦地笑着说:“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一致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世间一般人学习技能,总希望速成,甚至学佛的人,也希望当生成就,立地成佛。殊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禅悟,虽只一刻,但要能历经长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

◎做人往往是柔弱胜刚强

很久以前,白塔寺的柜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另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着,现出了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作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的任务就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消灭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时间过去了,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庙宇年久失修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时间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许多年代以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其他的人说,都高兴地叫了起来。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当年在柜中时完全一样,朴素,美观,毫光可鉴。

“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不起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的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它,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已经完全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

◎有爱就有福报

出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讲究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下面的这个故事经常被收入劝人行善的佛学教义中: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

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大家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盂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人生无处不套牢

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便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于是他来到禅院便问:“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傅,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又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傅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傅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老禅者又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此后生从中生悟。

◎随时随地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前,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禅师。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禅师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禅师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禅师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禅师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禅师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禅师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抓住本质才能解决问题

为了启发不善动脑的弟子,老和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方的一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的手艺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一天,国王突发奇想:“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来办一次比赛,然后封胜者为‘全国第一的木匠’。”

于是,国王把两位木匠找来,为他们举办了一次比赛,限时三天,看谁刻的老鼠最逼真,谁就是全国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许多奖品,还可以得到册封。

在那三天里,两个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了第三天,他们把已雕好的老鼠献给国王,国王把大臣全部找来,一起做本次比赛的评审。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甚至连鼠须也会抽动。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则只有老鼠的神态,却没有老鼠的形貌,远看勉强是一只老鼠,近看则只有三分像。

胜负即分,国王和大臣一致认为第一个木匠获胜。

但第二个木匠当廷抗议,他说:“大王的评审不公平。”

工匠说:“要决定一只老鼠是不是像老鼠,应该由猫来决定,猫看老鼠的眼光比人还锐利呀!”

国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后宫带几只猫来,让猫来决定哪一只老鼠比较逼真。没有想到,猫一放下来,都不约而同扑向那只看起来并不十分像的“老鼠”,啃咬、抢夺;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完全被冷落了。

事实摆在面前,国王只好把“全国第一”的称号给了第二个木匠。

事后,国王把第二个木匠找来,问他:“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猫也以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说:“大王,其实很简单,我只不过是用鱼骨刻了只老鼠罢了!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与不像,而是腥味呀!”

◎真理也是相对而言的

弟子快要学成下山的时候,师父给他出了一系列难题。他要让弟子经过九九八十一关的艰难考验。上路前,他给了弟子一个法宝,告诉他:“这个法宝用处特别大,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它可以保佑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弟子恭敬地谢过师父,然后下山出发了。这个法宝果然名不虚传。多亏了它,他得以安全渡过大河,顺利越过沙漠,他还靠它战胜了严寒,打败了酷暑。用这法宝,弟子顺利度过了前面的八十个难关。第八十一关是一座险峻的大山,弟子希望这个法宝能给他一身轻功,让他轻松爬到山顶。

起初法宝似乎还有用。但是爬到半山腰,他遇到一个悬崖,这悬崖比他高几头,无论他怎样使劲都爬上不去,有几次差点都上去了,但是由于身上的法宝太沉重,反而妨碍了他行动。整整三天三夜,他都在悬崖下面徘徊,心中不由对师父产生了怀疑。正在这时,师父出现了。师父问他有何难处,弟子说法宝不灵了。

师父笑说:“看来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奥妙啊。法宝法宝,能大能小。就说今天吧,你为什么不用它当垫脚石,却把它当包袱背呢?”

◎学无止境

一个僧人在无得禅师座下参学了一段时间,突然向禅师告辞,说他感到已经够了,想去云游四方了。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僧人答得挺认真。

“这一盆石子满了吗?”禅师随意地指着旁边的一盆鹅卵石说。

“满了。”

禅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不见了。

“满了吗?”

“满了!”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再问。

“好像满了”

禅师顺手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没说话,默默地把行李送回禅房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质变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

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沏茶的水温度不够,想要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不可能;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轻人茅塞顿开,回去后刻苦学习,终成一代大师。

◎流汗是成功的起码条件

日本有位著名的禅师,他出道前曾在一位禅师门下甘愿做了二十年的挑水僧。因此“挑水”就成了他的法号。